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太后饼,以及颐和园太后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古代太后也爱吃的宫廷点心
原料:五仁馅(腰果、花生、瓜子、芝麻、糖冬瓜)
这款点心 *** 了多种果仁的天然香气和美味,甜度恰到好处。它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朝,因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喜爱而得名。到了慈禧太后时期,它再次受到青睐,成为宫廷中不可或缺的贡品点心。
形状宛如百合花,香酥可口。富含维生素E和锌,有助于滋润皮肤、延缓衰老,是传统的滋补佳品。
从隋唐时期开始流行,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名点。传说有一天慈禧太后吃腻了山珍海味,御厨们便用金丝小枣精心 *** 成了枣泥饼。慈禧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
原料:蜂蜜、面糊、奶粉、红糖、鸡蛋
这是粤式名点之一,特别香滑可口,甜而不腻。蜜糖的香气四溢,让齿颊留香许久,既健康又美容。
选用干燥、饱满的有机芝麻,现场磨成粉,与优质马蹄粉混合后蒸制而成。这款点心营养丰富,能改善粗糙皮肤,有乌发美容的效果。
原料:面粉、海苔肉松、白芝麻、鸡蛋
这款烧饼不油不腻,香气扑鼻。自明代起,在富饶的淮扬地区便开始流行。 *** 曾称赞它“黄桥烧饼好,皮虚出名”,使其成为开国大典国宴上的佳肴。
糯米糍又称状元糍,传说南宋时期的状元邹应龙进京 *** ,皇帝对其献上的糍粑赞不绝口,赐名“状元糍”。
表里酥脆,鲜香可口。不仅富含营养素,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具有不错的补铁及矿物质效果。
色泽金黄,小巧玲珑,外酥里嫩,唇齿留香。精心 *** 的酥皮,层次分明,一咬即散。
蛋黄与椰丝的咸甜交织,酥香可口。这种点心起源于20多年前 *** ,现在已成为月饼的衍生品。以酥皮包裹圆润的蛋黄,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二、山西太原特产:郭杜林月饼
1、郭杜林月饼选料安全,配料讲究,工艺独特,程序严谨, *** 精细,味形俱佳,是山西传统月饼传统技艺的杰出 *** 。以郭杜林晋式月饼为 *** 的双合成糕点在太原市民中享有久远的声誉,并在太原周边地区以至全省各地产生着深刻影响。
2、外观:表面呈棕 *** 有光泽,装饰白糖、红丝;形状扁圆,块形整齐,厚薄均匀。
3、口感:桂花香味浓郁,口感松酥、利口、甜而不腻。
4、外观:表面呈棕 *** 有光泽,装饰白糖、红丝;形状扁圆,块形整齐,厚薄均匀。
5、口感:枣泥酸甜可口,松酥利口。
6、外观:表面呈棕 *** 有光泽,装饰白糖、红丝;形状扁圆,块形整齐,厚薄均匀。
7、口感:玫瑰清香四溢,花生与西瓜子仁带来坚果的醇香,松酥利口。
8、外观:表面呈棕 *** 有光泽,装饰白糖、红丝;形状扁圆,块形整齐,厚薄均匀。
9、口感:五种果仁带来坚果的无比醇香,松酥利口。
10、郭杜林月饼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11、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途经南口、居庸关、怀来县、宣化府、阳高县、大同府、代州、忻州,于八月十七日到达山西太原。
12、逃难之初,官兵溃散,百姓流离,慈禧太后简装出奔,形似村妇,一路衣食无着,直至怀来县地界才被知县吴永迎着,稍有饱暖。及至到了太原,山西巡抚率众迎候,奉上 *** 器物,才恢复了皇家冠冕的模样。据记载,慈禧太后西逃太原以后也不忘皇家的奢侈,每天的菜谱也都在百余种,仅是用膳每日就要花掉200多两银子。
13、当时每日进献的御膳仍旧照例分为荤局、素局、饭局、茶局、点心局等。因为出逃时不曾带得御厨,点心局的品类供应有限,于是山西巡抚告知太原府内各家饼店进献糕点、名饼,经过筛选将地道的“郭杜林”饼作为点心局的压轴戏进献给两宫,不曾想慈禧太后尝后大加赞赏。自此,慈禧太后在太原期间,“郭杜林”饼便成了每日不变的点心贡品。回鸾京城后,慈禧太后仍然念念不忘,钦点“郭杜林”饼为贡品。“郭杜林”饼入选宫廷,穿越 *** 与其前身红绫唐饼相映成辉,再一次作为国饼扬名京城,而这一次,它已经成为晋饼的杰出 *** 。自此,晋省要员皆以食用“郭杜林”饼为荣,民间也开始将“郭杜林”饼称为“太后饼”。“郭杜林”成为山西人家招待客人、馈赠来宾的不二选择。
14、郭杜林月饼 *** 技艺以面案功夫为最重要,讲究削弱面劲和掌控面温。用“三七水”和面,面温保持在摄氏60至70度,同时将油糖入面;酵面与烫面相结合,控制面的筋度,保证成品酥绵;蒸面时先在笼底铺麻纸,继而铺面,面上捅眼以均匀通过蒸气,蒸一小时左右,热面成团,生气发散,然后再蒸;揉面讲究方向和手法,传承人总结出一种被称为“阴阳手”的揉面技艺,双手始终按一定方向运作;又总结出一种融按、揉、推为一体的揉面技艺,俗称“太极手”。揉面需要娴熟的手感和敏锐的悟 *** ,整个制面过程,构成了双合成郭杜林月饼 *** 技艺绝技之一。
