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舞龙之乡(划龙灯和舞龙灯有什么区别) - 之乡 -

龙灯舞龙之乡(划龙灯和舞龙灯有什么区别)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龙灯舞龙之乡,划龙灯和舞龙灯有什么区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杨店龙灯的舞龙习俗
  2. 舞龙灯的土家龙灯
  3. 舞龙起源于哪个省

一、杨店龙灯的舞龙习俗

1、【正月十二主要是龙灯开光和上土地庙的日子】

2、正月十二这天有人把新龙头和新龙尾从纸扎铺里拿出来,与龙身连接在一起,再摆上贡品, *** 上香蜡,请来道士,准备开光。开光时,所有头人全部跪在龙灯面前,道士与其助手敲大锣大鼓念经,念的都是当年头人的名单以及为此次玩灯捐款的人数等等。念时,也时不时有人送来长长的 *** 着吉祥和如意的红布条儿搭在龙头上,称为“搭红”。念完后用点燃的黄表纸或蜡烛在龙眼处顿一下(“点睛”)并将蒙在新龙头眼睛上的有色纸撕去,然后再用蜡烛或黄表纸绕整个龙身一圈,表示龙灯已“显灵”,可以玩了。最后燃放鞭炮、 *** ,七八箱 *** 伴随叫声钻入天空,好不热闹。这就是“开光”的全过程。开光大致需要花上一个半小时左右。开光是首次舞龙之前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是“无开光不玩灯”。开光结束后僵马脚并上土地庙,白天的活动就宣告结束。有马脚的湾(或街)到了晚上就可以僵马脚,一直僵到晚上十一点钟甚至更晚。正月十二这一天因为有些地方的龙灯还未开光(西街、北街等地方的龙灯在正月十三开光),所以龙灯都不 *** (各玩各的)。(图:张家湾龙灯开光)道士敬礼

3、助手念 *** (出灯钱人员名单)

4、【正月十三主要是上(大)庙的日子,也是人最多的时候】

5、东天符庙:镇南及街上的龙灯正月十三朝拜东天符庙(去往侯庙)

6、镇北及街上的龙灯正月十五朝拜东天符庙(准备转乡)侯家大庙:正月十三镇南、镇北及街上的龙灯一同朝拜侯家大庙※镇南、镇北的龙灯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轮流朝拜东天符庙,每年朝拜一次。杨店街上的龙灯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都要朝拜东天符庙,每年两次(不算入夜间朝拜)。

7、西街南夏家砦、冯刘畈龙灯“祭庙”

8、正月十三上午十点左右,夏家砦的两条龙灯就会带着本湾附近冯刘畈的龙灯来到西街的南部“祭庙”。西街南部原来是一处稻场,夏家砦在此建了一座祠堂,后来被毁,但夏家砦及冯刘畈的龙灯每年正月十三上午都要来此“祭庙”一次:首先狮子喝彩,喝完彩后,三条龙灯(夏家砦两条,冯刘畈一条)就马上舞龙。北边一条,南边两条相对着舞龙,彼此换位置(这边过去,那边过来)玩三回合。然后还会去北街菜市场内舞龙,北街菜市场那里以前也有夏家砦的庙。因此杨店舞龙还是跟历史扯得上半点关系的。夏家砦和冯刘畈的龙灯是更先踏入杨店街上打头阵的湾里的龙灯,他们的到来就预示着其他湾里的龙灯的陆续到来。(图:夏家砦、冯刘畈龙灯西街南舞龙)北街西天符庙遗址舞龙

9、在北街乌龙不远处设有两座香案,设香案的地方曾有一座西天符庙,后来“ *** ”时期惨遭毁灭,但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镇区内的龙灯都会到此处“祭庙”。依照旧俗,所有龙灯都要按照“西街-北街-公路”的路线转两三圈后再回到西街以“西街-正街-中店-东街”(这四条街都是东西向)的路线来到东天符庙。上东天符庙

