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文化艺术之乡(被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其实龙井文化艺术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被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龙井文化艺术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龙井茶产地是哪里
  2. 初探新昌大佛龙井发源地
  3. 龙井茶原产地哪个省

一、龙井茶产地是哪里

1、中国的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因其品质卓越而闻名于世。其中,狮峰龙井尤为知名,除此之外,龙井茶的原产地还有几个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

2、龙井村:被誉为“茶乡之一村”,坐落在西湖边,四周山川环绕,环境优美。这里的御花卉园和老龙井茶等景点丰富了茶乡的文化气息。龙井村的茶文化氛围浓厚,溪水景观和茶道体验使其成为理想的旅游胜地。

3、云栖村:位于杭州西郊,以虎跑春竹茶和胡家岭云雾缭绕茗茶而知名。这个绿色生态的村庄,如诗如画,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被多次评为生态、卫生和文化艺术示范村。

4、虎跑村:因与虎跑泉水的不解之缘,虎跑村与西湖龙井并称双绝。泉水的传说与历史文人墨客的赞美相映成趣,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5、梅家坞村:梅家坞以其茶道文化和美丽的茶园闻名,这里产出的龙井茶叶色泽翠绿,香气四溢,享有“幸福快乐茶城”的美誉,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6、水质:选择优质水,对茶汤的味道至关重要,需用适中的温度(85-95℃)冲泡。

7、茶叶量:根据个人口味调整,一般1:50-60的比例,新手可尝试不同量来找到更佳口感。

8、茶具:玻璃茶杯和盖碗各有利弊,冲泡时需根据茶叶紧结度选择。

9、冲泡方式多样,有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每种 *** 都有其独特之处。

10、龙井茶的储存 *** 也值得关注,如石灰粉、木碳、包装袋储存,以及超低温储存以保持其更佳品质。

11、总的来说,龙井茶的魅力源于其产地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冲泡艺术,是中国绿茶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保健功效而受到青睐。

二、初探新昌大佛龙井发源地

1、人都说丽江是 *** 之城,其实江南才真是当得“ *** ”二字。吴越古国,南宋故都,出尽多少风云人物?灵山秀水,烟雨飞絮,迷煞几多 *** 客佳人?数不尽的佳词名赋, *** 才俊;看不厌的黛瓦粉墙,流水棹舟;听不腻的瑶琴越音,吴侬软语;摸不透的青瓷越剑。丝织巧绣。还不用说西子湖上的晴雨雪雾,深山古树间的 *** 古刹,更有那得天地之灵气的西湖龙井茶、虎跑水……上天因何如此垂青江南?和江南来一次 *** 之旅,又何止艳山艳水艳人文!

2、新昌,是这次江南访茶行中最重要的一站。去年朋友茶痴送了我一些西湖西湖龙井和大佛西湖龙井,对比下来,那款大佛西湖龙井香味更浓郁醇厚些,但不及西湖西湖龙井悠长。为了一探究竟,便把西湖龙井茶的探访地定在了新昌。时间也是计算好的,清明前七天。正是明前西湖龙井的采制期。

3、到达新昌,雨已停,气温升高不少,路边的油菜花长得很喜人。新昌是个小山城,随处可见绿树青山。这感觉让我自在——在乡下呆久了,对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大城市有种莫名的恐惧感。

4、新昌县城的西郊,便是全国更大的西湖龙井茶交易市场——中国茶市。茶市占地面积相当大,有200多亩,分三期建设。一期二期已启用,三期还在建设中。一期是全国西湖龙井茶集散中心,每个铺面和摊位上,都摆放着今春的西湖龙井头采新茶,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

