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黄金之乡大舞台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黄金农场主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
二人转是中国草根艺术,二人转的表演离不开舞台美术。他们之间相辅相成。那么,关于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你知道多少?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二人转是名副其实的山寨艺术。历史上,它处 *** 之远,鲜见于瓦色勾栏。艺人们走乡串沟,官府不许进城,文人不屑一顾。然而,它红遍千山万岭,香飘村村寨寨,成为东北地区最有 *** *** 的民间艺术之花。
从舞台美术构成――传统剧场来讲,二人转艺人们走到哪里,舞台就设在哪里,从不讲究场所条件的高低优劣。历史上,二人转艺人主要是在乡间唱屯场,唱大车店,唱庙会,有的到山里唱林场,唱参棚,唱 *** 市, *** 后期有的到城镇唱大棚,唱茶社。
唱屯场,也称唱子孙窑,就是在庄稼院演唱。冬天在屋里唱,夏天在外边唱。露天演出,个别地方搭小台子,多数地方搭不起,就地唱。先打地,场上摆一张彩桌子。服装道具放在桌上。桌前是表演区,桌后是后台。桌后放一条长凳,包头的化上妆,坐在这里打板。桌西侧放一条长凳,拉弦的和 *** 的坐在这里。桌东侧放一条长凳,唱丑的坐在这里。围着表演区,三面放一些椅凳,所谓老爷一流人物坐着,一般观众围站在后边。在屋里唱,如果有南北大炕,艺人在地当间,朝东摆彩桌子表演,群众坐在南北大炕上看。这个节目朝南炕演,下个节目朝北炕演。
唱大车店,也称唱轮子窑。从农历八月十五到腊月中旬,是农民拉粮季节,大道上车马不断。这也是二人转艺人唱大车店的黄金季节。此外,农忙时,屯场冷清,艺 *** 常在大车店唱。店老板特别欢迎二人转艺人来店里唱,吃住都不要钱。因为那个店有二人转,店客准多,生意兴隆。在大车店,客人吃饭时,艺人和店伙计一起端碗拣盘,吃完饭,上装包头,下装撤桌,打场子,两个都准备妥了,就开唱。
唱庙会。清道光年间,就有二人转唱庙会的记载。 *** 年间,唱庙会更普通,名目繁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兴唱戏还原,一逢灾年,请唱庙会的就多了。有 *** 庙会、岳王庙会、天后宫庙会、财神庙会等。多数庙会,临时高搭席棚野戏台子。戏台搭法有规矩,一般都在庙前搭,台口正对庙门。演出时,台口与庙门之间闪条道,免得挡了神仙看戏。若庙前没地方,戏台搭在别处,也得在戏台正前方搭个席棚,把神仙牌位请去,供在席棚正中。唱野戏台子,观众多,唱双玩艺显得空荡,词也听不清,因此多唱拉场戏。
唱东山沟。清末及 *** 年间,二人转艺人到松花江以东,长白山里行艺,称为唱江东,唱东山沟。在山里,九月唱赌局,并排两间棚子,一个棚子 *** ,一个棚子唱二人转。局散了,就不唱了。又唱棒槌营,即给深山里挖人参的人唱。艺人以山当舞台,以天当布景,以小河当化妆台,虽说艰苦,却很幽然。又唱 *** 市,路旁撂地,舞台没遮没拦,观众成分复杂,不好唱。一段唱一个小时,到点打住,把碗往地上一放,观众赏 *** 土。唱老洞狗子,老洞狗子指住在用树皮盖的房子里的人,他们隐姓埋名,与世隔绝。艺人背靠大树为舞台,搬来树墩子为坐椅,头上树挂为大幕。二人转艺人还常 *** 去唱兵营,称唱刺子窑。被土匪抓去唱山寨,称唱英雄窑。在山里唱,别有一番情趣。晚上没有灯,点松竹明子很亮堂,只是烟太大,唱完脸都熏黑了。
绝大多数二人转艺人,是半农半艺的高粱红唱手,农忙时种地,农闲时三五搭班,在家乡附近演唱,围着十里八村转来转去。随着二人转艺术的兴旺发达,涌现出一大批技艺高超的职业艺人。他们一年到头行艺演唱,称为四季常青唱手。它们不局限于家乡本地,而是走向四方。
二人转艺术的欣赏者,自然是黑土地上的草民:田园里的庄稼汉、村妇、老人、儿童,以及 *** 上的五行八作。二人转舞台美术,直接受关东人民审美习惯的影响。东北大地,造就了关东人民粗狂豪放,英武刚健,朴实无华,尽情尽兴的 *** 格特征和喜欢大酒大肉,大悲大喜,大红大绿,大歌大舞的审美习惯。
