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苹果之乡 中国四大苹果基地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西河苹果之乡,以及中国四大苹果基地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乡间八月散文
  2. 中国十大红枣之乡
  3. 我的家乡池下村

一、乡间八月散文

豫东平原乡间的八月为人们搭起了一个绿色的画廊。

苞谷的青绿,大豆的墨绿,花生的黄绿,还有红薯、芝麻,深深浅浅不同的绿色充满了无限生机。那一望无际的苞谷地让中老年人想起北方的青纱帐。又好似 *** 时候 *** 前那盛大的阅兵队伍。整齐威武、那个个苞谷像极了士兵荷枪实弹。近处瞧,玉米棒子丰满又不失娇好的身段,棕色秀发垂肩,正值青春妙龄个个露出掌上明珠的派头。大豆就没有那么幸运。主人外出打工俩月有余,大青虫、造桥虫、豆虫趁机兴风作浪,啃得叶子破烂不堪,如年久未缝的旧渔网。野草野菜也来欺凌,争肥、争水、争阳光,弄得整日心惶惶,面黄肌瘦,有苦无处诉。花生就比较聪明,将娃娃放在土里孕育。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土里害虫也少。中秋时节,早熟的品种已经成熟,拔出一棵,白白胖胖的花生缀满根须,看着让白胡子的爷爷眯眼嘻笑:多像儿孙满堂的自己啊!大豆已经苍叶,个别晚熟的几棵仍旧青枝绿叶,还可以吃毛豆。记得我小的时候往往在西河就是运粮河坡上,几个小伙伴儿挖个灶台一样的洞,捡拾一些树枝、树叶等干柴,从地里偷来的红薯放底下烧,上面用粗一点的棍子棚起来放上毛豆来烧。想起来那时、那烧毛豆、那烧红薯,嘴里还欲流口水,当然,还有那一张张可爱的花猫脸。

剥下一碗青豆放在蒜臼里捣碎,放入葱姜末、盐、味精、肉味调料等,放面粉调成稍稠糊状。搭锅放油,油热将糊倒入锅内煎成两面柿 *** ,取出在案板上切成四分见方豆腐块状,俗称豆丸子。然后,做炝锅面将豆丸子放入同煮。葱花姜末的焦香青豆的豆香,浓郁的面汤,真是美味。

若不是城里的婶婶几次三番地嘟囔叔叔,钢丝刷儿、塑料刷儿不好用也不环保;若不是大娘天天唠叨,大爷说啥都不会去种那几行蜀黍。原因是成熟时节引来成群的麻雀,把蜀黍籽叨个精光,那俩无精打采的稻草人根本不起作用。蜀黍是五谷类的一种与高粱类似,可与小麦一同磨粉蒸馒头、烙饼。大爷种它主要用途不是为了吃,而是用去掉籽粒的光秃蜀黍穗子,俗称“茆子”。可以做厨房刷锅的炊帚、扫案板的把子、扫地的笤帚。结穗子的一米左右长的一截细细的茎我们俗称“黍挺子”可以纳锅盖,锅盖即可盖锅又可摆放饺子、面条、大饼等。虽然现代社会这些用具早已被替代,但像我婶婶那样的 *** 人因为她还算不上老古董仍然喜欢用这些真正绿色、环保的日常用具。

八月中下旬是收获的季节,走在乡间满眼都是金黄的玉米,灿烂耀目。路旁道边、院里墙上,有的竟然一堆一堆睡在大树的树杈里。此时若是您到乡村来,没有佳酿香茗却不缺土味。煮花生、煮毛豆、烤玉米,再来一盘松花蛋拌黄瓜。冰箱里有冰镇的放了 *** 的绿豆汤,消暑解渴,当然并不缺啤酒饮料。主食,要么手擀捞面,要么烙馍卷菜皆依客人喜好。农家小院里茄子、番茄不种,见 *** 风不好不易结出理想的果实,但是小葱、韭菜、荆芥、芫荽还是有的。若吃捞面,省事儿就在压面机上压面条,青茄削皮切丁放水里泡出涩味,番茄切丁水发木耳切片,若喜吃肉再切一些肉丁,搭过放油将葱姜烹出香味,后肉丁、茄丁依次下锅,稍后放进番茄丁,菜三、四成熟时加水,煮几分钟出锅前撒上荆芥、芫荽,传统的吃法还需要盐、香油、香醋调味的蒜泥佐饭。这样,捞面条才算完工。我若说味道好,您以为自夸,究竟怎么样吃过才知道。

