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齐鲁之乡 礼义之邦,以及山东是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山东为何称为齐鲁圣地,礼仪之邦说起山东会想到哪些名言名句
1、一提起山东,大家都会说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那么山东的历史有多么璀璨呢?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2、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将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 *** 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7 *** 左右。
3、这里先后出现了 *** 的北辛文化,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
4、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在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朝前期的五次 *** ,有三次在山东境内。
5、山东为何称为齐鲁圣地和礼仪之邦呢?我们熟知在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诸侯国的 *** ,称为“封邦建国”之策。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以藩屏周的分封制。
6、就是周朝的 *** 者把土地分封给亲属、功臣或前朝遗贵,这些人在封地上成立诸侯国,要履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以及缴纳贡赋、定期朝觐等义务。
7、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的殷人和东夷人势力强大,屡次发生叛乱。周公 *** ,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子牙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
8、其它还有曹、滕、卫等诸国,紫陌在这里就不多介绍其它诸侯国了。在先秦之前,山东是齐国和鲁国的属地,故而别名齐鲁。
9、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由于当时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由其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定都曲阜。鲁国 *** 的核心区域在今山东省的济宁、 *** 、菏泽等地。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是同姓分封之地。圣地的原因相信大家就很清楚了。
10、在先秦时期之前的齐国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但从周礼传播角度讲,鲁国的影响力是高于齐国的。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更有历史厚重感。
11、周公的治国方略是“尊尊而亲亲”,他十分重视传承,所以专门制礼作乐,为周王朝制定出一整套典章 *** ,鲁国作为其子的封国,更大程度的保存了周礼,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
12、春秋时期,鲁国是唯一一个把周礼完整继承下来的国家。当时,如果谁想学习周礼、恢复周礼,只能去鲁国。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是著名的礼仪之邦。
13、齐国的理念和鲁国刚好相反,以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为发端的齐文化,孕育了齐桓公、管仲、晏婴、鲍叔牙、孙武、孙膑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齐国还创建了世界上之一所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吸引了各类人才,文化氛围非常好。
14、也就是说,齐国在文化方面重视的是汇聚百家。还有山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的发源地,是思想家孔子的故乡,孔子及其 *** 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数 *** 的封建王朝乃至现在,影响都十分深远。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15、山东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 *** 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而山东的名言名句更是数不胜数。
16、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人。孔子的名言有: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3、以上孔子的这些名言名句,相信我们在 *** 年代都是或多或少学习过的。还有: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很多名言,紫陌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0、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 ,曾益其所不能。
32、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33、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34、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35、圣 *** 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
3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 *** ,而心意自得。
37、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38、在 *** 军事方面,有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
39、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40、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41、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42、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43、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
44、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
45、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鸿等。
46、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刘勰、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孔尚任等人。
4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9、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娇玫万千,独摘一支怜!芸芸众生,乱花迷眼,万千变化,几经沧海,几人为故人忧?
50、在艺术方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李成、张择端、高凤翰等人。
5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2、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鲁班、甘德、刘洪、何承天、王朴、汜胜之、贾思勰、王祯、燕肃等人。
53、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54、在医学方面,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
55、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山东还有很多的名人,比如:文成公主、程昱、黄巢、季羡林、焦裕禄等古现代人物也都是山东人士或在山东出生。