5、明前西湖龙井贵如金,茶市里的茶商们都忙着抢在这个黄金时节制茶售卖。清晨,天刚亮,就有茶农从各自山上背来鲜叶,一番热闹的交易后,茶农茶商各有收获。鲜叶交易散市,茶商们开始制茶。可惜,茶市里全是机制茶,不见手工制茶的。家家户户使用的,都是全自动旋转长板式西湖龙井茶炒制机,将摊晾过的鲜叶放在上方的茶叶盘里,设定好程序,机器便自动完成了茶叶的杀青、理条、压扁、炒干等过程,之后放于阴凉处进行薄摊回潮。再入辉锅机辉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干燥易折,出锅,这便是成品毛茶了。分筛后,检出 *** 。装在竹编的大簸箕或竹篓里,等待全国各地的茶商来收购。因为是在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出锅后的西湖龙井茶基本都会马上被收购走,所以除了茶商家里留点喝的。其他茶都不再做归堆、收灰,就这么堆放着售卖了。

6、整个茶市上茶香扑鼻。先捧一撮摊放的鲜叶,一芽一两叶。芽头细长,叶片细嫩,翠绿可人。嗅一口,香气直沁肺脾。之一次知道,原来这西湖龙井茶的鲜叶,竟是带着脂粉味儿的啊!那种清香之后的脂粉气息是如此浓艳。再抓一把制好的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绿中带黄。绿如柳叶,黄如糙米,脆脆薄薄,未至鼻端,已有香味,香气 *** ,特有的炒香味儿,如炒豆,似炒米,咦,还有股炒河虾的味道!

7、炒制好的西湖龙井茶,有的茶叶绿多黄少,有的茶叶黄多绿少。开始还以为是品种不同的缘故,经商家解释,才知道这是大佛西湖龙井的一个特点:大佛西湖龙井有二种不同风格的茶品,按当地土话叫绿版、黄版。与品种无关,主要区别在于采用不同的炒制工艺,以达到色泽和香气的不同个 *** 。绿版在杀青充分的前提下,尽量使茶叶保持碧绿青翠的色泽,强调的是清香持久,果香显著,工艺要求“绿无青气”;而黄版的炒制温度略高,以达到香高扬,味浓郁。栗香突出的风味,工艺强调“黄无焦味”。据说黄版要传统的手工制茶才更得其味,然由于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商业常识,未能得以一窥,甚憾!

8、直到茶市收市,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抓过新茶的手,还留有淡淡余香。

9、茶市里铺面的门头上、装茶的簸箕里,都写着“乌牛早”、“西湖龙井43”、“安山茶”、“回山茶”等等,这些就是大佛西湖龙井的主要品种和产地了,看来不仅是普洱茶讲究山头,西湖龙井茶也有“一山一滋味”的特点。不过看看西湖西湖龙井,也有“狮虎龙云梅”,这既是西湖西湖龙井的品级字号,也是五个主要产区的简称,带有各自的“山头气息”。

10、新昌多山,天台、四明、会稽等山脉环绕,是宁绍平原上的丘陵地貌,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地表环境多样,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得此天时地利,生长于斯的大佛西湖龙井,具备了高品质茶的特 *** 。新昌自古就是名茶产区,产茶有1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茶产区位于土地肥沃、海拔高度400米以上的高山之上,属于高山茶。

11、茶痴在茶市里有个小茶馆。先在这里品了两款今春头采的大佛西湖龙井,都是出在大佛西湖龙井更好的茶区之一的安山。一款是安山当地土茶,原生品种做的绿版。茶形尖削,色泽绿翠,用玻璃杯冲泡开来,半屋飘香。茶叶慢慢在水中如花绽放,汤色绿艳,清香雅致,鲜爽甜润。确是好茶!另一款是从温州引种来的乌牛早品种,因前几天浙江大范围降温,这茶出现冻伤。是黄版,与安山土茶相比,芽叶稍肥壮,汤色较淡,香气却更浓郁些,相较之下。还是安山土茶更鲜、润、甜。也许是此茶受到冻伤的缘故吧。