二人转艺术就是在这种山寨草根的情恋中,培育了自身的舞台美术基因,那就是色彩上的大红大绿,品味上的大土大香,扮相上的大丑大美,表演上的大舞大浪。这是二人转艺术的关东之美,山野之美,农民之美,草根之美,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纯朴之美。东北人有一句俗语:“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是山寨草根对春风春雨之恋,关东黑土地对山花野草之恋,广大劳动人民对优秀民间文化传统之恋。
在东北大平原上,有一种多年野生草本,学名车前子,俗称车轱辘菜。它根须深扎,不畏贫瘠。它在田头路边,车道沟里也能生长,任凭车压、马踏、畜啃、自强不息。开淡 *** 小花。一到夏秋,漫山遍野,引得蜂飞蝶舞,点缀得大地烂漫。它虽然无牡丹之富贵,玉兰之幽雅,茉莉之奇香,但它是东北黑土地上的娇子,大风大雪中的强者,塞外春天的一道风景,关东人民的至爱。
东北二人转,正好比这压不垮踩不烂的车轱辘菜。二人转这种草根艺术,最接近土壤,接近水源,接近群众,接近大自然,它也有极强的生命力。二人转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经受了时代变迁,改朝换代,军阀混战,日寇铁蹄,枪林弹雨,自然灾害,__浩劫。然而,它都顽强地闯过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人转的舞台美术造型,具有山花野草般简单朴素之美。
二人转形成之初,主要是二人一副架,扭扭唱唱的表演形式。演员均系男 *** ,一人扮 *** ,称为上装或旦角。头上包一块青布或勒一条青带子,因此也称上装为包头的。另一人扮 *** ,称为下装。下装更大的特点是丑扮丑唱,因此,也称下装为唱丑的。当初化妆扮相极为简单。上装青布包天,戴一两朵花,脸上拍粉抹红。所谓拍粉,多用白铅粉。所谓抹红,多是将门上的红对联撕下,随身携带,下场前,用水润湿,擦在脸上。上装上身穿对襟花袄, *** 穿一件肥大的绿裤子。若没有这些,就临时跟妇女借件花衣服穿上,或借条花被单系上即可。下装衣服裤子随便,扎腰包,戴丑帽。有的下装勾三花脸,有的本脸上场。勾三花脸得黑色,多用锅底灰。早期二人转的手持道具,除竹板,手玉子外,下装白天拿丑棒,晚上端灯。丑棒亦称彩棒,多数是椴木的,上边没眼儿,有一端钉块红布。丑须会扔彩棒,在空中能转出好多花样。
唱晚场,丑右手擎灯,照上装的脸。火苗须高不过额头,低不过鼻子。高了脸黑,看不清眼珠;低了会被上装气口吹灭,远了脸上不亮,近了火苗燎脸。艺人说:“吃饺子吃馅儿,看戏看旦儿。”唱二人转,晚上看上装,全仗丑端灯追光的技巧。丑还用灯领唱引路,表演掏灯花绝技。双盘泥灯,下有灯座,上有灯葫芦。顶灯走矮子十分好看。翻跟斗时,顺手扶灯,脚落地同时手离灯,手疾眼快,不注意看不出来,灯不掉,油不洒。
舞手绢。二人转手绢,最早四方形。起初艺人拿手绢,并不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人转手绢多为四方形,真丝面料,耍起来太轻,须喷上水才能转。1963年,辽宁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将手绢用为八角形,双层,疙瘩绸面料,中间加一个圈,周围缀以亮片,既厚重,又美观,拓展了立顶转,回旋转等表演功能。后又改为人造绵面料。
耍扇子。清代及 *** 年间,乡村没有电灯,艺人都端油灯和蜡台照明。扇子与灯是一对矛盾。扇子一舞,风起灯灭。因此,二人转使用扇子较晚,发展较慢。过去耍扇子,主要在日场,日场不端灯。 *** 后期,辽北的关金扇使用金漆扇子,翻、转、旋、抛,优美自如,名声大振。
*** 玉子。手玉子是上装使用的击节道具。竹板 *** ,每块约三寸五至四寸长,一寸多宽。共四块,每手两块。有绝艺的,能使五块,六块。手玉子出手,能扔一房多高。
杂耍道具。 *** 二人转,绝话精湛,丰富多彩。除上述手持道具外,黑山艺人赵富表演打碗叉和打烟袋杆绝活。三个碗拿在手中,敲得磁声磁气,用在唱小帽时异常悦耳,上装和下装连打带唱,不用乐队。三根烟袋杆敲击玩耍,亦十分动听有趣。
