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长乐是鱼米之乡 郑和的故乡在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郑和长乐是鱼米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郑和的故乡在哪里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每次都停泊在长乐
  2. 郑和下西洋几次经过泉州
  3. 郑和下西洋几次停泊长乐

一、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每次都停泊在长乐

福建长乐,不但以它吉祥、动听的地名令人神往,更因为它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而闻名遐迩。

郑和当年在长乐刊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上铭记:“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据史料记载,长乐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在远航出国前停泊的最后一个补充给养、招募水手的基地。在前后28年中,郑和舟师至少6次驻扎于此,短则2个月,长则10个月。

伫立在当年郑和庞大船队驻泊的长乐太平港,遥想桅杆如林、风帆如云的磅礴气势,不禁要问:中华天然良港比比皆是,郑和为何对长乐情有独钟?

查阅明弘治《长乐县志》,内载:“太平港,旧名马江,本朝永乐中遣内臣郑和使西洋,因海舟皆泊此改名。”但史料没有点明郑和何以慧眼挑中长乐。

让我们透过漫长的时空,去揭开这个“谜底”。

挑选驻泊良港,无疑是诸多要素中的重中之重。长乐郑和研究会的专家告诉记者,太平港地处福建更大河流闽江入海口的南岸,是全国少有的淡水港湾。其宽阔的水域,不但便于数百艘海船停泊,更有取之不尽的饮用淡水,免去到陆上跋涉取水之辛劳。太平港背靠 *** ,又面对数个小岛屿,如天然屏障减弱台风对船队的袭扰。长乐属南 *** 带海洋 *** 气候,夏无酷暑,冬无霜雪,便于浩浩 *** 停泊驻训。尤为上乘的是,长乐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多刮东北大风,大 *** 于以风为动力的船队扬帆出洋。

长乐素有“水手之乡”的美誉,古时便是吴王夫差和三国吴主孙皓造船和训练水师的要地。当年,长乐及周边连江、福清等地的沿海港口,拥有堪称雄厚的造船、航海技术力量,为郑和修造船舶、集纳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长乐当年有6万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以“鱼米之乡”著称,能为数百艘宝船和二万多人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郑和船队每次出洋均带大量福建德化瓷器,长乐与德化之间有闽江支流大樟溪沟通,格外方便。

可以推想,郑和挑中长乐,定然历经多方实地调查和潜心比较。600年前的交通条件是何等之差,郑和走南闯北考察之艰难,熟虑之周全,判断之准确,均高人一筹。

郑和长乐是鱼米之乡 郑和的故乡在哪里-第1张图片-

抚摸着在长乐出土的有关郑和的珍贵历史文物,聆听数百年来流传在长乐的有关郑和的佚事趣闻,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位大航海家的博大胸怀和精明谋略

郑和率庞大船队在长乐累计驻泊约4年时间,遗留下不少极其珍贵的史料,为后人研究和准确评判这段举世瞩目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数百年来,国内外历史学家对郑和下西洋的宗旨曾有种种猜测,其中不乏不实之词。国外有些学者甚至断言,郑和远涉重洋,有炫耀中国 *** 之嫌。直到1930年在长乐南山天妃宫遗址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才让人们拨云驱雾见 *** 。此碑系郑和于1431年冬最后一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所立。碑文1177字,历述郑和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等。其 *** 别提到:下西洋的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 *** ”。明确点出下西洋是为了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贸交流。

600年前,数百艘宝船在茫茫大海上夜航,究竟如何指挥协同、靠什么联络?这个问题让后世的研究者颇费脑筋。人们在研究“ *** 球”中终于找到了 *** 。原来,当年郑和在长乐曾认一位 *** ,当地方言称“谊娘”。郑和特意赠送谊娘一木制球,其外形似灯罩,球内可点油灯,俗称“ *** 球”。此物在“ *** ”期间被毁,谊娘后人依据记忆 *** 。经多方考证,“ *** 球”就是郑和庞大船队夜航中联络信号、传达指示的灯。

在长乐高隍巷20号住宅前,有一口古井,据《长乐县志》载:“天妃宫大井在县治西隔四十余步, *** 郑和造井栏。”数百年过去了,居住这里的群众依然十分动情地告诉记者,这口古井当初并无井栏,郑和担心百姓打水时不慎滑落,便请石匠打成花岗石井栏,上边镌刻“义井”两字。

