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返乡之乡和返乡创业做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返乡的“乡”如何解
1、返乡的“乡”指老家,可以理解为家乡,故乡和曾经较长时间居住过的地方。
2、家的“乡”,是一个人最难割舍的地方。那里有你的父母,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的房子,你的许多正在交往的亲朋好友。回家过年主要就是这种返乡。
3、故乡的“乡”,离你也很亲近。那是你童年生活的地方。也许父母已经离世,也许老房子已经不复存在。但依然有兄弟姐妹,有亲戚朋友,有乡里乡亲。所以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或者清明冬至等祭祖的节日,你依然要返乡,回故乡去。
4、此外,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空间变化就很大,或者很小很小就离开老家,这样的人,也会把以往岁月里居住时间比较长,对自己人生影响比较大的地方称为“第二故乡”,视作老家。把回到这样的地方如同回到家乡、故乡一样,称之为返乡。
二、关于回乡的古诗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第二首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第五首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5、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6、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7、第六首吴芳吉《将自永宁归家先寄内》
8、万树梅花月正圆,蓑衣滩畔系归船。
9、行囊羞涩都无恨,难得夫妻是少年。
10、第十首辛弃疾《 *** ·带湖新居将成》
11、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12、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13、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14、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5、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16、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17、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18、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三、人的一生只为返乡-焦伟原创
1、好久没有为家族写点东西,时逢辛丑中秋,万家团圆的日子,着重写一下近代山东焦氏比较重要的一位先祖-焦肇骏,关于肇骏祖的功绩,我曾在不同场合有所表达,此次录于笔端,一则梳理思路,二则抛砖引玉,诸本家如有更详实文字资料,不吝补充为盼。
2、山东焦氏起源于明初的大 ***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一统天下,但 *** 已是遍地疮痍,布满战争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 *** ,巩固明王朝的 *** ,自洪武初年,朱元璋采取了 *** 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明初经 *** 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重点是河南、山东) *** ,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 *** 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 *** 史上也是罕见的。
3、根据王渔洋《少司徒焦公传》(王渔洋给焦毓瑞写的传记)记载,"公讳毓瑞,字辑五,姓焦氏。其先枣强人,始祖成,永乐中徙章丘之清平乡,大王父瑁,王父馨,考日培。"又据章丘《焦氏族谱》记载,"我焦氏原籍北直隶枣强 *** ,永乐初年迁居于山东章丘县之清平乡。"两相对照,明永乐初年山东焦氏的先祖增、玖、成、仪兄弟四人自河北枣强背井离乡徒居山东,开启了山东焦氏六百年奋斗的篇章。