12、一个人在茶市里转,不起眼的店里有一对中年夫妇在制茶,看模样像茶山上的人。见他们炒制的茶,也是西湖龙井43,便问有没有更好的。男人从楼上的房里拿下来一包茶,说是去年剩下的,留着自己喝的,是自家茶山的茶。打开一看,虽是陈茶,却色泽翠绿匀润,嗅之香气馥郁。惊喜之下,便和夫妇俩攀谈起来。原来他们是来自镜岭镇外婆坑村,那里出产的外婆坑西湖龙井芽叶细嫩,香味浓郁,口感独特,品质极高,因山高,茶叶生长速度较慢,明前的采摘周期短,更显珍贵,是大佛西湖龙井中的极品。外婆坑是新昌海拔更高的村屯,茶出得比铰晚,这次我是等不到了,便约好出茶时,留一点给我。夫妇俩很朴实,走时,一定要送点那外婆坑西湖龙井陈茶。盛意难却,便取了一泡,回去泡来一品,汤清色明,香纯韵长,唯因陈茶,香不鲜爽,醇厚欠之。

13、茶市里家家制茶,人人都能把西湖龙井茶说道个一二。但是茶痴告诉我,在茶市里,真正堪称西湖龙井 *** 级人物的只有—位,据说他能喝一口西湖龙井茶,便能马上道出此茶出自哪个茶区、什么品种、何时采摘,甚至此茶生长之处是背阴还是向阳!有如此道行的茶人,岂能不上门拜访?

14、我们来到徐国铨老师的店面时,他正在一张 *** 桌旁和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喝茶聊茶。徐老师便是茶痴说的西湖龙井 *** ,约莫六十岁上下,剃着光头,国字脸,精神矍铄,满面红光,穿着一件制茶专用的绿色工作袍,气定神闲地端坐饮茶说话。一番介绍寒暄后。落座喝茶。徐老师是天姥山人,做过农民,当过兵,教过书,现经商,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在行。他还授技著书,在新昌茶界被视为传奇人物。

15、徐老师专事天姥山茶。天姥山位于新昌东南延绵不断的群山之中,本是座普通山脉,却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的寻访留诗。成为一座文化名山。“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一首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天姥山上升为古今文人向往的神奇仙境。天姥山层峦叠嶂、雾霞飘渺。如此胜地。必出佳茗。徐老师拿出今春头采的天姥峰茶制成的西湖龙井茶,这是天姥山土茶,芽瘦而尖削,叶薄而绿翠。开汤,香幽而雅,味清而醇,鲜爽可口,回味悠长。端的是一款好茶!徐老师说,天姥峰茶可品饮五道,有一香、二鲜、三苦、四麻、五滑、六甜之不同品味,常饮之可修心健体。见货架上摆放写着“天姥山野茶”的盒子,便向徐老师求品此茶。徐老师说那茶生长海拔比较高,要晚近十日方能采摘,现在还没有。茶遇有缘人,既没有,那便是给我留点下次再来的借口。

16、大佛西湖龙井,因新昌城中的大佛寺而得名。传说这西湖龙井茶的起源还和大佛寺有关呢——很久以前,一位住在大佛寺旁村子里的妇女,夜入大佛寺祀梦,忽见大佛起身出殿,摘了几颗树芽泡饮,芳香扑鼻。妇人醒来后,找到这些茶树,依法采制泡饮,果然香高味醇,遂称此茶为“大佛茶”。

17、大佛寺景区位于新昌城中,寺建在“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如城”的石城山,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永和年间,多位高僧在此研法传法,是当时的“全国 *** 研究基地”,并以此为发端,将中国的 *** 研究成果传播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新昌大佛寺也因此成为中国 *** 界的圣地。大佛寺历 *** 而成规模,是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建筑的巅峰之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大佛寺饱经沧桑,多次修葺重建,幸而很多珍贵的禅院和石窟佛像得以保留,今人方得游览观瞻。

18、进入石城城门,便是大佛寺景区,是由多个石窟造像与寺院殿堂组成的 *** 建筑群。未曾想占地如此之大,其间山水园林。庙堂殿宇,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彩泥雕塑,精美绝伦,简直就是个南传 *** 博物馆。寺内的造像艺术之精美,建筑与环境关系之和谐,令人叹为观止。大佛寺规模不小,但各殿各院都有序地散建在山谷之中,幽静肃穆,游览于其中,完全感觉不到它是位于繁华闹市中。出了城门便是城市的喧嚣,与寺内的宁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其实佛家修行也讲究如此境界——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