暮色四合,微凉的风带着五谷的芬芳吹进农家。路灯已经亮了,橙红的柿子压枝欲断,红彤彤的枣子密密麻麻,石榴有几个已经咧嘴含笑。我觉得“焦馍”可能是我们豫东地区才有的很有地域 *** 的一种食物。它之所以没有被广泛流传大概是因为它即不够美味也算不上美食吧!做起来太简单没啥技术含量,但是,有一点儿值得称赞比起油饼、油炸类的食品,它更属健康食品。中秋晚上我们这里的风俗是要吃焦馍的,这时新的芝麻打下来了,现在芝麻不稀罕,过去应该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吃的。我没问过老辈儿估计吃焦馍因它又圆又大像月亮象征团圆的美好寓意。好面、芝麻放少许盐和面,过去在“鏊子”上烙,现在“鏊子”基本绝迹,改用平底锅、地锅,城里都用更先进的电饼铛了。烙出两面糊花儿就熟了,主要是得烤至又焦又脆,掉到地上摔得粉碎为佳,那样吃起来不累牙齿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焦馍”。

馍卷菜可谓花样繁多,依各人口味、喜好弄菜。烙馍和面要软一些,面软馍就软吃起来外焦里软,稍微黏甜,麦香浓郁。但是不易擀容易粘案板、擀面杖。火候同样关键,火小了馍炕的太干,火大了馍糊了还不熟。菜就比较好做,小孩子喜欢煎鸡蛋、炸香肠,鸡蛋就煎荷包蛋,香肠切斜 *** 热油快煎,这些弄好,放入葱末、芫荽馍,也可撒些儿青蒜、蒜黄末,卷好吃起来味道鲜香,生葱、蒜香尤为勾人馋涎。大众化的吃法是炒青辣椒或者辣椒炒鸡蛋,烙馍的筋道正配辣椒的辣香。喜欢清淡炒一盘小豆芽与胡萝卜丝儿,放两片生菜撒一点儿辣椒、胡椒、孜然粉卷起来就好了。不管那种吃法一定趁热吃,馍、菜凉了吃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尤其是烙馍。吃馍当然离不了稀饭,地锅更好但是现在都用电饭锅了,红薯干放入碱水泡过的豇豆或绿豆或豌豆,红薯干、豇豆煮的烂熟勾入水淀粉或者面糊,沙沙的且又有红薯片独特的香味,我觉得好喝,不大的一碗街上卖一元五角。如不喜欢,红薯稀饭、南瓜粥也是信手拈来,新红薯、老南瓜案板底下、桌子底下滚的都是。

50岁往下的中老年人都有吃杂粮的喜好,当秋粮纷纷登场,东家大娘、西院二婶开始忙。晒干菜为芝麻叶面条、杂面包子做准备。芝 *** 成熟时到地里打青绿芝麻叶,当萝卜拔了时的萝卜英,地锅蒸熟焐烂,太阳底下晒干就好了。黄豆加红薯干磨粉,玉米面磨粉,和面条面时抓上两把豆面就是豆面条,芝麻叶泡透洗净挤出水分,食用油更好是熟猪油或者炸过食物的熟油 *** 下锅,面汤稍稠为好,盛到碗里撒香菜末、拌好的.芹菜丁,浇上小磨香油、辣椒油,喜欢吃醋也可稍浇点儿香醋。老头、老太太们让孙子、儿媳骑着电车跑十几里来到乡镇,就是为吃这一碗豆面条,你说好不好吃!若把黄豆换为绿豆就是绿豆面条,更是难得的美味。今天吃罢豆面条,明天又想玉米面饼子。好面、玉米面二八或者三七的比例就行了,滚水烫面,好面不可以都掺进去,还要留下三、四份留待烫好晾凉和面时掺进去。放平底锅里烙饼,火候正好时一张饼一鼓两张皮,外皮柿黄花点儿,里瓤儿粘甜透着新玉米粉的香味,真的色香味俱全。