4、至于河北枣强是否为我山东焦氏发源地, *** 证,家族中一直流传老家是" *** 大槐树,大槐树下老鸹窝"的说法,而同时史料记载大槐树为"凭照川资"的 *** 之一站,这应是确凿无疑的。而枣强在明初永乐年间河北并不属于人口稠密的迁出地区,反而是人口相对稀少土地荒芜的迁入地,且笔者求证过其他姓氏,也有不少来自于河北枣强,因此据笔者推断枣强只是第二中转站,将山西来的 *** 稍事停留整顿,登记造册,再分别迁至山东等地,而在枣强停留后应该是逐渐分流的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因此过程中有的 *** 就滞留在枣强繁衍生息,2018年枣强的几位本家到淄博寻访焦裕禄故居,闲谈中得知枣强有一老人家,手中有一本枣强的老谱,有可能记载了枣强之前的迁居情况,但老人因 *** 时受到冲击,密不示人讳莫如深,因为无人见到实物,我们只能认为不足信。而枣强之后的谱(尤其是我成祖一脉,近三百年间,出进士十一位,举人贡生二十多人,或为侍郎督抚,或为知府县官,或为教谕,多有政绩卓著,诗文传世者,县志有载的二十几人)瓜瓞延绵未见紊乱,故在枣强县王均乡焦家庄村有碑题: *** 的好干部焦裕禄 *** 祖籍地。
5、根据当时 *** 律法,为避免串通逃回原籍,成年兄弟不可以住在一起,而未成年人可以选择一名长兄同住方便照顾,待成年后另觅住处,因此有史料记载,四弟仪祖(一说场祖,当时未成年)起先随大哥增祖在昌邑居住,后迁安丘(后代又迁青岛城阳旺疃, *** 证),四位先祖的迁居地及脉络梳理与肇骏祖的寻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6、公历2015年7月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笔者去海南三亚的圣旨博物馆,出于对家族事务的敏感 *** ,惊喜地发现了肇骏祖的名讳,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二十一日告示:戊辰科第二甲第十七名,选庶吉士。
7、在距离家乡四千公里的天涯海角看到祖先名讳的惊喜自不必说,想起他对近代山东焦氏的贡献,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据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八月潍坊安丘郎君庄的《焦氏族谱》序中肇骏祖所书"自戊辰捷后,一车两马,周历四方",进士及第后为何要周历四方?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知识分子的收入问题,"十年寒苦在书房,两耳不闻窗外事",完全脱产读书,小门小户少一个壮劳力,生活自然会十分拮据,莫说是发财,连填饱肚子都是问题,而赴京或上任路上的花销,到任后的请客送礼、保姆佣人、人吃马喂又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惯例,可选的筹钱渠道有四种:家里提供、打秋风、借钱、拜客,靠家里是不可能的了,而所谓"打秋风"则是向外省官员四处讨钱。肇骏祖选择的则是"拜客","拜客"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打秋风",只不过对象和借口不同而已,进士及第,这在老家也是上百年才出的大事,这就给了向亲戚故旧、山东各地的焦氏族人、各县地方官、著名乡绅、外地经商的同乡筹钱的机会,这并非个例,而是每人都在遵循的 *** ,无可厚非。举一个名人的例子,据记载道光 *** ,曾国藩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京官,在进京之前,五次外出拜客,共收到礼金1495两,进京途中继续拜客,又收到500两左右的礼金。前后加起来进账2000两,也算是发了一笔小财,然而这些钱在扣除日常开支以及三场红白事费用之后,也所剩不多。连曾国藩这样的大儒都未能免俗,我们就没有理由求全责备我们的先祖,何况族人送礼金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很好投资-当然回报也需要写个诗,题个字回馈族人,比如上文说到的为安丘《焦氏族谱》作续。
