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黄河之水孔孟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孔孟之乡是哪里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黄河之水孔孟之乡和孔孟之乡是哪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36)——姬姓
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1、据《姓氏考略》、《帝王世纪》、《史记·三代世表》所载,黄帝生于寿丘(故城在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因以居地为姓。另据皇甫谧《索隐》所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原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一说,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中含姬姓。又说,姬姓系黄帝族系之姓,而姜姓系周之外戚之姓。
2、据《姓氏考略》所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均因事改姓姬。
3、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鲜卑人有姬姓;据《金史·宗端修传》所载,金章宗诏,为避睿宗名讳,凡太宗诸子之宗姓皆加山为崇姓,其余宗族皆改为姬姓;清满洲人有姬姓;云南白族以鸡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有姬、纪、奚、高、黄等;今苗、土家、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其在四位大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的辅佐下,迁徙往来,致力于削平 *** 、缔造国家之伟业。其与炎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又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创造发明甚多(如宫室、蚕丝、医 *** 、舟车、棺椁以及文字、历法、算数、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其卓越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其长于姬水,遂以居地命姓,称姬姓,并被尊为姬姓的得姓始祖。
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的嫡系子孙,却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距今三千一百年前君临天下的周文王父子,仍然顶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寿祚最长的王朝。在周王朝长达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王室子孙由于封地、采邑的不同而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改为他姓,致使天下姬姓人数大为减少。西汉武帝时,武帝巡幸河洛、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后访得周朝之后裔姬嘉,封其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嘉子姬置、孙姬延年、曾孙姬安、玄孙姬世、六世孙姬 *** 、七世孙姬常、八世孙姬武俱相袭,尤在姬 *** 时进爵为公,地满百里,地位仅次于诸侯,为后世姬姓盛大于河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此际尚有姬南、姬廉见诸史册,二人均为广陵王属臣,可见汉时姬姓已有因仕宦今江苏者。东汉中叶以后,姬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形成望族,其人丁兴旺,子广孙多,后世散布全国各地之姬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两晋南北朝时期,姬姓渐散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者。随着周弘正、周石珍改姬姓而来,姬姓在南方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人口也渐至增多。唐时世居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水部郎中姬居逊因明皇以嫌名更为周姓,使姬姓人数再次减少。历唐末五代、宋元之乱后,姬姓在南部区域的分布进一步扩大。明初,山西姬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姬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历 *** 至今,姬姓分布之地愈广。如今,姬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姬姓约占全国汉族姬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姬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南阳郡—秦代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堂号:“寿丘”、“南阳”、“赤舄”、“至圣”、“志爱”等。