随着八月的脚步,乡村人家嫁娶的喜事也接踵而至。

在八月十五这个重要的节日里,那些打算娶媳妇的人家往往要备一份厚礼,去女方家里做客,俗称“看好儿”,就是商定结婚的日子。由媒人和男方长辈及亲朋,还需村里的头面人物,能喝酒、会划拳者同行。这份厚礼随着百姓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真的越来越厚。肉类:一块猪肉二、三十斤,叫“礼条子”;红公鸡四至六只;大鲤鱼四到六条;熟牛肉也得几斤。水果类:香蕉、橘子、橙子、苹果、哈密瓜、猕猴桃、龙眼等,见样最少两箱。干果现在都是什锦果盒,核桃、瓜子、葡萄干、榛子、西瓜籽、南瓜籽等拼起来的果盒至少两件。饮料类:纯奶、酸奶、营养快线、王老吉、绿茶、红茶、雪碧、可乐、橙汁、啤酒等,也是两箱以上,好事成双嘛,中国人信这个尤其老百姓。另外,箱装五香牛肉、火腿肠、松花蛋、红糖、白糖、 *** 、 *** 、白酒若干。还要给未过门的儿媳准备一份礼钱,过去说是卖衣服的钱。三五万不等,若男方没有楼房或者盖的房子令女方不满意,这个钱就不是几万了而是十几、二十万。在这个重要的宴席上,男女双方千方百计也要将对方灌醉一两个,那真是舍命陪君子,只有如此方显出胜方的能耐及体面。不醉不还是终极结果。

当声声鸿雁将告别丢给斜阳,乡亲将希望埋在土壤。沃野千里,凝固着 *** 的波浪,那是乡村雕刻的时光。

当月光把夜的影子拉长,谁家的窗前还挂着月亮!冰凉重露重逢菊香,也把母亲的思绪染霜,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今夜,千里之外的异乡秋风是否一样凉!

二、中国十大红枣之乡

中国十大红枣之乡:新疆若羌枣、稷山板枣、新郑红枣、灵武长枣、和田大枣、交城骏枣、沧州金丝小枣、黄河滩枣、灵宝大枣、太谷壶瓶枣。

又称若羌灰枣、楼兰枣,历史可追溯到西域楼兰古国。若羌枣之所以被称之为灰枣,是因为若羌枣在成熟变红之前,通体发灰,所以得名“灰枣”,也是中国独一无二树上自然吊干的红枣。新疆风大日烈,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秋季的降水量也小,特别有助于大枣的收获。

稷山板枣是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地方特产,以“皮薄、肉厚、核小”的特点著称于世,是山西运城著名的特产水果。稷山县是枣乡之一,这里盛产大枣,品种有板枣、长枣、 *** 枣、柳罐枣、园红枣等。其中以板枣最为有名,稷山板枣被列为山西省七大名枣之首。

新郑红枣又名鸡心大枣、鸡心枣,是河南省郑州市新郑的特产,素有“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的盛赞,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郑红枣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0多年,堪称大枣的发源地,被国家 *** 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灵武长枣别名马牙枣,是宁夏独有的枣类品种,属于地方名贵主栽品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灵武长枣基地位于宁夏中部,是在灵武特定的地理环境及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筛选培育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优良鲜食品种。

和田大枣是新疆 *** 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特产。和田地区是中国光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列全疆之冠,且温差大,适宜种植和田大枣。和田玉枣是新疆红枣的 *** ,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果形端正丰满、果皮薄,深红色,果肉厚,肉质细而松脆,汁液中多,味甜,干而不皱。

交城骏枣是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地方特产,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西交城是十大名枣产地之一,骏枣常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区栽培,交城骏枣以肉质细而松脆,味甜汁多著称,是全国四大名枣之一和中国十大名枣之一,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称,是山西著名的特产水果。