56、山东自1949年6月,山东全境解放。同年山东省 *** 改称山东省人民 *** 。
57、到2002年底,山东全省划分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 *** 、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县级单位139个,乡镇级单位1 *** 7个。
58、你还知道山东的哪些历史名人和名言呢?下方留言交流。
59、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二、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诗句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奇哉孔子齐鲁乡。这句诗句不仅赞美了孔子的故乡山东,更是对齐鲁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颂扬。在这里,孔孟之道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孔孟之乡礼仪传,齐鲁大地传 *** 。这句话强调了齐鲁大地的礼仪之邦美誉,从古至今,人们在这里传承着孔孟的教诲,践行着礼义廉耻。这种文化的延续,使得齐鲁大地成为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
3、孔孟之道生民智,齐鲁大地熠熠光。这句诗表现了孔孟之道对人民智慧的启迪作用,使得齐鲁大地如同闪耀的明珠,吸引了无数学者前来探寻智慧的光芒。
4、齐鲁大地无尽情,孔孟之乡文化荣。这里不仅有无尽的历史文化,更有孔孟之乡的荣光。在齐鲁大地,人们享受着文化的滋养,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5、孔孟之乡千古存,齐鲁大地道义尊。这句话表达了对孔孟之道在齐鲁大地长久传承的敬意,以及对这种道义精神的尊重。在齐鲁大地,人们传承着孔孟的智慧,践行着道义精神。
6、春来齐鲁孔子故里,花开盛放孟子心。春天的齐鲁大地,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孔子故里的庄严肃穆和孟子心中的智慧之光。这里的人们,在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7、孔孟之乡人情稳,齐鲁大地富且贫。这里的诗句既表达了齐鲁大地人民情感的稳定,也揭示了这里的社会现实,既有富足的地方,也有贫困的角落。但无论是富足还是贫困,人们都在努力追求着更好的生活。
8、忆往昔,孔孟之乡风景美,齐鲁大地情意深。这句话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孔孟之乡的美丽风景和齐鲁大地深厚的情谊。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人文与自然相融。
9、孔孟之乡新风起,齐鲁大地民心归。如今,孔孟之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齐鲁大地人民的心也重新归于这片土地。这里的诗句,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期待。
10、昔日辉煌耀齐鲁,孔孟之道焕新光。齐鲁大地曾经的辉煌历史,在孔孟之道的指引下,焕发出了新的光芒。这里的人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不断追求着更美好的未来。
三、君子之言译文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2、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3、中国伦理美学史上,之一个张扬人格境界美的是孔子。继之,孟子又高扬人格境界美的旗帜。在孔、孟先哲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向往、赞赏与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传统。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1)。这就是他倾心赞扬的不可动摇的人格威严。他认为,人格修养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从他指出的这条人格修养途径,再结合他擅长、推行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看,他最推崇和渴望的人格境界是尧、舜、禹、周公等圣贤者那样的完善人格。而对于某一方面突出的人格,他也极力肯定和赞许,诸如管仲的才华、功业、颜回的执着、常乐,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勇敢、憨厚,等等,无不表现出某些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所以他也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誉。他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的千古名句,视仁为人格美的更高标准,将人格美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孔子所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君子 *** 之美,不 *** 之恶”(5),强调要“与人为善”。他还提出了“德不孤,必有邻”(6)等做人的原则与规范。这些都是孔子讲仁爱、与人为善、温良恭俭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全社会人人若能这样去做,去要求,就会形成协调、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逐渐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人在与自然、社会、文明的关系中生活,就要懂得爱,学会爱,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之一要义。在21世纪,毁灭人类比建设人类要容易得多!因此,不要让人类世界充满仇恨。人类应该化解所面临的矛盾、冲突,逐渐实现和平大同的理想社会。
5、齐鲁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与自身修养,把道德教化与自身修养作为治理国家,使人趋仁向善,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手段。具体包括:自省、自尊、自强、自立、诚信、礼让、孝悌、勤俭、淳朴等等。
6、齐鲁先贤十分注重自身德行修养,讲究自省、内省。《论语·里仁》载,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谓,见到有贤德的人,就想到向他学习,努力做到象贤人一样;见到不贤之人,就应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有类似他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他还对 *** 们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7)意谓,我还没见过发现自身的错误而能从内心自责的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8)意谓,自我反省,问心无愧,就能达到无忧无惧的境界。孔子所说的“内自省”、“内自讼”都是自我反省的修身原则与 *** 。
7、曾子发扬孔子“内自省”、“内自讼”的道德修养原则与 *** ,从“为人谋”、“交友”、“传习”等方面,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说(9),逐渐成为人们品行修养的重要原则。每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贤德的要求,持之以恒,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
8、孟子在德行修养方面发展了孔子、曾子内自省、内自讼的修养 *** ,提出了“存心”、“自反”、“养气”等修养 *** 。“存心”,指存有仁义之心而不丢失;“自反”,即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养气”,指修养“至大至刚”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反躬自问、正义在握的阳刚之气、大丈夫之气。