三、怎么样烙饼好吃
原材料:面粉 *** 克,葱花50克,食用油、调料油各适量。
调料油:先取一小块肥肉,切成小丁。锅里倒入植物油,油热后放入肥肉丁,炒到肉变干了,变成小小的粒状关火,放入少许盐,稍凉的时候放少许五香粉,就做成调料油了。
(1)面粉加入适量的温水和面,面和好后饧20分钟。
(2)把面团擀成面片,撒上葱花及调料油卷起来,再揪成剂子,把剂子盘起来再擀成葱花薄饼。
(3)锅内放少许油,小火慢慢烙,烙饼一定不要着急,待饼的两面呈金 *** 时取出,切好摆盘即可。
特点:皮簿层多、外酥内软、咸淡适口、香味奇特,让很多游客及当地人回味悠久,所以也叫“奇味千层饼”
原料:精面粉500克、发酵粉10克、鸡蛋4个
辅料:精盐10克、味精5克、胡椒粉7克、蒜茸75克、葱茸50克、香料少许、精猪油适量
1、精面粉和发酵粉拌匀,开窝,加入鸡蛋液,用30℃温水调开,反复 *** 成面团,用干净湿布盖住,静置15分钟,再搓一次,然后压簿,用长擀面杖半成簿片(越簿越好,要均匀),然后用猪油涂面。
2、把精盐、味精、香料、胡椒粉一起拌匀,均匀地撒在簿面片上,再把蒜茸、葱茸掺和一起,均匀地撒上一层,接着,将面片由外往里卷成圆长条,按25厘米长度切段,每段揉成圆团压簿,擀成1厘米厚度的圆饼。
3、旺火烧锅,落油,至四成热度,放入生面饼,慢火煎炸,不断翻转,使两面均匀受热,起金 *** 时捞起,挤出油分,按辐射状均等切块,装盘便成。
河南大隗镇的荷叶饼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高级点心,因形似荷叶而得名。大隗荷叶饼的 *** 是在挖掘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熬制原料到包馅成饼、进炉烘烤,各道工序都严格掌握标准,使大隗荷叶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产品质量达到软硬适中,馅稀不流,吃着拉丝可口,皮薄层多,甜而不腻;存放月余,色香味如初。是敬奉老人,馈赠亲友的佳品。曾多次被省、市评为名优产品。
焜锅馍是青海特色风味食品,用有底有盖圆形烙饼烤馍工具“焜锅” *** 的馍馍,所以当地群众习惯称为“焜锅”。
焜锅馍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用菜油抹过的红花、红曲、香豆、姜黄等色素,再层层叠叠卷出红、绿、黄各色交织的面团,有的还掺和进鸡蛋、牛奶。将面团塑成焜锅大小的圆柱形放进焜锅内,将焜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烙熟,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
因为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所以烙出的焜锅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艳丽,扑鼻喷香,经久耐贮,携带方便。
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百年名贵特产,水晶饼始于1887年。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外形美观,且油而不腻,具有浓郁的玫瑰芳香。
水晶饼因其馅芯透明发亮,犹如水晶而得名。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与燕窝、银耳甚至金华火腿齐名。现仍为陕西省的著名特产。
材料:精粉、精板油、 *** 、蔗糖、核桃仁、橘饼
1、面皮:低粉、高粉过筛与糖粉和油,放入搅拌缸内慢慢搅拌均匀,加入水搅拌到表皮光滑即可。
2、油酥:低粉地过筛和油充分拌匀即可,备用。
3、馅料: *** 、青红丝、橘饼、熟粉、潮州粉,和油拌匀即可。
4、整形:面皮压扁包油酥,收口务必包妥朝上。再压扁,用擀面棍擀平,由上而下卷起,接口进上再擀开卷起,成小螺丝卷状松弛15分钟,擀成圆薄片包入馅料,收口要收好。
5、烤焙温度,上火150℃,下火200℃。低火上色后,翻上约15分钟即可。
(1)传说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亲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2)相传当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避难西安,坊间呈送地方特产,慈禧对一款精美点心倍加喜爱,因其:形如石鼓,色白如玉,入口酥甜,香润绵长,故赐名“水晶饼”。慈禧将水晶饼赏赐恭亲王奕欣,军机大臣李鸿章等人,王公贵族均大为喜爱,纷纷要求进贡。一时间水晶饼在宫内及民间竞相流行。不久慈禧回到北京,着令陕西巡抚定期上京进贡,水晶饼遂成朝廷贡品。