10、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上午十点半左右,镇区内的龙灯都会齐拜东天符庙。一般镇南的龙灯正月十三首先朝拜东天符庙,镇北的龙灯由于要等待镇南及街上的龙灯(上侯家大庙),所以在正月十五朝拜。

11、在杨店镇区本来有两座天符庙——东天符庙和西天符庙。西天符庙原来建在北街官塘(古代做官的人为自己所挖的池塘,已填平)东侧,但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 ”期间建加工厂时被毁;东天符庙即现在依然矗立在东街村头黄孝公路(桃花驿大道)边上的天符庙。

12、东天符庙内供奉着多位佛道两教菩萨,其中有大家所熟知的济公 *** ,送子观音,财神爷,“ *** 四大菩萨”里的三位菩萨: *** 菩萨、观音菩萨和 *** 菩萨,“武圣”关公,土地公和土地婆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符菩萨”,天符庙便因“天符菩萨”而得名。传说天符菩萨是天上文曲星转世,于明朝末年降生在孝感涂巷(现属孝昌县)一个农民家,长大学成后来到杨店当私塾先生教书。学堂就设在西庙旧址,后又设在东庙处。有一天晚上,先生作了一个梦,梦中玉皇大帝对他说:“这个地方(杨店)人心太坏,我将派人在附近的锁口井里投 *** *** ,把他们全部毒死,以示惩罚!”先生醒来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找不出解救百姓的办法,但又不敢叫老百姓不吃井水,担心泄露天机会遭到更严厉的惩罚。无奈之下,只得连夜给几个得意门生留下短笺:“为救百姓,我先去了,尔等珍重!”赶在天亮之前舍身投井。有四个 *** 看到留言,忙赶去救先生,也都掉到井里被淹死。第二天清早,老百姓前来打水,看见井里死人了,都不敢吃井水,老百姓就这样得救了。后来玉帝看见这里的人依然活着,但心眼变好了许多,就派天神下来查访。天神将调查情况向玉帝如实禀报,玉帝听后大为感动,为了嘉奖先生的德行,将其封为“金容大帝”,并封那四个为抢救先生落井而死的 *** 为天神。同时为让下界都知道 *** 之事,就在先生教学的两个地方降下五彩祥符,人们都能从“天降符瑞”中看到两行文字:“敬重天符,永保太平”。人们知道了原委,就称金容大帝为“天符菩萨”,并在他教过书的两个地方分建东、西两座天符庙。把天符菩萨塑成坐像,供在中间;四个小天神塑成站像,站立两边,常年供奉祭祀,以感谢天符菩萨及四个小天神的救命之恩。

13、东天符庙始建于明末,距今已经400年了。此庙建后经过多次维修:1790年(清道光8年)扩建过一次;1935年( *** 24年)全面修理一次。两次修葺,庙门前檐的壁画、两侧的六棱柱,上面堆塑的立体魁星点斗,双龙抱柱的神龛等,都穷形尽相,栩栩如生。后东天符庙遭日寇 *** 。1945年, *** 战争胜利,由各乡亲资助,此庙再次得到修复,并把天符菩萨从侯家大庙迎回。“ *** ”期间,由于失修,屡遭倾圮。19 *** 年,因 *** 雨成灾,东天符庙除庙门外,几乎全部夷为平地。经多方努力,东天符庙又于1994年9月25日破土动工,1995年元月按原址、原向、原规模 *** 修复。

14、原杨店高中老师、《桃花诗刊》原主编杨复初先生曾经撰联:

15、天有九重,处高听卑,在世间惩恶扬善;

16、符凭一道,敬神役 *** ,为人类祛病消灾。

17、金光万道,容态百端,佑一方安康,威灵早显桃花驿;