9、孟子注重从人的情感、心理入手进行道德修养教化,主张通过制“恒产”,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情感、心理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 *** 。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以道德理 *** 化育人的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与“理”交融,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为我们当今的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重视“情感、心理”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在孟子看来,要达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民众有此“恒心”,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 *** 心浮动,日常行为就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10)。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可归结为如何实现其“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
10、人的良心源于义,起于德。墨子曰:“万申莫贵于义。”(11)切莫以利害义。一个人的“义”多了,“德”多了,就会行德行善,也就会有了良心。所以一个人要做到有良心,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11、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的尊严,古来就有“士可杀,不可辱”之说。自尊,是人的一种美,是无价的,是人最宝贵、更高尚的东西。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没有自尊是不行的。自尊,是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人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了,就会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就不会向他人卑躬屈膝,就会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自我情感体验,就能 *** 自主地待人处事。人与人之间,经济有贫有富,地位有高有低,有社会分工的不同,但不存在人格尊严上高低贵贱的差异。然而,有些人在人的自尊与金钱之间划了等号,将人的自尊用金钱来折算、交易,于是,在这些人身上,自尊没有了,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格和国格了。
12、《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就是要志向远大,奋发向上。就是不知足、不满足,不满足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已取得的成绩。人若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充满生气,积极向上;社会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充满活力,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国家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生机盎然,兴旺发达。
13、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凡成功者,总是求上、求优、求高,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并且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使自己一步一步奔向目标。
14、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具有极强的自信心。勇于进取者的处世态度是:“ *** ”,因而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能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自信者的思想方 *** 如 *** 所说:“人所有的,我无不具有”;人没有的,我也要有。所以就会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
15、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感,是一种为国家、社会、人民、事业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16、清人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说的“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薄之时,务须咬牙地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颓然自馁”这句话,却颇值得国人思考。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就是要百折不挠,具有顽强的毅力。勇于进取者能正视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磨难、失败,不动摇、不泄气,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17、总之,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败的巨大动力。纵观古今中外,不论哪个国家与民族,凡是能够坚持生存、持续发展者,都具有强烈的自强不息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近代史上的中国被动、挨打,甚至沦为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自强自立、自强不息意识和勇于开拓进取精神,中国越来越落后;今日中国蒸蒸日上,国际地位倍受世人瞩目,其原因之一,就是唤醒了自强自立、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振奋了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恢复了民族的生机与活力,生产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自强自立、自强不息与开拓进取精神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18、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胸怀,就是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宽以待人、以直报怨;就是“宰相肚里能掌船”,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
19、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凡成大事业者,总是胸襟旷达、宽怀大度。
20、“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凡小人者,思想 *** 狭窄、好偏激,好极端,妒嫉心强,其感情必定是贫乏的;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一叶障目,自尊好强,好斗,好报复,对其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对人吹毛求疵,因此便不会宽容别人。
21、“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利益的纷争上,多想一些他人,少想一点自己,将“多欲”变为“少欲”、“寡欲”或“无欲”,将“有私”,变为“大公无私”。这样,心灵就会变得美丽、纯洁,心胸就自然开阔,就能容忍他人。
2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应采取换位思考法,将心比心,自己若处在对方的位置又会如何?此外,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什么事都动肝火,发脾气,要做到小利不争,小岔不发,远离纷争。争强斗狠不算勇,多一个冤家多一道墙,与他人能以和相处,自然就能宽容起来。
23、知识贫乏,就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博能养气。”一个人知识多了,见识广了,就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了,就能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生活方式采取容忍的态度,从而在心态上、观念上显得大度、有器量,决不轻易批评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从未遇见过的新现象;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就能改进自己的思想 *** ,避免经常使人犯错误的“一孔之见”,自己的度量就会日渐宏大。