沧州金丝小枣,又名西河红枣,因干枣剥开时有金黄丝相连,入口甜如蜜,外形如珠似玑,故称金丝小枣,是河北沧州市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沧州是我国栽培金丝小枣历史最早、种植面积更大、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生产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黄河滩枣意思就是说长在黄河边上的红枣,在当地人叫河畔枣,俗称“滩枣”,学名“木枣”,是山西四大名枣之一。滩枣生长在距黄河五十米至一千五百米范围内的沙滩上,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华北、陕北地区特有的珍品。

灵宝大枣产自于河南灵宝以及山西平陆等地区,是我国红枣最有名的产地之一。这里的红枣以圆枣为主,典型的粒大肉多,这种枣的颜色是深红色的,很适合制成酸枣或者干枣。灵宝大枣又称灵宝圆枣、屯屯枣、疙瘩枣等。因产于灵宝老县城(今大王镇老城、后地)一带而得名。

太谷壶瓶枣因形似“壶”状而得名,是山西晋中市太谷区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大型红枣中的名品,也是晋中著名的水果特产之一。太谷属暖温带 *** *** 气候,而且纬度较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枣树的生长。

三、我的家乡池下村

我的家乡池下村位于山西省陵川县西北,东北连壶关,西面望高平,西北接上 *** 。四塞之地,各地乡风民俗传说故事在这里酝酿。

 村庄坐北朝南,大体呈长方形,座落在一个小小的盆地中,背依小朵山,南对社岭山,东为东坡,西为小沟山。村庄与四山间,四条河流绕村而过,北为小界河,西为西河,西河转折向南,是为南河,东面一条,叫东大河,四条河流,皆汇于东河,一路向南,直下中原。

一条长街,自西向东从村中穿过,止于村东老槐树下。以立于街面的“供销社”(现在叫超市)为中心,西边两侧,临街一色青砖瓦房,面墙上一溜铁环,老辈人讲,那是拴 *** 用的,这些房屋,统属于一个李姓的财主,村民都尊称为“东家院”,我没有见过姓李的东家,据说,土改时,遭村民批斗,受不过,跳于柴火堆 *** 而亡,房屋分于村民。我进过东家院,高大门楼,院套院,房挨房,气派之外,有点阴森气象。

村中庙宇众多,正立于小朵山巅的为祖师庙,我不知道庙里供奉的是谁,但我知道,村中老人去世,子孙们是一定要上庙的,谓之“告庙”。村东为小四庙,村南为南庙上,村中为玉皇庙,村西无庙,立一烈士亭,每至清明,学校组织纪念活动,都在烈士亭前,所以,亭虽小,但份量很重。

我在这样的村 *** 生、长大,15岁离开,至今40年,然乡音未改,乡情未变,土地物产、乡风民俗,很多东西不能忘怀。

          一

家乡位于太行腹地,土地不算肥沃,但也并不贫瘠,属于典型的黄土地吧。 *** *** 气候,加上 *** 的土地,似乎注定了家乡的物产只能是五谷杂粮,种得最多的,当然是玉米,家乡缺水,而玉米是杂粮中最耐旱的植物。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村民们一年四季几乎都在玉米上作文章。

玉米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平地、坡地、湿地、旱地,好像都不影响它的生长,从春天下种到秋天收割,玉米寄托了农人们一年的希望。我喜欢盛夏时节长在田野中的玉米,高高大大的,绿油油的茎,绿油油的叶,头顶像报话机天线一样的花,怀抱红缨绿皮的“孩儿”,精神抖擞地站在田野里,一排排,一列列,形成绿色的海,将村庄围在其间,如海中的岛。这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歌“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呈英豪”!

除了玉米,村 *** 种谷子,黑豆、小麻。在玉米、黑豆、小麻等农作物中,谷子是属于比较娇贵的一种作物,玉米、黑豆、小麻种下基本上不要管了,随它自然生长,谷子不行,播种要用耧,前面人拉着,后面人摇着,再后面人踩着,出苗了,多余的苗,要拨了。拨苗,看着轻松,其实是最累人的一种活,手拨着,腿脆着,腰挺着,一天下来,人像机器散了架。我发誓要好好读书,就源于我的拔苗经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孩们吃饭不爱惜粮食,你在饭桌上给他讲千万遍这样的诗,不如让他就拨一次谷,一次,足矣!