细细品味郑和留下的碑文,令我们惊叹郑和敢于走出国门、下西洋闯天下的雄才大略,更令我们叹服郑和视天下为一家的宽阔、友善胸怀。

驻足在世世代代长乐人为郑和修建的庙宇、纪念馆、雕像面前,我们感慨颇多:长乐人为何把郑和这个外乡人视为自家人,且倍加崇敬?因为郑和给了长乐人一个闯荡世界之梦……

长乐人对郑和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从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漠。闽江口附近有一山峰,风光秀丽,原名“龙峰岩”,因郑和曾多次登攀,乡人便改名为“三宝岩”,将他在山上所建之亭取名“三宝亭”(三宝 *** 是人们对郑和的尊称)。

19 *** 年6月,在长乐闽江口南面的仙岐村,偶然发现了湮埋地下的庙宇——显应宫。文物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多建于明清两代。庙内供奉7尊神像,居中者坐像高88公分,被称为“巡海大臣(神)”。专家考证指出,“巡海大臣(神)”塑于明万历年间,是当时乡人塑造的郑和像。

*** *** 以来,长乐人先后修建了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并建造了郑和小区、郑和大酒店、郑和广场、郑和航海馆、三宝亭、太平港帅营、郑和船、祭海坛、郑和舟师启锚处等多处纪念 *** 建筑景观。高高矗立于闽江口岸的郑和塑像高14.05米,是国内外更大的一尊郑和石像雕塑。

长乐郑和研究会,成立于2001年7月。该会 *** 曾国新是市 *** 局长,他多年潜心研究郑和,写下学术 *** 十多篇,有的还纠正了一些误传。如,史学界普遍认为郑和首下西洋船队起航时间是1405年7月11日,他经多年研究查证提出,7月11日是皇帝下出使西洋诏书的时间,起航具体时间虽然至今无法考证,但应在10月份后,因为长乐气象历史资料表明7月份不可能刮东北风。

为什么长乐人如此尊崇郑和?曾国新说,因为郑和给了长乐人一个闯荡世界之梦。当年,许多长乐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其中不少移居海外,这是后来长乐成为著名海员之乡和侨乡的重要原因。

二、郑和下西洋几次经过泉州

1、是的,在古代,泉州是全世界更大的对外港口

2、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关系密切。福建的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的太平港曾经是郑和舟师驻泊港;而泉州,则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起锚地及多次下西洋的途经地,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史迹。

3、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关系密切。福建的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的太平港曾经是郑和舟师驻泊港;而泉州,则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起锚地及多次下西洋的途经地,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史迹。

4、泉州市文史专家陈鹏曾著文《郑和与泉州史迹探索》,谈及多处郑和在泉州留下的历史遗迹。其中包括“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行香”、“泉州清净寺礼拜”、“九日山祈风”、“琅山三宝宫设坛奉祀”,以及“青阳石鼓庙分香”和“深沪三保街扎营”等多处遗迹。这些遗迹都有相应的实物或历史文献资料相印证。去年,泉州开始进行之一次全市 *** 的“郑和在泉史迹”普查工作,并因为历史上郑和留下的多处遗迹,成为央视拍摄专题片《1405—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景地。

5、而福建的长乐,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洋起点,长乐太平港是郑和舟师驻泊港;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镌立石碑《天妃灵应之记》;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在长乐南山三峰塔之东建造了天妃行宫;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清宝殿铜钟,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铸造的;此外,长乐目前还有郑和驻军过的“十洋街”、郑和题改塔名的宋代三峰塔、郑和祭海神的又一 *** 庙———文石天妃庙(1956年 *** ,2001年在原址复建)、郑和修葺过龙峰书院所在游览地———三宝岩、三宝岩郑和雕像与近年新发现的樟港显应宫“巡海大臣”郑和塑像等等遗迹。

6、现存最珍贵的文物要数省级文保单位———《天妃灵应之记碑》。这是郑和于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第七次出使时镌刻,全文1177字,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和所历诸国及在长乐活动情况,几百年后成为国内研究郑和下西洋最珍贵的实物资料,现保存于长乐郑和史迹馆内。

7、郑和为什么选择了长乐和泉州?换言之,郑和为什么选择了福建?