1、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五 *** 的发展史上,无疑是最为荣耀、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2、姬姓衍分出了众多姓氏,包括王、张、刘、杨、周、吴、孙、林、何、郭、梁、郑、韩、唐、冯、于、董、曹等众多姓氏。
3、姬姓在周时名家辈出,其后由于改姓众多,使姬姓渐趋冷寂。
4、姬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姬昌:即周文王,西周奠基者。受商封为西伯,在任五十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剪商,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
姬发:即周武王。文王次子,西周建立者。他联合各方国部落,经牧野会战, *** 了纣王的 *** ,建立了西周王朝。
姬旦:即周公,文王第四子,周初 *** 家。曾佐武王代商,多所建功。后摄政于成王, *** 平叛,居功至伟。
姬友:周厉王姬胡少子,西周末年郑国建立者,史称郑桓公。
姬重耳: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姬夫差:春秋末吴国国君。中勾践美人计,不用忠良伍子胥,落了个身死国亡。
姬澹:代(今山西大同)人,西晋时将领。在晋为州从事,随卫 *** 入鲜卑拓跋部,以战功官信义将军,封楼烦侯。后挟众归晋,在与石勒交战中阵亡。
姬威:隋太子 *** 幸臣。杨广与杨素谋废立,令段达私以财货贿之,遂背叛 *** ,反诬 *** 非法,由是 *** 被废。
姬汝作:汝阳(今属河南)人,金代将领。哀宗时聚众自保,被任为北山招抚使,守汝州。招集 *** ,复立市井,升同知汝南防御使,蒙古屡招不降,后为州人所杀。
姬敏:河南孟津人,明初官吏。博通经史,兼精律算。洪武中以才干举,官西安知府。
姬规:保定府博野(今属河北)人,明初官吏。永乐间知淮安府,政平讼息,民安其政。任满,民常赴京乞留,在任凡二十二年。
姬文胤: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明代官吏。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天启二年授滕州知县,视事三日,徐鸿儒义军薄城,民什九从之,其率吏卒抗拒,被执死。
二、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诗句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奇哉孔子齐鲁乡。这句诗句不仅赞美了孔子的故乡山东,更是对齐鲁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颂扬。在这里,孔孟之道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孔孟之乡礼仪传,齐鲁大地传 *** 。这句话强调了齐鲁大地的礼仪之邦美誉,从古至今,人们在这里传承着孔孟的教诲,践行着礼义廉耻。这种文化的延续,使得齐鲁大地成为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
3、孔孟之道生民智,齐鲁大地熠熠光。这句诗表现了孔孟之道对人民智慧的启迪作用,使得齐鲁大地如同闪耀的明珠,吸引了无数学者前来探寻智慧的光芒。
4、齐鲁大地无尽情,孔孟之乡文化荣。这里不仅有无尽的历史文化,更有孔孟之乡的荣光。在齐鲁大地,人们享受着文化的滋养,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5、孔孟之乡千古存,齐鲁大地道义尊。这句话表达了对孔孟之道在齐鲁大地长久传承的敬意,以及对这种道义精神的尊重。在齐鲁大地,人们传承着孔孟的智慧,践行着道义精神。
6、春来齐鲁孔子故里,花开盛放孟子心。春天的齐鲁大地,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孔子故里的庄严肃穆和孟子心中的智慧之光。这里的人们,在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7、孔孟之乡人情稳,齐鲁大地富且贫。这里的诗句既表达了齐鲁大地人民情感的稳定,也揭示了这里的社会现实,既有富足的地方,也有贫困的角落。但无论是富足还是贫困,人们都在努力追求着更好的生活。
8、忆往昔,孔孟之乡风景美,齐鲁大地情意深。这句话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孔孟之乡的美丽风景和齐鲁大地深厚的情谊。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人文与自然相融。
9、孔孟之乡新风起,齐鲁大地民心归。如今,孔孟之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齐鲁大地人民的心也重新归于这片土地。这里的诗句,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期待。