我们老家也种麻,麻分雌雄。雌的,叫小麻,雄的,叫花麻,基本不占地,主要种在田间地头, *** 种的,是花麻。一块地,种了玉米或者谷子了,地岸边就种小麻。圆圆的 *** ,一溜撒进地岸边,长大了,像一棵棵小树,杀倒,晒干,找一块场地,摔出果实一一小麻。上锅,炒,用碾,磨,加入钢圈,上机,压!黄澄澄的液体流出来了,那是家乡的特产一一小麻油。十里八乡,我们村的小麻油是最有名的。花麻也有用,杀倒,水沤,剥皮,上机,一条条麻绳就这样制造出来,如果纳鞋底,那要用细一点的麻绳,用自制的手摇麻绳机,慢慢摇就可以了,秋冬时节,农妇们没什么事,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说着别人的闲话,衔着自家的麻皮,摇着自制的摇机,一条条麻线就摇出来了。

家乡也种土豆,春天切片下种,秋天收获。土豆其貌不扬,但好吃,耐饥,煎,炒,烹、炸、煮,皆宜,土豆块,可以当煮圪瘩、土豆丝,可以炒菜,土豆泥,可摊烙饼,6、70年代,粮食缺乏,糠菜半年粮,土豆可救命!

土豆之外,村 *** 种豆角、南瓜,红白萝卜,红薯油菜都种过。豆角种在玉茭地,不用 *** 杆,玉米杆是天然的杆,秧子顺玉茭杆而上,既不误长玉茭,也不误产豆角,一举两得。

我的家乡,豆角基本喝稀饭时煮着吃,或用来吃闷面,拿豆角炒着当菜吃,是我到矿山后才知道的。我知道阿Q为啥笑话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了,哈哈。

  吃豆角和南瓜,不像现在,蔬菜大棚,四季皆有,想吃就吃。儿时,靠天吃饭,非到夏季,是吃不到新鲜的豆角和南瓜的。所以,吃这样的菜蔬,是有一定仪式的。那年,我13岁,之一次随同学们出外村植树,中途遇雨,回家后,母亲做好一大锅汤面,里面就有新摘的豆角南瓜,我以为母亲因我植树累而特意“慰劳”我,饭中,母亲说,好好吃,今天是菜蔬节,喝汤面,里面一定要放豆角南瓜的。原来如此,那一天是农历六月初六,初临 *** *** 的农村,喝顿汤面不易,所以至今记得!

家乡有一菜园,因园里新打了一口井的缘故吧,所以这园子就叫新井上。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苹果梨桃,都种,只是在新打的一眼井跟前,种了一片蔬菜,小葱、韭菜,菠菜、小瓜、园白菜、水萝卜,只是没有西红柿,我之一次见到西红柿,还是在一个叫晋普山煤矿的地方。

  新井上的井之所以叫新井,还因为我们村村北小朵山上有三口老井,村民用水,从老井用管路把井水引下来到井口砌的一口小井里,人们从井里打着吃。儿时井水丰沛,从山上接下来的井水用不完,外溢流入村中,沿街西流,形成小溪。秋日,村民做酸菜,洗菜,切莱,都围在井边完成。稍长,井水枯干,我上小学的时候,和同学上山担水,常常将绳拴在腰上下井去舀,不像现在孩子,高中了,还需父母“陪读”。

新井上的水倒是没断过,但离村有二、三里之遥,担水很辛苦,加上毕竟是果园,闲人免进,出入很不方便,所以,不是迫不得已,人们还是愿意到老井上去挑。

我儿时到常常跟大人到新井的菜园去玩,最吸引我的是新井的取水,不用扁担打,不用辘辘摇,用水车推。拉上一个小毛驴,备在水车上,转着,走着,井水就从井下汲上来了,顺着渠道,清凌凌地流着,流到一畦一畦的菜地里。青枝绿叶的菜蔬,水一浇,摇着头,显得格外精神。以后我读 *** 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我家的后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就叫百草园”,就会想到家乡的新井上,感到格外亲切!