18、大德千秋,帝乡八表,消九土祸祟,庇泽长绵杨店街。

19、东天符庙隶属于东街,由东街管辖。正月十三当镇南、街上的龙灯上庙时,东街的龙灯在东天符庙北面为龙群送行;正月十五镇北、街上的龙灯上庙时,东街的龙灯则又在东天符庙东面为龙群送行(龙群往北走,去往侯家大庙;龙群往东走,开始“转乡”),这就跟之前所说的客人在主人家作客,主人需要到门外接(或送)远来的客人一致。等龙群远走后,东街的龙灯才最后在东天符庙前舞龙,然后加入到去往侯家大庙或“转乡”的龙群中。

20、东天符庙由于地处于黄孝公路(桃花驿大道),道路狭窄, *** 特别多,很多外地来杨店看灯的人都【误以为】东天符庙的龙灯最多,其实不然。下文要介绍的侯家大庙才是真真正正的“龙山人海”,侯家大庙的龙灯才是最多的!(镇南、镇北及街上的龙灯全都要去侯家大庙 *** 轮流舞龙)。

21、东天符庙除了每年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月半”舞龙期间 *** 外,在农历八月朝拜武汉黄陂木兰山的时候也会 *** 以迎接香客前来。

22、正月十三上午当镇南、街上的龙灯朝拜完东天符庙后紧接着去四公里外的侯家大庙(在镇北侯庙村乃武砦)朝拜进香。侯家大庙虽小,但却有着“总庙”之美称,里面供奉着新中国开国领袖 *** 和众神仙的画像。正月十三镇区内所有的龙灯都要来此朝拜。侯家大庙路途遥远,要过农田、跨草地、走小路,宛如第二次“长征”。当朝拜完天符庙后的龙群正赶往侯家大庙的路上时,镇北的龙灯也要早早的出面“接灯”(镇北的龙灯在正月十五上午朝拜天符庙,十三不来),以迎接 *** “远游”而来的长龙队。当然,“接灯”后镇北的龙灯也一样会加入到龙群的队伍中来。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二十多条的龙灯队(镇区龙灯全部到齐)及近十万不辞路途遥远的“游客”们直奔侯家大庙而来。龙群到侯家大庙要经过镇北的村落依次是解家林、刘家岗、垱子杨家湾和张家畈。龙群在到达张家畈之前的公路上会 *** 。

23、来到侯家大庙(简称“侯庙”),所有龙灯先等候“狮子”的到来,等“狮子”在庙门口喝完彩就开始轮流舞龙。侯家大庙与东天符庙不同,侯家大庙场地很大,可容纳数百万人,所以可以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舞龙:西侧舞龙区域有垱子杨家湾、满堂畈、龚家港和张家畈这些离侯家大庙较近村湾的四条龙灯;东侧舞龙区域则有离侯家大庙较远村湾的龙灯(不包括楚江院的龙灯)。其中东侧舞龙区域离侯家大庙最近,西侧舞龙区域离侯家大庙最远,这就像是主人家把重要的位子让给你们远到的客人一样。在侯家大庙舞龙,可谓玩灯的最 *** ,镇区内所有的龙灯轮番舞动,翻江倒海;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树上屋顶上人山人海,鞭炮的硝烟弥漫在上空,锣鼓声、鞭炮声如煮粥似的爆响。不仅有龙舞,还有采莲船。侯家大庙每年正月十三只来一次。在侯家大庙舞龙后,返程时也要在附近湾里的稻场上继续舞龙,直到下午三四点钟结束。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龙灯在每一个湾里舞龙的时候,需要围绕这个湾转两个大圈,所以转来转去发现还在起点上,这很正常,这两个大圈 *** 着这个湾的龙灯“接灯”和“送灯”。接灯时转一个大圈,送灯时也要转一个大圈。相传龙灯队伍直线离开就是开了一条河,龙 *** 就冲走了;绕一个圈便是一个潭,龙 *** 就深藏其中。(图:村湾稻场舞龙)楚江院龙灯及“娃娃高跷”

