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麻糍之乡的一些知识点,和麻糍是哪里的特产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麻糍的由来
1、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新昌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民间所讲的“清明拿麻糍,见人头分麻糍”之说盖出于此。新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胙肉和麻糍。”建国后,清明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可是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
2、在新昌还有清明送麻糍的习惯。这是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的一种礼仪。这一礼俗很早以前便在全县各地农村中流行。在嵊州市与新昌毗邻的农村中也如此。谁家要娶媳妇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来娶新媳妇过门了。女儿出嫁后,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据说这是预祝小俩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糯滋滋、甜丝丝。
3、送清明麻糍最为讲究的是回山一带。春分后一星期便开始打算好办齐所用的作料。离清明节还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 *** 中也比一般精细一些、捣得透一些,外形尽量做得样子好一些。大小要匀称,长短要致,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用来送麻糍的家伙也有一套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次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一般都应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亲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4、麻糍送到后,还应将送来的麻糍马上分别向邻里家分过去,以表热情大方。这时邻里乡亲便会围上来看一看新上门的“毛脚女婿”,相互认识一番,大家也便知道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众中还有“吃过清明糕,囡便养勿牢”之说。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样,总得分给邻里乡 *** 享口福,乡亲们接过赠送的麻糍,总是乐呵呵地还要回敬几句客套。
5、关于送清明麻糍,新县志中有“乡下有些男家给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实”的记载。
6、往昔,庆元菇民每年冬季去异乡砍树制菇,路上往往要步行半个月或几十天,受尽了挨饿受冻的苦楚。为免途中炊灶之难,菇民在出门前选用上等糯米洗净浸透,然后放入舂臼用舂槌捣成稠寥粘 *** 的团状,俗称“麻糍”。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便于菇民路途食用。
7、庆元农家秋收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麻糍,称之为“洗桶”(过去脱粒用的谷桶)。意思是说,秋收时节庄稼人遍身粘着谷壳芒屑,使 *** 肤发痒,甚至难免将谷壳芒屑吸入肚里以至发病,通过吃麻糍,就能将这些谷壳芒屑粘走排净。刚出臼的麻糍可用豆粉、芝麻蘸着吃,其味香甜、柔韧,深受人们喜爱。麻糍是你到英都镇不可错过的一种特色小吃,它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洪爱连的祖辈、父辈们都是在英都镇做小吃生意的。英都麻糍历经百年历史沧桑,影响了洪家几代人,一直到现在,洪家 *** 麻糍一直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8、当年洪爱连的 *** 洪老古就肩挑小担,沿街叫卖做麻糍生意。洪爱连介绍,她从八岁起就跟着 *** 学做麻糍。本来家里几个兄妹都跟着 *** 学做这门手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麻糍的每道工序都需要手工 *** 作,耗时费力又挣不了几个钱,于是,她的几个兄弟陆续改行做了其他的生意。