家乡的油菜,我不想多说了,前几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春来还看村花俏》,记得结尾是这样的:

油菜花是人为种植的油菜所开的一种花,它当然也是属于乡村的,我们那里是有名的油菜之乡,等到金灿灿的油菜花铺满整个乡村田野的时候,我知道,一个名叫夏天的季节就要到来了,那时候,我们的整个乡村,就会被一片浓绿所淹没……

陵川雄居太行,号为“行山之巅”。现在各地积极发展旅游业,发布了很多很多的旅游口号,比如我户口所在的泽州县,旅游口号为“古韵泽州 全域旅游”,老家陵川的旅游口号结合陵川实际,是为“清凉世界 领秀陵川”。既突出了陵川的风景,又凸显了陵川气候,说是清凉,实际是高寒,晋城所辖大多区县,主要作物是小麦,唯陵川例外,除靠近泽州的西河底外,其它乡镇难觅小麦的踪影,原因就在于“高寒”。

我们村位于陵川西北,从陵川回村,一路西下,地势低平,气候相对和暖。大集体时,村庄名称为山西省陵川县杨村公社池下大队,下辖七个小队,一个专业队,我家隶属第六生产队。那时候,村里还有油房、磨房,油房所产小麻、菜籽两种油,销路很好,也卖给村民,磨房,村人叫加工厂,主要加工面粉和小米,现在这些都不知魂归何去了,连加工厂也只剩了遗址,砖瓦都不知去向。但那时候,却是村里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地方。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两件与麦子有关的事情,一是拾麦,由学校组织统一到收割后的麦田里去,叫“颗粒归仓”,“我是公社小社员,手拿小镰刀哟,身背小竹篮,放学以后去劳动,搳草积肥拾麦穗,越来越喜欢”,儿时,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唱着这样的歌,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麦田的。

还有一件是打麦,大集体时的农村是 *** 核算,队为基础,一个生产小队就是一个 *** 的经济体,我家居村南属村里第六生产队,西北一片为第三生产小队,那年夏天,麦收到三队小朵山场地,就在祖师庙前,社员用手扶拖拉机碾场,烟筒喷出火星,引燃垛着的麦垛,大火熊熊,将场地小麦烧得一干二净,以后我读食指的《相信未来》,读至“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场大火,悲哉!但我“相信未来”,我们今天也意气风发地走进了未来。

如果要说第三件事,那就是分小麦了,有一年全村分小麦,我队社员每人分6斤,为全村之魁,引来一村艳羡,那是六队人最骄傲的一年,所以至今忘记不得!

现在,村庄早已不种小麦了,因为有足够的玉茭去换,大米白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已成了村人的家常便饭,感谢 *** ,感谢 *** *** !

     二

除去种地外,村 *** 织布和打铁!

织布主要是女人们的事情,我的母亲在村里是比较手笨的人了,我们那地方叫拙,手拙,但她会织布!

木头做成的织布机,仿半个的“凸”字,母亲坐在邻家的机子上,穿梭织布,滋啪,滋啪,一根跟棉线就在这滋啪声中,一点一点织成老粗布,然后,上色,如果女孩穿,那就再印花。有一年走亲戚,我没有新裤子,借穿的就是邻家姑 *** 小花布裤,如果放在现在,搁我儿子身子,“打死”也不会穿的,再说,现在,需要吗?

打铁是男人们的事情,确切地说,是有手艺的男人们的事情。我小的时候,一开始村里只有一家铁匠铺,在街面上,后来发展到二家,在自家的院子里。街面上的姓李,自家庭院里的姓和,再后来,村里统一开了两个打铁的场所,一处就有十几人,集体打,主要是打耙钉!

李姓铁匠铺是一家老铺子,父子5人干,主要打一些锤锄镰刀钯等农具和家庭日常用具,一台风箱一炉火,一把小锤,若干大锤,齐活。

打铁的时候,把铁块放入炉火中,一人拉风箱,把铁块烧红,红彤彤的用铁钳夹出,放在铁砧上,师傅用小锤指,徒弟用大锤打,叮叮当,叮叮当,有节奏,有乐感,打铁的汉子往往 *** 上身,露出丰满的肌肉,打铁先得本身硬,病歪歪的,怎能拿下这活?