24、正月十三这一天,自称为“杨家将后人”并且有着杨店镇“高跷之乡”美称的楚江院的龙灯及本湾最有 *** *** 的高跷队也会去朝拜东天符庙及侯家大庙。由于楚江院的高跷皆为十多岁左右的少年所踩,故楚江院的高跷又称“娃娃高跷”。一般情况下,楚江院的高跷队在前,龙灯殿后,中间保持一定距离且各有各的舞龙乐队。楚江院是杨姓村湾(全湾人都姓杨),也是杨店镇区内唯一有着“高跷”的湾。楚江院的龙灯和“娃娃高跷”每年正月十三只来一次,所以要看高跷的一定要早早安排好时间。楚江院除了每年元宵舞龙和娃娃高跷外,也会举办多场楚剧演出。【正月十四主要是龙灯给家家户户拜年的日子,俗称“搜旮旯”(sōu gái luò)】

25、镇区内的龙灯在这一天都不 *** ,也就是说各玩各的。湾里的龙灯休息,晚上才有马脚串门给各家各户拜年;而杨店五条街上的龙灯则会玩一整天。街上的龙灯在这一天上午半 *** 要给商家、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拜年,下午半天才给家家户户拜年。除了街上的龙灯给各家各户拜年外,下午或者夜间也会有湾里的龙灯到街上“串门”拜年。龙灯拜年前都要把香案摆在大门前,燃放爆竹请来龙灯,且不许在龙灯所到之处晾晒衣物(“搜旮旯”意即龙灯给每一家每一户拜年,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26、【正月十五主要是龙灯转乡的日子】

27、正月十五镇北的龙灯就要到镇南的村落舞龙,是为“转乡”,也称“下乡”。

28、由于正月十三镇北的龙灯为了等待镇南及街上的龙灯,所以没去东天符庙,正月十五镇北的龙灯才和街上的龙灯一起上东天符庙,然后开始“转乡”。正月十五龙灯“转乡”要去的地方依次是夏家砦、冯刘畈、张家湾、周家楼、王家砦、刘家砦,当然这几个湾的龙灯也要跟着一起到下一个湾去舞龙。由于受到时间的 *** ,到了王家砦时龙灯就要分道扬镳,镇南的龙灯返回到湾里去,而镇北的龙灯及街上的龙灯则继续到刘家砦舞龙,龙灯到了刘家砦,“转乡”才算作正式结束,街上的龙灯回各街,镇北的龙灯回镇北。一般情况下转乡结束时间大约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如果正月十四龙灯给家家户户拜年的时候还有几家没有拜完,则可以在正月十五转乡结束后继续拜年。

29、正月十五龙灯转乡其实是一种礼节,因为正月十三上侯家大庙的时候镇南、街上的龙灯都去过镇北的一些村落舞龙,所以正月十五就反过来,镇北、街上的龙灯就到镇南的一些村落舞龙,正所谓“礼尚往来”也!有来有往正是杨店镇区内舞龙对于“以礼相待”的重要体现。(图:正月十五龙灯转乡之一站——夏家砦)

30、午夜十一点半就准备“灿灯”,也称“龙 *** ”。灿灯就是由头人把龙头的眼睛、舌头及龙嘴里的龙珠扯下来抛入火中烧掉(保留整条龙灯,来年还要重新轧制的)。灿灯时围绕在大火堆周围的人们都要纷纷作揖并跪在大火堆旁,祈福神龙顺利 *** 并且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燃放鞭炮、 *** ,本来安静的夜晚变得格外热闹,如同除夕夜一般,夜晚也瞬间变成了白昼。灿灯后有老者“喊彩”祝福。灿灯喻示着一年一度长达三天(或四天或五天)的“月半”完美落幕。万事有例外,个别地方如东街、夏家砦正月十六还要玩一天或者半天,正月十六所玩的龙灯就称作“阴久”(方言音译)龙灯,正所谓“十五的月亮十六的圆,十五的龙灯十六的缺”。正月十六跟正月十二一样,龙灯也是不 *** 各玩各的。“阴久龙灯”在此不作讲解。(图:正街紫灿灯)看点一:正街龙灯开光