10、昔日辉煌耀齐鲁,孔孟之道焕新光。齐鲁大地曾经的辉煌历史,在孔孟之道的指引下,焕发出了新的光芒。这里的人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不断追求着更美好的未来。
三、古代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为何还频出绿林好汉响马贼
1、说到“响马”一词,大家会想到什么?通常是强盗吧,但是既然有专门的称呼,那自然也有独特的一面,“响马”是有 *** ,而且在劫掠之前,先会放响箭为号,所以称为“响马”。
2、其实“响马”并不只是强盗的另一种称呼而已,其实特指山东地区明清一直到建国前的一种专门的盗贼团体,这些绿林好汉组成马队,经常在道路上劫掠过往客商,然后四处逃窜,在山东地方戏曲“梆子”中竟然还有专门的曲牌名——
3、首先这个土匪盗贼问题并不是山东独有的,在古代中国可以说是盗贼如牛毛,即使是在盛世,官府最多也只能 *** 这些势力,而无力彻底根除,毕竟古代 *** 的 *** 能力实在是有限,在有些自然环境恶劣,经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地方有时甚至会出现“家族式土匪”,甚至全村为土匪的情况,有的时候这种团伙历史竟然达到数百年,翻一翻有些地方(尤其是山区,黄泛区,或者边塞)的地方志,这种事情层出不穷。
4、这个问题彻底解决还要到建国之后,在人民 *** 和 *** 的强势打击下,全国各路匪患才被荡平,社会才有了 *** 的环境。
5、而山东,在中国古代是土匪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1918年,山东约30个州县曾拥有土匪三万多名!为啥“孔孟之乡”的山东会出现这么多绿林好汉?这是因为山东地区是产粮大省,而且民风彪悍重义,而且山东虽然有很多平原,但境内也多泰山山脉、胶东丘陵,所以藏起来也容易。加之古代山东频繁遭受水灾(主要是黄河造成的),经常搞得民不聊生,出现大量流民,所以出现一些绿林团伙也很正常。
6、最有名的山东绿林好汉团体应该算是《 *** 传》中的梁山好汉吧
7、不过,土匪多,好理解,湘西啊,东北啊很多地方都出土匪,但山东土匪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马多,这就奇怪了。
8、很奇怪吗?当然,你是不知道古代的马有多贵!古代有一匹普通的马那就相当于现在有一辆小轿车,而优等的战马呢?那更贵,明朝训练有素的战马一匹马八十两银子,一百两银子都很正常。
9、所以说有 *** 土匪——“响马贼”,还真不是那种穷得没办法而恶向胆边生的一般农民,他们既然有马,那自然也有原因,那么这些山东响 *** 马是哪里来的?
10、这其实根子在于明朝恶劣的马政。
11、马是好东西啊,对于国防,信息传递等都有极大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历代 *** 都非常重视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关于马匹的政策称为“马政”,而明朝的政策是这样的,大量推行“民牧”,就是让老百姓和官府一起养马,明朝初期在鲁、晋、豫、南北直隶等地设立大量马户,洪武二 *** (1395年)榜示,
12、“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13、官方让老百姓帮着一起养 *** 原因是啥?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民役”,因为养马成本太高,所以官方让民间也承担一部分责任,加之由于明朝要对抗蒙古,所以养马压力更大,很显然,老百姓不可能原因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 *** 事情,而且由于官府逼迫很严重——订有应纳马驹数,若不够,养马户须赔偿,搞得一堆“马户”倾家荡产。
14、那怎么办?自然是反他 *** !而且这些人还有马,虽然一般不是什么好马,和蒙古人无法比,但在机动力比一般县级 *** 的衙役或是基层驻军要强太多了,于是一些胆大的破产马户就成了“响马”,而山东和北直隶地区由于马政最苛,所以“响马”问题最严重。
15、明朝正德五年(1510),北直隶霸州(今河北霸县)文安县人刘六、刘七、杨虎等人 *** ,一呼百应,聚流民、响马、屯军数千人,屡败官军,被 *** 呼作
16、明朝的苛刻马政直接影响后世,所以一直以来山东的马匹数量都很多,这些马匹相当一部分都流入盗贼团伙的手中,到1930年,山东境内的土匪人数竟超过20万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马贼”。
17、这些“山东响马”相当彪悍,犯案前常以“官兵奈我何!”进行挑衅,表明自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汉”。
18、一直到 *** 时期,“响马”团体都还在山东广泛存在,山东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响马”起事便是著名的1 *** 3年5月的临城劫车案,由于关系到很多外国人被劫为 *** ,所以这个事情搞得是中外震惊。“山东响马”也因此名震中外。
19、到了现代,自然没什么大规模的土匪盗贼团伙了,但“响马”甚至已经成了一种地方文化,虽说山间道路上已不再有结伙骑马拦路之 *** ,然[山东响马]之名号,习气与记忆依然在山区和半岛沿海民众间流传,很多 *** 也有很多以旧式响马自许,可谓奇特的地方现象。
20、当然,这只是“响马”的本意,由于“响马”名气太大,所以“响马”后来成了北地很多土匪和盗贼团体的泛称,有些没有马匹的土匪有时候也会被称为响马。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