村里也织过地毯,和县地毯厂联合,可惜时间不长,造过铝线,昙花一现,制过缸,没成什么气候。唯打耙钉干了些年头,究竟几年,我却记不清了。

关岺山地处长治与陵川之间,山北是长治(现在叫上 *** 区),山南就是陵川了。长治的荫城是著名的铁器之乡,听说现在建了个铁器博物馆,我一直未去观赏过。 *** 活着的时候经常给我讲,他年轻的时候,套上八股绳,从荫城担上铁器下山进薄壁到河南,换上粮食上山西,来回百把里,从中挣个辛苦钱,我村地处四县交界,过去是有名的商道,有盐店、 *** 房、当铺,东家院沿街墙上一溜铁环,就是驮盐驮货的骆驼用的。

我的眼前院出一溜溜商驼来往的画面,昂着头,缓缓从街面走过,满眼是艳羡!

西河苹果之乡 中国四大苹果基地-第1张图片-

受荫城影响,我村的打铁看来是有传统的!现在而今打耙钉,打铁的材料一一铁片,来自荫城,成品一一耙钉,销售地一一一荫城!

后来,村里受邻村影响烧耐火砖,我们那地方叫钢砖,据说,效益不错,可是现在突然消声匿迹了,不知何故。

要说还有什么产品,那就是磨豆腐和做粉条了,黑豆做成的豆腐很磁石,但口感好,粉条不用说,正终的土豆玉米粉条,好吃得很哩。我到现在爱吃粉条,就是小时候留下的口味!

我的邻村主要做醋、做酒、做酱,不知何故,我们村一直没有酒房、醋房,现在是连油房和粉房都没有了。

          三

将玉米碾碎成小颗粒就是圪糁,过去以石碾为主,现在早已是机器加工,机器加工粒小省力省时,石碾也就成为历史陈迹了。

圪糁主要是早饭,半碗圪糁半锅水,水开下锅慢慢熬,由稀变稠,圪糁饭做就,土豆切片,炒,配菜,又粘又香,美!

出来40年,回家屈指可数,每到家,我还是愿意吃碗圪糁饭!

但我的更爱是汤饺子,羊肉馅的。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所以“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能由此而来吧。

羊肉一斤,萝卜若干,剁,做馅,和面,揪片,包饺子,大年三十,炸豆腐、炸丸子、炸土豆,放海带、下粉条,和饺子一锅煮,大葱炝锅,热滕滕的饺子做好了,一人盛一大碗,我能吃二碗半,那半碗是肚饱眼睛饥!

再就是拉面了。猪肉臊子犁刀面,也有光用大葱炒的,我三姑就常用大葱炒,大葱臊子,吃面也很壮嘴!

河洛是不用白面的,玉茭面加榆皮面,和成团压河洛,是平常更好的饭了。13岁那年,随表哥到晋城,夜住王台,房东压的是白面河洛,我大吃一惊,白面也能做河洛?而且很有仪式感,做好盛碗端桌后,切葱,上蒜,一小碗韭菜、香菜、小瓶香油,我心底直呼浪费,白面是用来做拉面,怎么能和玉茭面一样做河洛呢?

小米饭当然是少不了的,有小米稠饭,还有小米闷饭,小米里放豆角、土豆、粉条,就做成小米闷饭,一般不吃,只有改善生活了,母亲才做一顿!

村人吃得最多的是菜饭,下一些圪糁,再加一点米,夏季,瓜果豆角下来,那就土豆切块,下南瓜,下豆角,加一团自制的酸菜,如果再赶点白面、小粉、豆面三和面下锅,那就是晋城地区著名的和子饭,我们那里叫调和饭,我能连喝三大碗,不撑!这饭,现在,也爱喝,要的就是这个和!