31、说明:正街两条龙灯相继“开光”并“僵狮子”,然后上土地庙。除正街外,正街后面的中店、东街以及附近的夏家砦的龙灯(共8条)都会在不同时间开光,不过这一天各玩各的,都不在 *** 。看点二:东街“僵”马脚

32、时间:上午10:00左右、夜间19:00左右

33、说明:东街一直是杨店镇区僵马脚最热闹的一条街,每年正月十二都会僵马脚,有时候一连僵下七八个马脚。东街的两条龙灯是相对着的,马脚也会从这边的龙灯跑向那边的龙灯,东奔西跑,好不热闹。除了正月十二白天僵马脚外,夜间马脚也会去“拜访”隶属于东街的大庙——东天符庙。看点一:西街龙灯开光

34、说明:西街前面的之一条龙灯来到西街后面的第二条龙灯一起“开光”并“僵马脚”,然后上土地庙。看点二:夏家砦、冯刘畈龙灯西街南舞龙

35、地点:西街南部官塘(古代做官的人自己挖的池塘)旁边

36、说明:打头阵的夏家砦及冯刘畈共三条龙灯到西街南部“祭庙”,“狮子”喝彩。看点三:楚江院龙灯、娃娃高跷访问杨店五条街

37、说明:楚江院的龙灯及高跷给杨店五条街上的杨姓人家拜年(楚江院为杨姓村湾)。看点一:杨店村七龙拜年

38、时间:上午9:00左右—中午11:30左右

39、地点:杨店桃花驿大道(从杨店汽车站一直到杨店镇人民 *** )

40、说明:杨店村(西街、正街、北街、王家砦)一共7条龙灯一起去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拜年。看点二:刘家岗龙灯拜年及“狮子狗”喝彩

41、地点:北街、北街出口处的公路上(桃花驿大道)

42、说明:正月十四夜间刘家岗的龙灯及本湾所独有的两只“狮子狗”会向街上刘姓人家拜年。刘家岗的马脚也会在北街西天符庙遗址(设有两处香案)转马。看点一:夏家砦“僵狮子”及“接灯”

43、说明:当龙群去上东天符庙的时候,可先去夏家砦。由于“转乡”的缘故,夏家砦的龙灯当天不去东天符庙,而直接在本湾“接灯”。这样就可以目睹夏家砦“僵狮子”以及“接灯”的整个过程。看点二:西街龙灯灿灯

44、说明:正月十五凌晨主要是龙灯灿灯的时间。推荐到西街看灿灯,原因有二:之一是西街每年都是两条龙灯一起灿灯,其他的街上龙灯多是单独灿灯;第二是西街灿灯之前保留了传统的“龙灯跨火”项目,即灿灯之前在高坡下点燃两堆稻草,待火烧大了后两条龙灯迅速从高坡上冲下往大火上跨过去再灿灯。“跨火”是西街灿灯前所独有的传统项目。看点:东街、夏家砦舞龙灯

45、说明:正月十六只有几个地方玩灯,比如东街、夏家砦在这天还要玩。东街的龙灯一般玩到下午一两点灿灯。而夏家砦则要到凌晨才灿灯,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玩了整整五天,算是最长的了。同样这一天各玩各的。

二、舞龙灯的土家龙灯

1、土家族灯笼龙,又叫保龙、灯龙、洞洞龙、懵龙,大都盛行在刘姓土家族聚居的集镇。在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结束。“灯龙”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用细篾扎成鱼尾形,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起来,并在各节内点一蜡烛灯,似为灯笼。

2、舞灯龙时非常热闹,前有二至四排灯开道,标明此灯龙是哪个村寨或街道的巨龙,排灯后还有鱼、虾和蚌壳等。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各街头巷尾。玩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参……等。