9、“如果不是为了把这手艺传下去,我早就改行了。可每次一听到镇上的人称赞我做的麻糍比我 *** 做的还好吃时,我就觉得这几十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洪爱连说。看似小小的糯米团子, *** 起来可真不简单。作为洪家麻糍的 *** 传人,洪爱连为了让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手艺不在她手中失传,经过四十多年的反复创新,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 *** 诀窍,使麻糍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同时,又增强了它甜而不腻、糯而不黏的特 *** ,让吃过洪家麻糍的人都有一个香甜的回忆。
10、洪爱连一边做着麻糍,一边向记者介绍做麻糍的窍门:想要 *** 出好吃又好看的麻糍,要注重心到、手到、眼到。以前做麻糍要先将糯米浸透了,再蒸熟,然后倒进大石臼里,用一根大木槌反复舂成柔韧的糯米糍,再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成糯米团。在 *** 过程中,最麻烦的就是舂糯米糍。舂糯米糍很费力,舂得越久才越有韧 *** ,做出来的麻糍更好吃,但舂糯米糍要有力道,所以这力气活不太适合女孩子做,一般都由家里的男人来做。在积累了多年做麻糍的经验后,洪爱连想到用搅拌的 *** 代替用木槌舂,这样既省人力,又能让糯米糍更有韧 *** 。
11、英都麻糍的特色就是香甜可口,软韧微冰。如今,古老的 *** *** 已经随着电器设备的产生而逐渐改进,从原始的石磨磨浆改成了电磨磨浆,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但纯手工 *** 的麻糍自有一种独特风味。因此,洪爱连除了将石磨改为电磨外,余下的步骤仍然保留传统的做法,并且把家传手艺带到了自己的婆家和亲戚家,在空闲时,她也会毫无保留地教村里有心学做麻糍的人。
12、以前做麻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现在的消费市场早已从吃饱肚子转为品尝文化感受历史。所以,英都麻糍除了作为红白喜事的珍品和祭品,还成为华侨宾客来南安时常购的驰名特产。
二、麻糍的历史和来历是什么
1、麻糍的历史和来历:在过去,有着清明节扫墓分麻糕的风俗习惯,在清明祭祖的这一天,祭主会在提前一天准备好麻糍并在祭祖扫墓的这一天将准备好的麻糍分给前来扫墓的人。
2、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清明节期间扫墓分食麻糍的习俗也就渐渐的少见了。还有着在婚姻嫁娶的时候也有着赠送麻糍的风俗,在男女双方结婚以后,南方需要在清明节前几天到女方家里赠送麻糍,意思是明年将迎娶这家的女儿回家。
3、老远以来,慈化人就作兴麻糍。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慈化人打麻糍,平时是一家一户悄无声息地打,打的数量也少,只打几升米甜甜嘴。可是到了每年除夕,就家家动手,热热闹闹地打起来。“年三十打麻糍”成为不成文的乡规,似乎不打麻糍不像过年,乡里人家里有专打麻糍的石舂和粗大的麻糍棒槌。
4、除夕打麻糍,是专为新春正月待客“煮碗”用的。慈化人正月里待客“煮碗”一律用麻糍。所以就有讲究,每个麻糍必须是圆的。麻糍打好后,家主毫不厌烦的一个一个做。
5、做时用左手食指与中指捏紧烂熟的糯米泥,用力挤成鸡蛋般大小的圆球,然后再一个一个地用手压扁,五个或六个层成一叠,有行距地排在桌面上,再压上平整的大锅盖,锅盖上加上适量的重物,压一晚后便定型为大小、厚薄相差无几的圆麻糍了。乡民们过年过春最讲吉祥,因此麻糍要做成圆的,取一家团圆之义。
三、麻糍的历史和来历
1.麻糍,这一传统食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清明节祭祖时,人们常有扫墓分食麻糍的习惯。祭主会在祭祖前一天准备好麻糍,并在扫墓当日分发给参与祭祀的人,以此表达对先人的纪念和对生者的祝福。
2.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虽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依然保留。在婚姻嫁娶之际,麻糍也作为一种吉祥食品被赠送。新婚夫妇会在清明节前到女方家中送上麻糍,象征着来年团圆和新生儿的诞生。
3.在江西省宜春市慈化镇,打麻糍的习俗尤为盛行。平日里,慈化人家庭会私下 *** 少量的麻糍,以享口福。然而,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忙碌地打麻糍,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乡规。除夕打麻糍不仅是为了新年待客,更是为了正月里的重要节日。
4.慈化人在正月待客时,习惯用麻糍作为“煮碗”的主要食材。为了讲究,每个麻糍都被 *** 成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满。 *** 过程中,家主会耐心地将糯米泥一个个捏成圆球,再压扁,层叠放置,最后用重物 *** *** ,使其定型为均匀的麻糍。
5.圆形的麻糍不仅美观,更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在春节期间,麻糍的 *** 和赠送成为了慈化人表达对美好生活愿景的一种方式。这一传统习俗,历经沧桑,依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希望,世代相传。
关于麻糍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