19、茶禅一味之说似已成为当下茶界流行的时尚,然剖析个中缘由,则更多的是打着“佛、禅”之名,行谋名利之实。在大佛寺内,未见用大佛寺与大佛西湖龙井之因缘去大势打造所谓“佛茶、禅茶”的现象,所以,虽未能在寺中品一道大佛西湖龙井,却也甚为欣慰。

20、茶本清净物,奈何染尘埃。一盏茶汤,有的人眼中是树叶泡水;有的人看来是聚天地灵气的甘露;还有的人认为内中蕴含万物大道……茶还是茶,赋予它各种意义的是各种人。

21、之后去了朋友的小茶山,位于城郊,茶园不大,二十多亩。上山路上,花开遍地,绿树婆娑,山脚下却是两条高速路。朋友说,新昌的茶山大抵如此,有山便有茶,每家的茶山都是这么小块小块的。

22、大佛西湖龙井在茶市卖得并不贵,大约只有西湖西湖龙井一半以下的 *** 。究其原因,除了是集散地和名气小外,朋友也透露了一个鲜为外人所知的秘密:新昌茶农很少有专以茶为生的了,年轻人都还在城里有着各种营生。家里茶山出产的最上等茶是不会拿出来卖的,那是请客送礼办大事用的:稍差一点的也不太卖,自己喝,或者是请收茶人品尝的;只有他们认为是产量更大而级别略逊的茶,才会上市 *** 。当然,一般人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前两种茶,因此也就只会在上市的“第 *** ”茶里挑选了。如此看来,新昌茶农还真不够“市场化”。这也让我释然:为何在几位家里有茶山的朋友那里喝到的大佛西湖龙井,总会比市场上更好的还略胜一筹!

23、回来后,茶痴说要给我邮点我走后才采制的品级极高的大佛西湖龙井,我婉言拒绝了。这趟江南访茶之旅中,大佛西湖龙井于我而言,只是寻访江南茶文化中“茶品”的一个 *** *** 载体。由茶市访至茶山,由造访茶人到拜谒大佛寺,这趟新昌之行,收获甚大,对大佛西湖龙井初窥门径,对江南茶文化中的种茶制茶略有心得,有这些,足矣!

三、龙井茶原产地哪个省

“茶乡之一村”——龙井村,因盛产 *** 西湖龙井茶而闻名于世。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滔滔东去的钱塘江水,北抵 *** 云端的南北高峰,四周群山叠翠,云雾环绕,就如一颗镶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宝石。

村内旅游资源丰富,御茶园、胡公庙、九溪十八涧、十里琅珰、老龙井等景点点缀其中,为茶乡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整治工程重塑了龙井村山涧溪流景观,再现了茶乡农居溯溪而上、择水而居的山地景观风貌,基本恢复了富有西湖龙井茶乡特色的自然村落风貌。

西湖龙井茶区——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一带土地肥沃,周围山峦重叠,林木葱郁,地势北高南低,既能阻挡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良好的地理环境,优质的水源,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龙井茶被誉为“中国之一茶”,也实在是得于这山泉雨露之灵气。

“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狮峰龙井之所以驰名,还要感谢乾隆爷。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学着茶女采茶。刚采了一把,忽然 *** 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赶回京城,也带回了一把已经干了的杭州狮峰山的茶叶,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太后想尝尝这茶叶的味道,泡上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 *** 。”乾隆皇帝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

龙井现为直径2米左右的圆形泉池,泉水经饮马桥,黄泥岭,出茅家埠流入西湖。龙井之水的奇特之处在于搅动它时,水面上就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丝一样不断摆动,人们以为“龙须”,然后慢慢消失。这一奇观,引得游人到此,乐趣倍增。

“明前龙井”又叫“女儿红”,最早的时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须由未婚女孩子来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 *** 采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仍去不掉。现在虽然已改用手来采茶,但规矩还是不少,诸如: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茶篮等,据说叶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

龙井的采制,春季分四次,品质因采摘鲜叶的早晚而定,以早为贵。惊蛰初过,是茶农采制首批春茶的更佳时机,至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嫩芽初迸状似莲心,故称“莲心”。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故极为珍贵,称得上珍品中的绝品。再加上采摘的辛苦,还没成茶就已先让采茶女们付出了几多劳苦。