3、舞灯龙者,大都是眼明手快、身强力壮、舞技 *** 的青壮年能手,大多赤膊绑腿与巨龙翻腾融为一体。灯不熄,龙不停,鞭炮不断。一旦灯龙口中喷水,主人便拉着龙须挂朋披红,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龙队伍。如果舞龙者胆小,怕焰花、鞭炮,到门前煤龙抬头敬礼则退场,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绸,品尝不到上等佳淆。

4、灯龙所到之处鞭炮不断, *** 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有的人家为了迎接灯龙进屋,门前排列大花筒炮36对,鞭炮数万响,望胆大者进院一试。灯龙进入院内,四周门外的花筒炮、鞭炮腾空 *** ,焰花四起。此时除灯龙各节有灯光外,其它灯光全熄。灯龙在鞭炮与焰火余光中飞舞,十分壮观。

5、有时候灯龙直接就舞进了人家的院落,焰火横飞,热闹非凡。尽管烟火四溅,却总也伤不着龙身和 *** 。偶有技艺不精者,舞着灯龙进院,出来时仅剩个竹圈(光着竹圈出院的情形)。十三到十五是烧龙日。烧龙,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把龙放在地上,将事先准备的花筒炮、 *** 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扔,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意为送龙归海。

6、土家“保龙”与中华民族的龙崇拜

龙灯舞龙之乡(划龙灯和舞龙灯有什么区别)-第1张图片-

7、保龙在中华民族的传说中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封建社会上层是帝王 *** 的化身,民间则为祥瑞征兆。

8、作为封建帝王 *** 的化身,怒溪大湾巴人古寨自古以来就在 *** 王朝的 *** 之下,殷周时属 *** 方,春秋战国时属巴国南境,从彼时起,中原文化就通过 *** 途径源源不断传播到处于边陲的各个地区。古代社会,人类对一些天文现象、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只有向各类神灵祈求保佑。作为主要图腾崇拜对象的龙,在当时无疑是人民群众祭拜的主体。

9、秦汉之后,保龙作为帝王 *** 的化身已渗透到各个角落。作为 *** 的象征,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龙又作为人民群众信奉的隐 *** 文化符号得以传播和巩固,使这一文化符号累计了更多的有益 *** 发展元素。

10、作为民间祥瑞的象征。把龙当作祥瑞象征,是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的产物。所以,人们到处刻画龙纹,绘制龙形,甚至谎称自己见到了龙。直到现代,江口县的土家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龙有关的图案,除在家具的木雕、装饰以及许多石雕作品中以外,在背带、围腰、服饰等生活用品上也能随处可见,这些无疑是将龙作为祥瑞象征的结果。

11、二月二“龙抬头”节是中 *** 间的重要传统节日,是专门祭祀龙神的日子。据有关学者考证,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节的形成是中国人把龙当成主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的产物。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从这一天起抬头活动的,随之雨水也就多起来了。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怒溪大湾巴人古寨一带就有了“舞龙求雨”的图文记载。

12、到清朝,已建专门祭祀龙神场所。史料(道光)载:“龙神祠:在梓潼阁左,正祠三棂。道光 *** (1838年),慕建祠,后为观音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郡人刘昕、刘晟捐建,外为厅,今祠即改其厅而创建者。”《铜仁府志》在记载龙神庙时有这样一段叙述,雍正五年奉上谕:“龙神散步霖雨,福国佑民,功用显著。朕在京虔设各省龙神像位,为各省祈祷。今思龙神专司各省雨泽……朕特造各省龙神大小二像,著各省督抚迎请,供奉本地,虔诚展祀。”可见对龙的崇拜与雨的祈求在当时各地均为盛行。

13、据传,清同治年间,今怒溪大湾巴人古寨刘洪贵因 *** 黄号军 *** 有功,官居四品,民间说他是舞龙“送宝”所生,遂在其墓碑上刻了两龙。在古寨内遗址,一墓碑女主人刻龙、男主人刻凤更是给土家族的龙崇拜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到了 *** 时期,舞龙已从过去的村村寨寨集中到县城。