8、同治九年(1870)庚午七月肇骏祖到过昌邑 *** 、高密沂塘,时值两地宗人共议续谱,骏欣然为之序,并有字画、墨宝传世。同年八月至安丘郎君庄,并留有谱序两篇。其中对四兄弟之说是这样叙述的:"骏自幼读时,闻族中父老云:始迁之祖凡兄弟四人,讳曰增、玖、城、埸。有章丘我族城祖之后固昭昭矣。惜外则纷纭传闻,迄无定所,欲联本族不得时。自戊辰捷后,一车两马,周历四方,得增祖后焉。昌邑之 *** 、沂塘是也。玖祖之后在登州府黄县,然究未得考其谱系,则疑以传疑耳。即此推彼,未尝不慨然曰:埸祖后岂无考乎?遂由昌返潍,忽有郎君庄族人,口称埸出,言之颇详,盖自上世先人与归家园等村为一脉之分支"。脉络梳理一目了然,四位先祖之增祖居昌邑 *** 、沂塘,玖祖居黄县,成祖居章丘,仪祖(场祖)居安丘(后代分支又迁青岛城阳旺疃)。
9、本是无心 *** 柳的"打秋风"却无意中串起了半个山东的山东焦氏脉络,清末的通讯仍极其落后,除国家管理的驿站之外,信息的交圈和闭环非常难,只能依靠道听途说,迫切需要这种机缘巧合将其串起,2015年开始我们在笔者所在的淄博举行的山东焦氏宗亲联谊会,来自 *** 莱芜临朐安丘临沂章丘的本家,我们要感谢肇骏祖,没有他在近代的这次串联,我们的归宗就不知要延至何时。
10、据史料记载,肇骏祖于1872年由庶常馆散馆授广西贵县知县,并曾代管桂平、富川、宾州等州县事务,1873年(同治癸酉)春季遇极旱,肇骏祖在贵县城西北的龙潭-龙床井举行祈雨仪式,结果"城大雨",本要在龙床井刻石纪之,但不久便改任他处。整整十年后,1882年,肇骏祖二度到贵任知县,于是便"补镌"当年祈雨一事,在龙床井中那块巨平正光滑的巨石上镌刻了"霖雨苍生"四个大字,这是对龙床井自五代时期以来,对这一处与南山同属贵城名胜的历史概述。
11、从这一典故我们看到,在1872年肇骏祖离开老家赴广西,史料中未查到何时回乡抑或去世的信息,因此在光绪10年(公元1884年)由十六世钧祖、十七世式恒祖、十九世肇深祖主导的续谱中,未见肇骏祖参与其中,毕竟《中国美术家大辞典》记载焦肇骏"书法宗颜、柳",如果在乡一定会执笔此次谱序,也就在这次续谱中始见传承至今的辈份,自十七世以下"式元肇其念,方裕守体传,有余允志广,百世受承延"。 137年来辈分不乱,传承最远的也仅是二十六氏"传",我们 *** 的去看,1949年12月新续二十字行辈是否 *** 之过急?
12、笔者一支认成祖为始祖,即一世祖,族谱云:"中丞祖文运始开",中丞即焦馨,为十世,其祖父为峥, *** 为瑁,皆因焦馨的缘故被朝廷封赠。出仕当官后,按惯例要封赠三代,在刁西修建祠堂,修葺祖坟。前几年笔者数次拜访章丘刁镇,期望拜谒祖陵,却被本家宗亲告知祖陵已于 *** 期间炸毁,据老人讲述祖陵其时"方圆百尺,松柏苍翠",因为使用石材规整坚硬,炸毁后被周边百姓盖房子、垒猪圈,老祖奶奶有一宗庙,配冠镶嵌有一颗鸡蛋大的夜明珠, *** 期间宗庙被捣毁,夜明珠不知所踪,历史造成的悲剧,也非个人可更改,唯有内心凄惶悲苦。
13、借用曹雪芹的一首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 ***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 *** 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4、"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哲学最基础也最玄奥的终极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尊重祖先,追思先贤,是因为我们每个 *** 在力图 ***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中,人的生命如蝼蚁一般渺小和转瞬即逝,我们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在几百上 *** 后是否还有人记起我们?我们都在追寻心中的那个归宿。
15、山东莱芜嘶马河村二十三氏裕字辈焦伟于辛丑中秋
16、写在后面:因 *** 亲姓徐,在外走访时会关注徐氏一脉,现考证山东莱芜姚家岭村、嘶马河村徐氏与山东郯城县徐氏疑为一祖,郯城徐氏字辈:清雍正年间20字:简靖淑慎,贞敏祗勤,熙嘉辑新,绍振丕烈。字辈与莱芜高度重合, *** 明星"徐熙媛、徐熙娣"其祖父就是郯城人,目前郯城徐氏大部分传到"祗勤熙嘉"四代,也与莱芜高度重合,提供此线索,徐氏亲友如有兴趣可跟进。
四、知青为什么有返乡回乡下乡之名称
1.知青,即知识青年,是指那些曾在城镇接受教育的青年 *** 。
2.知青回乡,指的是那些返回自己祖籍或原籍的农村的知青。
3.知青下乡,是指那些被分配到与自己的家庭或家族没有直接关系的农村地区的知青。
4.知青返乡,描述的是那些原本从农村迁移到城镇或在城市接受教育后,又返回原来居住农村的知青。
5.以上是对知青不同名称的简要解释,供您参考。
OK,关于返乡之乡和返乡创业做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