8、历史学家认为,福建对郑和下西洋有几大贡献———

9、一是为郑和下西洋打造了出洋海船,而且,福建的气候特别适宜船队集结和开航。

10、福建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外,还有雄厚的造船力量作为后盾。福建山多地少,耕地不足,沿海百姓以海为田,出海捕捞,驾舟出国,通商贸易,系其主要职业。福建有广大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福建造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长乐是最早的造船地点,泉州也是福建有名造船旧址,福船早已相当著名。据考证,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均由福建长乐太平港五 *** 启航出洋,为方便郑和下西洋,一部分宝船即在太平港建造。

11、郑和研究专家认为,从数量上看,郑和每次下西洋的船数都在48艘至63艘之间,而有关记载表明,福建五次共修造了380艘,已足够永乐时期六次下西洋之用;从建造的时间看,五次修造宝船均是为郑和下西洋的任务所需的,而且五次建造宝船的任务均由福建来承担;从建造的地点来看都在驻泊基地长乐。在《重篡福建通志》卷二百七十一中就如此明确记载:“七年(1409年)春正月, *** 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

12、二是为郑和下西洋输送大批人力。

13、福建的泉州和长乐在当时是海滨邹鲁和鱼米之乡,可为郑和下西洋提供各种航海、贸易、翻译人才,补充海上给养。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虽然在明 *** 始衰落,但经济仍非常发达。

14、近年来,泉州文史界的一些发现也表明,郑和下西洋时曾在泉州招收过船工。从去年在安溪发现的清末同治年间手抄本《邓氏族谱》记载的内容可以推断,邓回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

15、福建人王景弘近年来也引起了很多历史学家的关注。对指挥七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活动而言,仅凭郑和一人的航海技能与经验,是难以独力承担的。有着“正使”身份的福建人王景弘是郑和的得力助手,他是历次航海的首席航海家,曾经亲自率领船队巡航东西洋各处,也曾数次单独负责起奉使海外国家的任务。

16、郑和下西洋后,大大推动了中外和平友好交流,促进对外经济贸易,许多国家的国王及其亲属、使臣纷纷随同郑和宝船来华朝贡,从福州或泉州上岸,然后再由驿道进京。

17、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之先河,因为每次出海都和福建发生紧密联系,也给福建的造船业、航海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明朝王应山在《闽都记》中就曾记载提到,郑和在长乐造船,使贸易如云。(郑理)

18、 5月16日,“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长乐开幕。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我国内地及台港澳地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嘉宾参加活动。(新华)

19、郑和1417年第五次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也慕名至泉州东门外灵山拜谒先贤墓,当时地方官蒲和日为之勒石为记的行香碑迄今仍旧竖立在迥廊西侧。碑文为:“钦差总兵 *** 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据《蒲氏家谱》记载:“日和,字贵甫,寿晟公次子……至永乐十三年,与 *** 郑和奉诏敕往西域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司,圣墓立碑犹存。”◇泉州清净寺礼拜

20、泉州涂门街的清净寺,又名“圣友寺”。郑和作为虔诚的 *** *** ,到泉州著名的清净寺去做礼拜,这是势在必行之举,《西山 *** 》有相关记载。◇九日山祈风

21、《西山 *** 》记载,郑和船队“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岩祈风至 *** 寺祈祷”。《郑和史迹文物选》一书认证九日山“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也曾到此设祭,以求得一路平安,往来康济”。◇接官亭与郑和堤

22、惠安百崎是“九乡郭” *** 乡,流传着开基祖郭仲远与郑和 *** 的兄弟情谊,并引以为殊荣。民间称这里的接官亭与郑和堤,便是二人情谊的见证。◇《郑和航海图》

23、《郑和航海图》是中国之一部关于海洋地理的世界地图。图示郑和下西洋所经的地理区域及航行线路等,是研究中国航海史、中西交通史和海图制图史的珍贵资料。图中所示当时隶属泉州的地方有:崇武所、泉州卫、巡检司、永宁卫、深户巡检司、金门千户所、加禾千户所、大武山等八处。

三、郑和下西洋几次停泊长乐

1、郑和当年在长乐刊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上铭记:“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据史料记载,长乐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在远航出国前停泊的最后一个补充给养、招募水手的基地。在前后28年中,郑和舟师至少6次驻扎于此,短则2个月,长则10个月。

2、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 *** 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3、长乐素有“水手之乡”的美誉,古时便是吴王夫差和三国吴主孙皓造船和训练水师的要地。当年,长乐及周边连江、福清等地的沿海港口,拥有堪称雄厚的造船、航海技术力量,为郑和修造船舶、集纳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4、长乐当年有6万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以“鱼米之乡”著称,能为数百艘宝船和二万多人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郑和船队每次出洋均带大量福建德化瓷器,长乐与德化之间有闽江支流大樟溪沟通,格外方便。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郑和 长乐 鱼米之乡 故乡 哪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