24、心胸狭窄,则要力戒浅薄,不怀愤怒,不记小冤。“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12)意谓,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对不同意见,要记人之善,记人之功,力避吹毛求疵,忘人之过,不苛求,不求全责备,不以苛刻显示自己的精明,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倘能如此,则可开胸扩量。如果带着恨意与不满,就无法宽恕。
25、刚愎自用,则要养气,学会一个“忍”字,不争一时之短长。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做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学会容忍、宽恕他人,尤其是在自己失意之时,更需如此。
26、一个人有了自爱、自尊、自立和自强意识,要见之于行动,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永不屈服于周围的 *** ,并下决心消除它。持之以恒,不断加强个人的修养,就定会成为强者、成功者。
27、正直的人,待人真诚,就有好的人缘。宋人程颐曰:“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要向别人敞开心扉,把自我向别人敞开,比死死地关闭自我更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并且这种好的情绪会感染对方。真诚、正直的人,老实、坦率,表里一致,待人实在,敢讲真话,不圆滑,不伪善,与人为善,不给他人亏吃,不弄虚作假,所以这类人容易获得他人的友谊、信任和尊重,也就会有好的人缘。
28、要好学、多闻、博识,知己不足,不耻下问,有了成绩,不自满,不骄傲,虚心待人。正如《孔子家语·疏证》所言:“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尊!”汉·刘向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意谓:君子之言,少而实,可靠可信;小人之言,夸夸其谈,不负责任,说的好听,虚而不实。“君子之爱 *** ,以德,小人之爱 *** ,以姑息。”(13)君子待人以德,小人不讲道德、不讲原则,只讲一个“利”字。
29、齐鲁自古为礼仪之邦,在社会人际交往 *** 别强调“礼义”、“礼尚往来”。要求待人恭敬热情,懂得关心人、尊重人,善于宽容,“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知恩必报,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30、在礼义之中又特别强调“让”。《左传·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意谓对他人恭敬、谦让、讲礼貌、有礼节,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31、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也”(14)。“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5)意谓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貌似恭敬却无礼就劳扰不安,做事谨慎却不懂礼就畏缩胆怯,刚勇却无礼就会作乱,直率却无礼就会尖酸刻薄。可见礼义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其矛盾冲突以及个人修身养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32、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礼义就必然会出现。礼义、礼让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讲礼义,不会礼让,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33、不讲礼让、礼节、不懂礼貌者,为了个人的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人 *** 变得 *** *** 的,人际矛盾和冲突也就因此而扩大、激化;不讲礼让,不讲文明、公德。在公共汽车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老弱病残专座”一旁站着,年轻人却佯装不见,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有的假装睡觉,一副爱莫能助、不屑一顾的样子。
34、不讲礼让,不讲方式、 *** ,心中只要有不满、不平和烦恼,就要寻找一切机会将其宣泄出来;不讲礼让,就是不愿做一个正直、高雅、文质彬彬、有修养、遵纪守法的人。总之,人们不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了,而是粗俗、庸俗、媚俗和恶俗,是 *** *** 的 *** 、物欲、金钱欲,这是一种人 *** 的沦落。
35、愚昧无知,不懂规矩、方圆,也就不会有文明修养。私心太重者,整天考虑自己的利益,怎么会对他人礼让?缺乏同情心的人,对什么都很冷漠,待人不可能热情。心胸狭窄、好报复者,吃了点亏就想报复,根本不可能“以德报怨”。骄傲狂妄者,目空一切,又怎么能以礼待人?总之,这些人缺乏文明道德修养,不懂得讲礼让。
36、讲礼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要不尚空谈,注意个人的文明和修养;在个人利益上,不斤斤计较,要强调谦让;要用社会公德、完善的 *** 来保证礼让的实施;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公众的压力;还要注意从小培养,从小事中逐渐养成。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基础做起。
37、尊老爱幼,讲求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管子·入国》记载,管仲在齐国大力推行敬老养老之制,专设尊老养老的机构,委托官吏专门负责。规定:七十岁以上者,一子免除征役,每年国家赠送三个月的肉食;八十岁以上者,二子免征役,国家每天供应酒肉。死者国家置办棺椁。鼓励老人的子女,精作饮食,询问老人要求、嗜好,以尽赡养之责。还规定:国都城邑设问病医官,以君王旨意对病者慰问:九十岁以上者,每天一问;八十岁以上者,两天一问;七十岁以上者,三天一问。重病者,向上报告,君王亲 *** 问。
38、管仲尊老爱幼之制还体现在制定法令、举贤授能之中。在选贤“三选法”中,把“孝慈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列为选贤举能的重要标准;而把“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16),作为惩恶之依据。《管子·幼官》载,“第二次会集诸侯下令曰:‘要赡养孤老,供养常病者,并收养 *** *** 。’”《管子·大匡》曰:“诸侯世子不孝父母,不友爱兄弟,不敬老尊贤,三者无一,可以诛伐。”在诸侯会盟时,将尊老爱幼、孝悌之道,列为诸侯及其世子必须遵守的法令条款。《管子》中有关尊老养老、慈幼、恤孤、赈困、接绝等对人的多方面的关心、爱护、救助,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和人生价值观。
39、齐国贤相晏婴继承管仲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罢徭役、薄赋敛、反奢侈、倡节俭,做到“老弱有养,鳏寡有室”(17)。齐国历代君王诸如威王、宣王等,敬老养老,尊贤重士,“哀怜鳏寡,抚养孤独,赈济贫困”(18),蔚然成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0、孔子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孝首先是一种自然情感,孝不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敬爱之心,使老人精神上得到安慰与快乐;对父母老人若缺乏由衷地敬爱,仅在物质方面赡养,那就等同于动物了。孔子从人不同于动物本 *** 出发,升华、丰富了孝的内涵。孔子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0)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岁,不能不记住。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强调子女对父母要由衷的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符合血缘伦理道德的原则,才具有美的人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美。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1)孔子认为孝悌的品 *** 对政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风气渗透进政事,就等于参与了政事,为什么一定当官才算从政呢?他的 *** 有若发挥他的思想说:“其为 *** 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2)这就把孝悌与政事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先声。孔子的孝悌思想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无不受血缘伦理或 *** 理念的制约。