老玉茭应该是陵川的特色,玉茭去皮即老玉茭,这是 *** *** 后的新吃法。 *** *** 前,一年饭半年慌,还有心思吃花样?粮多了,花样也就有了,老玉茭就是。

脱了皮的老玉茭提前用凉水泡好,小火煮,我们村的百姓们,往往下地前坐在火上,放足够的水去小火慢慢熬,下地归来,玉茭煮好,舀一大碗,连汤带玉茭下肚,既顶饱又解渴,很实惠。这几年我回家,总跟他们要一点,回来,换换口味,也算是改善吧!

相比于高平的十大碗,阳城的八八六六,陵川的美食似乎单调了些,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玉茭土豆将我养活大,我到现在也很难改掉这口味!

        四

相较家乡的饮食物产,我更沉迷家乡的文化!

地处四塞之地的老家,长治高平陵川壶关,四地风俗民情在这里碰撞交叉融合,高平的上 *** 梆,长治的上 *** 落子,壶关秧歌、长子说书,陵川当地的干板秧歌武故事,像一锅荟菜,在这里煮、煮、煮,味道杠杠的!

陵川的主流文化当然是上 *** ,大戏,当然还是一一上 *** 梆子,主流剧团,陵川县上 *** 梆子剧团。

  这些都是上 *** 梆子的拿手戏。上 *** 梆子唱腔高亢嘹亮,慷慨悲壮,把人物不屈的 *** 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曲唱罢,浑身通泰,即使刀山在前,慷慨赴死,又有何妨!

  朝霞  映在嗳嗳嗳嗳嗳 阳澄湖上昂昂昂昂昂

  这是现代戏《沙家滨》,用上 *** 梆子唱来,开阔,豪壮,雄浑,两个字“大气”!

  当然也有委婉的,比如《皮秀英 *** 》

  老爹爹且息怒暂把气消

  父恩情女儿我终身记牢

  娘死后孤苦女把父依靠

  父为儿在深山日夜 *** 劳

  我很喜欢上 *** 梆子的垛板,一字字,一句句,从演唱者心中流出,融进听众的心里。

  大集体时,村里有高音喇叭,晨起唤人出工,即发上 *** 梆,一开唱, *** 就能说出,哪曲是郝同生、哪曲是郝聘芝,哪是郭金顺、哪是吴婉芝,一人不差。不管潞城人,还是高平人,都离我们不远,上 *** 挷子浸透了脚下的土地,抓一把都能挤出蕴含的音符和乐曲。

  梆子之外是落子,我们村就有落子剧团

  后崖沟离咱村五十余里

  过河滩走峭壁山路崎岖

这是我们村自编自演的现代戏《后崖沟》

上 *** 落子《铡赵王》,村里人张口就来,耳熟能详。

村里也听秧歌,最多的是壶关秧歌。农历二月初二,是村里庙会,记忆里,每年庙会,壶关秧歌必唱。

壶关歌舞发达,据说因朱棣,朱棣篡权后,将其侄后宫解散,宫娥彩女,悉数赶往壶关沦为歌女,从那时起,奠定了壶关的歌舞之乡。传说而已,我不敢确认,但壶关秧歌的悠雅动听确实是真的,我到现在还能简单哼唱。

我们那里也说书,潞安鼓书、河南坠子,陵川本地说书,都说,一说就是三天、或者五天,最多有半个月的。《包公案》、《战上海》,我都全本听过,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每年正月十五,村里垒拱火,一位姓赵的村民,就常在拱火房访古说书,常说的不是呼延庆打擂,就是《薛家将》。

我们村有一 *** 河滩叫河家湾,是东大河流过时形成的河滩,小时候,每每走到这里,我就想起薛丁山打雁的故事,我觉得,薛丁山打雁的地方就在河家湾,现在也难改变。

最热闹的当然是腊月和正月了,舞台上是梆子、落子、秧歌剧,地面上武故事、耍马调、跑旱船,搅得天翻地覆,那真叫一个红火!

村里的几座庙宇,等我长大,只剩遗迹了,不过,村中的玉皇庙我还记得,钉有铁钉宽大的红门,高高的门槛,门洞里威武的泥塑像还都在,几年过后,不知道去了何方,如果现在还在,我们村也可以搞旅游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西河 中国 苹果 四大 基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