*** :上等白面,搓调料、油、盐,饼胚为铜钱厚薄。洗净的小鹅卵石在锅里加热,饼胚置石上,上再盖一层石子,烘焙而成。其色如云,油酥咸香。
七十年代,关中一农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携此饼一袋,步行赴京告状。正值暑天,行 *** 干粮皆坏,见其饼不馊不腐,以为奇。至京,坐街吃之,市民不识何物,农民便售饼雇人写状,终于冤案大白。农民感激涕零,送一饼为其明冤者存念。问:何饼?说:石子饼。其饼存之一年,完好无异样,遂京城哗然。
同州人尤擅长此道,家家都有专石子,长年使用,石子油黑铮亮。据传,一家有二十多年的油石子,到六十年代,遭灾,无面作饼,无油炒菜,每次熬萝卜,将石子先煮水中便有油花,以此煮过两年。
人常说,“乾县有三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人称“锅盔象锅盖”,即象头盔状,顾名思义又叫锅盔。锅盔 *** 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其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
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
乾县锅盔相传在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曾征用数十万民工,吃饭便成问题。不耐饥饿的民工便因陋就简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千余年来经乾县人不断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做锅盔时先将精选的面粉掌握好水温和成极硬的死面块,需置于案上用木杠压,压匀后加入起面和碱水再压,直到面团皮光色润,用湿布盖严盘 *** 。醒好后面块分成每块一斤重的面剂,置于铁板用麦秸火,边压便转,直至压成直径八寸、厚约六分的圆饼,呈菊花状。然后三翻六转,压棱着色、表皮微鼓即熟。刚出锅的锅盔香气扑鼻,飘香数里。由于其做工独特,可久搁不坏。至于陕西八大怪中所言的大如锅盖的锅盔却不是乾县锅盔,则是外地的朋友误传而已。
太后饼是陕西富平县的风味小吃,至今2000多年历史,外皮焦黄酥脆,皮质层次分明,柔软可口,油香不腻。
原料:白面粉5千克猪板油2千克花椒少许大茴香、桂皮、蜂蜜、精盐适量
1、将大茴香、花椒、桂皮加适量水熬成调料水;将猪板油去皮膜,切成丁,再用排刀剁成油泥,剁时要将调料水分数次加入。然后将面粉和好,分成重约1千克的面剂5个,逐个用手拍平,放在案板上甩扯成7毫米厚的长方形面片,面片上抹一层板油泥,随即从右向左卷成圆柱形,再搓成直径约7厘米的长条,用手压扁,叠成三折,再搓压成一层17厘米长的条,揪成每个重约100克的面剂,一个个竖起来在手中旋转五六转,用拇指压住顶端,边转边向下按,如此五六次后,用手拍成直径约7厘米的圆饼,圆饼顶面抹上用水化开的蜂蜜。
2、在三扇鏊(是陕西地区烙制面点及一般烧饼之类的小型木炭烘炉,分上鏊,中鏊,底鏊。上鏊鏊面向上,中鏊鏊面向下,中鏊用三根铁条吊起盖在底鏊上,上架木炭火,中鏊上面放一圆形三角铁架,高约23厘米,上鏊放置在上面可以移动,底鏊面向下,周围用耐火泥作边,边高约17厘米,成凹形烘炉,下设木炭炉,一般的火力是底鏊较中、上鏊火力小。烙制面点、烧饼之类,先放在上鏊使其一面或两面受火,起到烘及烤的作用,制出的食品色味形都较一般的好。在连续 *** 作中,可以便于掌握时间,保持质量)的底部,抹遍菜籽油烧热,放上圆饼烘烤成金 *** 即成。
陕西荷叶饼,又叫白薄饼、面薄饼、卷饼、烙饼、烙馍,有大小之分,大者直径可超过25cm,小者只有巴掌大,是陕西城乡各地民间喜食的传统风味小吃。各宾馆饭店均有供应,自助餐上也能见到。
风味特点:色泽略黄,柔软淡香,夹卷其他荤素食物用,为宴席常用面点,更是家常风味小吃。
荷叶饼是由秦汉时的“白饼”演变发展而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有“荷叶饼”的记载。据清代《调鼎集》记载:“薄饼:秦人制小锡罐,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罐有盖,可以贮。馅用炒肉丝,其细如发,葱亦如之,猪羊并用,号曰‘西饼’”。由此可见,陕西“秦人”制的薄饼,就是现在的荷叶饼。一般将中间抹上素油的饼坯,两个叠放在一起上平鏊烙,一次就能烙两张,这样 *** 速度较快,烙出的荷叶饼更为柔软,同时也减少了火色。从荷叶饼的卷菜看,也是丰富多彩,既可卷素,也可卷荤。素菜有氽、炒豆芽中的黄豆芽、绿豆芽、碗豆苗、土豆丝、油炒酸菜、泡菜、粉丝、韭黄、炸黄豆、摊蛋皮丝;荤菜有熟肚丝、鸡丝、猪、牛、羊肉丝,肺条等。再加一盘细嫩的鞭杆葱和一盘甜面酱,如再卷入片皮烤鸭,则更有滋味。
关于太后饼和颐和园太后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