14、土家“保龙”,展现的文化特质除了对龙自身的崇拜之外,还有土家族各种文化因素及民族 *** 格的影响。

15、土家“保龙”与巴人及其后裔的民族 *** 格。土家“保龙”展示给外界的突出特点是男人的阳刚之美及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土家族祖先源于古巴人,《山海经》《后汉书》等史籍中都有有关的记载。巴人最初主要分布于鄂西、川东之地。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展,主力逐渐西移。居住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16、巴人有悠久的历史,因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好战勇猛。据《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巴人不仅作战“勇锐”,而且能歌善舞,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与“保龙”的文化特质是一样的。因此龙,用稻草扎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多长的七节龙身,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共九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 *** 一根竹木杆为把。舞草把龙,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为舞草把龙时间,舞龙的意义是娱乐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

17、驱瘟。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其中毁灭 *** 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18、迁火焰。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在村寨举行。舞龙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候舞龙队伍来。舞龙队伍中除了舞九节草把龙外,有一条将一丈长的竹子从中破成船形,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着。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随后 *** 观众若干。舞龙队在土老司领头下,从村头之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状与第三章打水枪一样)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焰抬到溪沟边烧掉,浇水回海。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焰神迁出村寨,以免火灾保平安。传说很久以前的元宵节,众人观龙灯会,有三个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劲,手舞足蹈,跃跃欲试,情急生智,举起他们坐着的长板凳,模仿龙灯舞耍起来,十分快活。以后逐步形成传统体育,平时以娱乐健身,节日期间表演比赛,深受土家人的喜欢。

19、板凳龙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普遍长条高凳,由三人抬举,两人在前一人居后的简易式板凳龙;另一种用细篾扎成,有龙头、龙尾、龙角、龙眼、龙嘴,再糊上各种颜色的鳞片,把扎成的龙放在板凳上,四只木脚以示龙爪,非常形象美观。

20、板凳龙有独凳龙和多凳龙两种。独凳龙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头两只脚,第三人双手抓住后头的两只脚。舞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者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担任。舞龙头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龙,由九条长凳组成,之一节为龙头,第九节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板凳龙的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现今,板凳龙表演已搬上文艺舞台。土家族的泼水龙,亦是一种盛大的民间体育活动,早在土司时期就普遍兴起。泼水龙,是用柳树条扎成,由龙头、龙身、龙尾和滚宝组成。龙的全身一般为12洞,即每月一洞,闰年为13洞。龙头有眼、鼻、嘴、舌、角、须,形象逼真,龙尾翘上,能左右摇摆。举龙头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长者,龙身、龙尾随人着举。滚宝,也是用柳条编成如圆球状,在龙口前上、下、左、右飞舞,形成龙抢宝。

21、舞泼水龙,是在农历六七月烈日当空时议定于龙日举行。这天,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将装满水的水桶、水盆和泼水的水瓢、水枪等放在门前,待吹牛角、唢呐和敲锣打鼓的泼水龙队伍来到门口,在鞭炮声中男女老少,齐用水瓢、水枪、木盆的水不停地泼在水龙和赤身舞龙人的身上,谁家的水泼得多,就预兆谁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泼水龙时,全村寨男女老少可 *** 参加泼水,场面激烈欢快,热闹非常。滚龙,是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刘氏支系族人龙眉、棉花山村民及地楼村人贺新年的习俗;全长三十六米,共分十七节(又称洞),用三十四人轮番舞动。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近五百个直径二尺左右的蔑圈等距排列连接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白布画上斑斓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绘好龙头模样的布料。更为别致的是,龙头龙身装满彩灯,夜晚舞动时,晶莹剔透,五光十色,有如彩虹飞舞,尉为壮观。领镇寨英滚龙系此源传。

22、现代的“龙灯”,也叫“龙舞”。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歌颂祖国、礼赞幸福生活的隆重热烈的艺术活动。传说中龙之一种。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说始见于晋。晋·王嘉《拾遗记·虞舜》:“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毛鱼,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龙、鱼同穴而处。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故置牶龙之官。

