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阀门之乡的来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阀门之乡的来历的知识,包括阀门生产基地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阀门之乡在哪里
中国阀门之乡在浙江温州永嘉县瓯北镇、江苏大丰南阳镇。
瓯北镇地处浙江中南部,楠溪江与瓯江交汇处,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总面积136.3平方公里,辖7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25万人,户籍人口12万人。 *** *** 后,瓯北生机勃发,贸、工、农全面发展,形成了阀门、泵类、服装、皮鞋、五金五大支柱产业,获得了“中国泵阀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等称号,被誉为“温州浦东”。
南阳镇素有“铸造阀门之乡”的美誉,南阳铸造阀门产业是江苏省盐城市十大产业集群之一。南阳镇现拥有纽威、奥克、法尔、固威、洪联等各类阀门企业近300家,其中阀门整机生产重点企业10多家、毛坯铸造80多家、阀体加工170多家,主要产品有闸阀、截止阀、止回阀、球阀、电站阀等五大系列500多个规格品种,产品85%外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产品铸钢闸阀获部优、省优称号,研制的内置式全通径止回阀获国家专利,高磅级闸阀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
二、苏氏族谱的园美苏氏支派之祖源来历和发展
1、苏氏园美支派,位于 *** 交界之溪湾北岸——南安市仑仓镇园美村。
2、旧传地理先生称为“铜锣盘”。此地形平而圆,实如其言。北面依山,东西南面环溪。四周环抱青山绿水,内外密集厂房新楼。交通方便,阀门满街,现已是我国驰名水暖之乡。一座挺立在新村中的苏氏宗祠,古雅壮观,金光焕彩,颇显苏氏旺族之灵气。在本村东面靠溪边,还有一座“苏氏下间祖宇”,乃普用公分传下间派下所建。其厅上悬挂一块大清皇帝授封之牌匾——即清朝道光庚子科钦赐举人苏丕烈(讳朝镇)之“文魁”。门口有一对石雕旗杆座。此文物古迹至今宛在。可见祖先显贵之荣耀。
3、据族谱记载和查证:园美苏氏乃安溪衡阳祖分衍之支派,属於入闽同安芦山衍派。
4、吾族开基祖一翁公,於明朝初洪武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元1383年之冬),由安溪县长坑衡阳西溪迁来南安廿六都园美乡。并将其先父可卿公(即衡阳七世祖)之骨骸移到园美风水地,立为一世始祖。至四世祖普育公、普用公又分传为顶苏与下间两大派下。至今628年,繁衍20世。全族人口共三千余人,占全村人数约近二分之一。
5、由于社会变迁,早在清朝初、 *** 初、 *** 前及解放前后,吾族有部分宗亲先后徙至 *** 、金门、南洋( *** )、厦门(后埔、林后、灌口)、南靖等地拓展谋生。各处传衍不均,估计外迁生传的人口也有数千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祖家已有一些户口迁出,到厦门定居或往外省各城市暂住经商。但“富贵不离祖”,每逢过节或方便时,总有众多外出者返回老家看看。故乡,永远是游子的摇篮与希望!谁会忘记生养自己的发祥地呢?
6、追溯以前,在园美的历代族裔,继世勤劳,不断奋进。秉承列祖先贤的德愿,共建赖以生存发展之家园。过去长期只靠着农业和手工副业为生,生活十分艰苦。例如:打铁、补鞋、收废品、 *** 行医等等,四处奔波,风雨飘摇;30年来,国家 *** *** ,“穷则思变”,白手起家,引进技术,开办水暖器材工厂。大多青年除了升学工作外,均外出从商,推销水龙头、阀门和卫生洁具等产品。走南串北,拼搏拓业,为家乡致富闯出一条通往全国各地的宽广大道。从此,村貌族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家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遍进住新居,配有电视 *** ,重视创业和培养子弟。有的大户不仅往外开商店、在家建大楼,而且热心倡办公益事业。或捐款办学,或集资建宗祠及宫庙。家国经济不断发展,增强了宗亲凝聚力,为弘扬家族文化,增添新光彩。
7、目前初步统计:在旧社会,清朝皇榜“钦赐”举人 1名(授匾“文魁”),“五代三公”老寿星1位, *** *** *** 社会视察 *** 1名;至1949年后,任县市局级以上新老干部12名;博士导师、大学领导、教授、副教授3名,博士8名,硕士8名;外交官、拿督各1名;中学校长、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5名;中小学教师20余人,大 *** 100多人。还有500多位年轻有为的富有商家、 *** ,在各大城市创办公司、购房、 *** 等,业绩显著。可谓:英贤奕世,富贵传家。名扬四海,光耀千秋!