而过了清明后采摘的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称为雀舌;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称之为“梗片”,在过去是供茶农的后 *** 技术用的。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 *** 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古语就有“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之说。

以往,西湖龙井茶分为特级和一级至十级共11个级,其 *** 级又分为特一、特二和特三,其余每个级再分为5个等,每个级的“级中”设置级别标准样。随后稍作简化,改为特级和一至八级,共分43个等。到1995年,进一步简化了西湖龙井茶的级别,只设特级(分为特二和特三)和一级至四级;同年,浙江龙井茶分为特级和一至五级,共6个级别样。

一级一芽一叶开展,含一芽二叶初展,较扁平光洁

*** 一芽二叶开展,含少量二叶对夹叶,尚扁平

四级一芽二、三叶与对夹叶,尚扁平,较宽、欠光洁

五级一芽三叶与对夹叶,扁平较毛糙

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

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一青绿一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昧;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一青绿一黄褐。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或深绿,茶身较大,体表无茸毛,汤色黄亮,有清香但较粗糙,滋味浓略涩,叶底黄亮,总体品质比同级春茶差得多。

机制龙井茶,现在有全用多功能机炒制的,也有用机器和手工辅助相结合炒制的。机制龙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状的扁形,欠完整,色泽暗绿,在同等条件下总体品质比手工炒制的差。

龙井茶的审评内容与其他名优绿茶类同,主要是干评外形,湿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以及龙井茶产地的区分等。

1.外形审评取具有 *** *** 的茶叶100g左右,放在茶样盘内评外形,主要评定形态、色泽、茸毛等项因子。通过外形评定,可以判定其属于西湖龙井还是浙江龙井。因这两种茶外形十分接近,甚至其他茶区用龙井种鲜叶(如龙井43、龙井长叶)炒制的部分扁形茶,其外形与西湖龙井也难分伯仲,这就给判别龙井茶的产地带来很大的难度,这也是目前市售龙井茶中标识混乱的原因。但有经验的审评者,根据龙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征,对大多数茶叶的产地是能够加以区分的。

2.茶汤色泽的审评高档茶的汤色显嫩绿、嫩黄的占大多数,中低档茶和失风受潮茶汤色偏黄褐。从汤色不易判别龙井茶的产地,也不必硬加区分。

3.香气和滋味的审评产于西湖区梅家坞、狮峰一带的早春茶叶,如制茶工艺正常,不带老火和生青气味的特级西湖龙井和产于浙江省的特级浙江龙井在香气和滋味上有一定的差别。西湖龙井嫩香中带清香,滋味较清鲜柔和;浙江龙井带嫩栗香,滋味较醇厚。若使用“多功能机”炒制的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由于改变了传统龙井茶的 *** 工艺,两者的香气无明显的区别。其他扇形茶大多呈嫩炒青茶的风味。但即使是西湖龙井,一旦炒成老火茶,呈炒黄豆香后,则不易从香气上分清其产地。在江南茶区,室温条件下贮存的龙井茶,过梅雨季后,汤色变黄,香气趋钝。

4.叶底的评定叶底审评主要是评色泽、嫩度、完整程度。有时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长方形的搪瓷盘中,再加人冷水,看叶底的嫩匀程度,可作为定级的参考。

5.龙井茶的级别评定龙井茶的级别应对照标准茶样而定,若外形与标准样有差别的(如有机茶),只能按嫩度与标准样相当的级别确定。目前大部分散装龙井茶制后就上市,部分不标级别,只有 *** 。若是小包装龙井,则必须标明产品名称和级别,这些茶应对照标准样评定。龙井茶的级别与色泽有一定的关系,高档春茶,色泽嫩绿为优,嫩 *** 为中,暗褐色为下。夏秋季制的龙井茶,色泽青暗或灰褐,是低次品质的特征之一。机制龙井茶的色泽较暗绿。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之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 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 *** 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龙井文化艺术之乡(被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第1张图片-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龙井文化艺术之乡和被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龙井 为民 文化 术之乡 命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