2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艺。在许多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今天,外界知之甚少的民间艺术——毛龙,却依然“灯火旺盛”,以其特有的艺术魄力及其大众 *** 。

24、据古籍《南中志》记载,毛龙起源于“夜郎竹王”的传说:“有一女子院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后人以竹扎龙,以纪念夜郎王。原为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领寨土著名族——许家与围家坝仡佬人欢庆春节的主要群众文化活动,因“赶蛮夺业”、“调北填南”、“调北征南”战事原因,僚 *** 部分迁移,一部分移居乌江流域石阡县。现主要活跃于石阡汤山、中坝、甘溪、国荣等乡镇。一支毛龙一般由两条主龙、两条附龙和一个龙宝组成,表演时,在持宝的引领下,毛龙上下左右翻滚,时而头上尾下舞成“螺蛳旋顶”,时而舞宝人与舞龙头的人背 *** 、头枕肩,仰面朝天舞成“犀牛望月”,时而二龙相向,随着持宝人上下翻滚,舞成“二龙抢宝”……。毛龙两旁紧紧跟随着两条狗龙(传说中夜郎竹王的猎犬),这是毛龙在编扎上区别于其它龙灯的主要特点,在表演中担任着“小丑”的角色。它俩时而在前引路,时而留观打斗,时而殿后表演“二狗抢球”等等,惹得四周观众捧腹大笑。同时,表演中施以黄烟,整条龙在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场景蔚为壮观。

25、在梵净山东南麓怒溪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乡,这块神奇古朴的土地上,世代居住着土家、仡佬、苗等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婚姻生育、饮食待客、丧葬礼仪、服饰居住、文娱活动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民俗,独具特色的风味饮食,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歌舞,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以及古朴神奇的地方傩戏。

26、“拜码头”,是怒溪十里画廊大湾古寨巴人传统的一项猜哑谜、对巴歌、说四言八句的民间活动。每年正月初九开始,大湾巴寨各家门前都安置一小凳,放上红包、 *** 等物,然后在后院坝摆上几个哑谜“码头”,让舞龙领队的歌师来“拜码头”,猜哑谜说四言八句对歌,活跃春节喜庆气氛。猜对一个就拆去一座“码头”,舞龙人就前进一步。如果歌师不博古通今,不知天文地理,不仅会丢人现眼,而且玩灯舞龙的人群,会被“码头”拦在山外,一时进不了山寨。歌师答对之后,主人就拆去“码头”,将红包送给歌师。主人又用一硬纸板中凿一园孔,用油灯照于园孔,拉住舞龙队伍。精明的歌师答曰:“今日踏进码头城,只听狮子锣鼓声,秦汉霸主称雄后,三国用兵靠孔明。”主人用一蜡烛、一砚台、一柏树枝,摆哑谜“梁山伯与祝英台”,歌师随口答曰:“今日拜年上歌台,摆的码头不好猜,千古传颂《柳荫记》,梁兄化蝶祝英台。”歌师吼一句“扎西德勒”(吉利,吉祥如意),锣鼓就干脆铿锵地“当当”敲打,歌韵干脆有力,鼓乐喧天,把土家人欢度春节玩灯舞龙的喜庆气氛,推向了 *** 。

三、舞龙起源于哪个省

舞龙起源于哪个省已经不可查证,现有资料只能证明舞龙起源于汉代。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 *** 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舞麻龙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项体育活动。来羌族人民对舞麻龙这项活动加以改进,剔去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了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

调顺舞草龙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调顺岛独有的一种民间舞龙,自明代中叶起至清代中期颇为盛行。每年正月例都成为不可少的活动,以舞草龙、 *** 为多,舞草龙要挑选20多名身强体壮的青年大汉来表演。

关于龙灯舞龙之乡,划龙灯和舞龙灯有什么区别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龙灯 舞龙 区别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