8、如今,展望园美,一派欣欣向荣。与时俱进,大展鸿图。当你步入村里纵横的水暖长街,使人顿觉热气腾腾,精神振奋。响亮的机器声、鞭炮声,伴随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流,传递着现代商潮的最强音,展现了乡镇繁荣的新气象。村南过大桥有连接各地的省级公路,村北新开发区有通往鹰泉的铁路,好像双龙腾飞,商海竞秀;而那从安溪而下三面环绕村边回旋的西溪碧水,犹如银河汇合,财源滚滚……
9、祖史源远流长,园美人杰地灵。吾族的未来,正如《园美苏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纪念册》中一首赞诗的祝福:源源流水千山绿,代代争光万世昌。
三、马桶一词的来历
1、学名座便器的马桶,古代原名虎子;至唐代,由于要避李世民一个叔叔的讳,故改名为马子(大概因为是用来骑的吧, *** 人称对象为马子,不知是否这个缘故?),至现代后,才改称马桶。
2、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要以为“马桶”这个词是个舶来品,它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本乡本土的中国名字。打有蚊子那年开始,我们老 *** 方便的地方就是平地,后来演化为坑,再后来出现马桶,蚊子也是打那一年跟定了人类,当人们露出香臀之时,蚊子就开始聚餐。
3、要说马桶的历史,这得从汉朝说起,《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这也是马桶的前身。如按此说,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也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 *** 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 *** 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这中间还有一个笑话,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欢喜得不得了,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盂昶的宠妃 *** 夫人召来献身, *** 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我 *** 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 *** 的道理?”马上将这宝贝击碎。
4、对于马桶更先做了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辞源》中对其解释为“木制的马桶”。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
5、 *** 马桶是谁发明的,连许多专家也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国人发明的。一种说法是15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了之一个实用的马桶——一个有水箱和冲水阀门的木制座位,在此之前,不少人总是去最近的大下和小河里就地解决。尽管哈灵顿发明了马桶,但由于排污 *** 不完善而没能得到广泛应用。1861年,英国一个管道工托马斯·克莱帕发明了一套先进的节水冲洗 *** , *** 排放才开始进入现代化时期。
6、我们不喜欢谈论厕所,所以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隐语,如1号、化妆、“伦敦”(轮蹲)等。但实际上我们非常在意它,不妨像美国有本畅销儿童读物叫做《人都要尿尿》一样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上海作家蔡翔在回忆20世纪50年代苏州河一带居民的日常生活时写道:“晨光初现,粪车就会摇着铃铛走进小小的巷子,许多的男人和女人就会 *** 睡眼,拎着马桶,依次走出家门,然后,就在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前排起长队。”所以,那时的苏州河永远稠得像黏汁,水面上永远漂浮着粪便。
7、人人都要上厕所,但用什么样的便具实在有天壤之别。20世纪初的包身女工们在规定的五分钟内“半 *** 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而在朱门深墙内院,主人上厕所,佣人则拿温热的毛巾毕恭毕敬地侍候着,主人屙完了还要说“满好”;现代人更是君子不用动手,就能使坐便器自动完成冲便、洗净、烘干的功能。马桶变迁的100年,是泪与笑的100年。
8、 *** 马桶于20世纪六七十年 *** 始在欧美盛行,后来传到日本、韩国等 *** 国家,80年代初在北京够点档次的宾馆里才见得到。但现在连北京稍像点样的收费厕所里都用上了它,坐着真比蹲着强。这种装置因为采用虹吸、螺盘虹吸等原理将溲溺抽走,而非人们想象中的用水冲,所以叫 *** 马桶。如何又省水又吸力大,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四、峡窝镇的中国阀门之乡
峡窝镇是全国重要的阀门生产研发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素称中国阀门之乡,目前已被确定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八大产业集群之一.镇 *** 委 *** 着力围绕阀门做文章,培养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品种优势和品牌效益,形成峡窝经济发展模式中独具特色的黄金优势和大块生产力.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拉长阀门产业链, *** 委 *** 指导阀门和与阀门相关联的上百家企业,进行强强联手,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峡窝阀门生产基地.如今峡窝阀门已有100多个制式,上千个品种,更大内径达到6米的大口径蝶阀的生产能力.大口径蝶阀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都有峡窝制造的功劳,同时还出口欧美市场以及东南亚国家.目前,峡窝镇已经形成了以阀门,化工,建材,机械为主体的四大产业支柱,全镇大小企业已达1086家,工业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97%.
关于阀门之乡的来历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