4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出则孝,入则悌”。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首先是从父母兄弟那开始的。敬与爱是人类一种普遍的高尚的情感,将这种情感不断地保持和发扬,就会具有仁的品德与行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观点,就是要人们象尊敬自己的老人那样,去尊敬别人的老人;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才是仁。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怀,也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4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 *** 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43、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美丑。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由此推而广之,延伸到学校、社会,形成良好的校风、社会风气。
44、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勤劳节俭,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果实,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虞书》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齐国,管仲、晏婴“禁侈尚俭”之风,传为佳话。墨子倡节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3)、“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 *** 佚也。俭节则昌, *** 逸则亡”;“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24)
45、据《说苑·反质》载,齐桓公对管仲说:“我们的国家很小,而可供使用的财货也并不多,然而众臣们穿的衣服,乘的车马却奢华得很,我想加以禁止,你看可行吗?”管仲答道:“我听说,君王品尝一下味道,众臣就会大吃大喝起来;君王喜欢穿戴、讲究服饰,众臣便会跟着盛行开来。现在您吃的是桂花羹,穿的是纯紫衣、狐白裘,这就是众臣生活奢华的原由啊。有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既然您想禁止这种奢靡之风,何不从自身做起呢?”桓公说:“好!”于是重新 *** 了纯布衣、普通帽子,并穿戴着这样的衣帽上朝。一年之后,齐国上下,大兴勤俭节用之风。
46、春秋末期,各诸侯君王和贵族大臣无不争豪斗富,竞相追求奢侈豪华生活,风靡一时,齐国尤甚。当时的齐景公大兴土木,筑路寝、长庲、柏寝之台,观赏台榭池苑之美,喜欢穿戴华丽的服饰。例如齐景公穿的鞋子,饰以金银、珠玑和美玉,沉重到仅能移足。冬天就穿着这样的鞋子上朝(25)。
47、上行下效。齐国的权贵们无不沉湎于高台池苑、听歌看舞、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之中。晏婴对此深感忧虑,于是鲜明地提出:“廉者,政之本也”(26),并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做起,穿缁衣,吃粗粮,居陋室,驾驽马,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衣裘、车马、封邑、新宅,“以节俭力行重于齐”(27)。晏婴穿的是“缁布之衣,麋鹿之裘”;吃的是“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其家 *** 是“食不重肉,妾不衣锦”;居住在条件差,潮湿喧嚣的闹市附近;出行时,“栈轸之车,而驾驽马”。
48、《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均载录,晏子的住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齐景公想在高处为他另建大宅,晏子则以“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而辞绝。后来,齐景公便趁晏子使晋,为他在原址扩建了一所豪华住宅,并把周围的百姓驱赶了。晏子返国以后,面君坚辞,拒不进住。最后只好恢复旧居原貌,把老百姓请了回来,仍与民同邻。晏子“乘敝车,驾驽马”以朝,齐景公要赠送给他“辂车乘马”,又被他辞绝;齐景公屡次要赐之封邑、予之“千金与市租”,也均被晏子再三谢绝,始终不受。晏子说,君王让我统领朝廷百官,我节制自己的服饰饮食之养,是考虑国家与人民;即使这样,我还是忧虑众臣奢靡而不顾及其行为啊。
49、晏婴正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耻贪抑奢,禁侈尚俭,清廉自守,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为国人垂范,以纠正风靡全国已久的奢侈之风。因此,每当齐景公有所赐予,晏婴总是再三辞绝,以君子之行自律。他认为“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28)。晏婴深知,富贵财富虽为人之所欲,但过度的追求则会走向反面,应以德行节制自律,克勤克俭。正所谓,为政清廉,国泰民安;为政污贪,不战自亡。《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载,齐景公有一次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答道:“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载晏婴看来,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它混浊之时,无所不被污染;它清洁之时,无所不被洗涤,故而长流不息。人们若能象清清流水那样洁净,克勤克俭,廉洁正直,其声名便会永驻人间。
50、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51、A *** n of honor rarely talks,but when he does,he means it. A flunky *** n dashes along all the time but he n *** r means what he said.
52、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
53、When a *** n of honor learns, he listen to it with his ear,he remembers it by his heart,and he does it in his daily life.
54、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55、A *** n of honor *** *** s his things by starting from minor little things and finishing by reaching a goal that no one can reach.
56、A *** n of honor rarely regarding himself as a *** n with *** ny merits,but he thinks a lot about his demerits.
57、A *** n of honor rarely ask for anything,when he does he thinks if the other one can give it to him without any influence to the *** n himself.But,when he is giving out things he is always generous,no *** tter to whom he's giving them out.
58、A *** n of honor is always so humble that he n *** r regards his cordiality as enough and his talents to him is nothing.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