建国后,二人转逐渐走上大剧场,大舞台,舞台美术综合发展,变化很大。在大舞台上,二人转与现代歌舞一样,前垂大幕,后打天幕,侧有边幕,中有纱幕,下面立有硬片图案,上边吊有花篮景片。灯光,扩音一概俱全。但这些并非二人转的主流方向,乃二人转涉足大雅的一种样式。专业团在乡间流动演出及广大的半农半艺剧团,仍是舞美简单,精悍轻便,他们保持了二人转朴实灵便的特点,既是客观条件造就,也是应该提倡的根本之路。
总的说来,二人转的舞台美术,具有简单朴素之美。这是中 *** 间文艺的优秀传统,应该保护与发扬。我们不能把简单朴素视为低级,更不能贪大求洋,丢掉传统,那只能自取灭亡。
车前子花虽小而简单,却无可替代。他是山野的春天,大地的情怀,大自然美之所在,土香土色,美不胜收。
二人转一丑一旦。旦又称上装,丑称下装。艺人说:“旦是一朵花,全靠丑衬它。”“上装一棵菜,全靠下装卖。”“旦角一条线,丑角一 *** 。”旦与丑是红花绿叶的关系,好花还得绿叶扶,无叶之花太秃了,不好看,也没生命力。在舞台美术的人物造型上,艺人力求旦扮相漂亮,丑扮相滑稽。一美一丑,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这也是二人转艺人对美的一种追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人转名丑徐生端灯,照二人转名旦蔡兴林,蔡兴林回头望月,灯下如 *** 一般,十分动人。丑也不是真丑,而是透着憨厚之气,老乡称为农村的傻哥,丑的天真,傻得可爱!二人转艺诀道:“三分包头的,七分唱丑的。”“有丑转的欢,无丑艺不全。”我们不能反对二人转丑角艺术。
传统二人转由于条件所限,艺人们的化妆十分简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受评戏,梆子等大戏影响,二人转的化妆、服饰有所丰富和提高。一些走南闯北,在城镇窜大棚、唱茶社的职业艺班,更多地效仿戏曲的化妆与服饰,但亦不失简单。
上装化妆。简单的拍铅粉,抹三红:红嘴唇儿、红脑门儿、红眼皮儿。讲究一点的描眉。辽南高跷会唱蹦蹦,有画脸谱习俗,上装脸上画花。
下装化妆。多数本脸,啥也不画。有的画三花脸,鼻梁上抹一块 *** 。辽南高跷会唱二人转有画脸谱习俗,下装在鼻梁上画小动物,如蝴蝶、蜻蜓、蝙蝠、 *** 。也有画水果,如石榴、桃子。还有的画大钱。画什么随个人爱好,同班艺人不重样。演拉场戏清官不画,混官画。
上装头饰。 *** 初期(二十年代),辽宁各地二人转上装大致是青布包头,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讲究的上装改为评戏大扮,带面头,沾水鬓。头面有包头网子,带髻,戴四个大簪,三朵大绒花。还有戴两朵顶花,亦称松树塔花,戴四个蝴蝶,有的戴耳环,琉璃泡穿绳挂耳朵上。水鬓,以温水泡榆树皮贴,三五七片不等。
下装头饰。有两种,一种带丑帽,丑帽是把白毡帽拉直,顶上扎一朵大红花。另一种是头网上戴穿天小辫,辫梢上系一朵小花。有的辫暗中系线,可用手牵动。
上装服装。上穿对襟花布衫,下穿三块瓦或四块瓦的花布裙儿,亦称?子。没有彩裤。脚下是家做的布鞋。到三十年代,讲究的身穿绿缎子裙袄,缀上亮片,满台耀眼。
下装服装。上穿白边蓝布褂,系腰包。下穿红彩裤。脚下是洒鞋或便鞋。
服饰化妆,建国后普遍情况是:传统戏传统扮,现代戏现代扮,拉场戏人物扮。传统扮,上装有大扮越扮两种。大扮与京、评戏花旦相仿,戴面头,贴鬓角,扎彩裙。演武戏时则扮成刀马旦。越扮与越剧古装相同,梳古代仕女头,穿轻纱长衫。下装丑扮,在五十年代被曾一度误认为是 *** 劳动人民,摒弃了三花脸,改为俊扮。先是花鼓演员的打扮,扎头巾,穿带花边的彩衣彩裤。后来又受黄梅戏影响,头上用彩布扎成圆球形,身穿蓝衣或彩衣,如同《天仙配》中董永扮相。直到八十年代,才有的恢复了戴毡帽、穿蓝衣、扎白腰包、穿红彩裤、勾三花脸的传统扮相。也有的根据剧情,扮成各色人物,演《猪八戒拱地》,男演员戴特制丑帽,收起帽翅是故事叙述者,放下帽翅是一对猪耳朵。演现代作品,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女演员多为村姑打扮,梳双辫或剪短发,花衣衫裤。男演员扎白毛巾,穿白小褂,内露红背心、黑裤子。如同秧歌剧《兄妹开荒》扮相。八十年代后,在反应城市生活的新节目中,女演员是烫卷发,穿连衣裙或短纱衫、百褶裙。男演员穿白衬衣、 *** 裤或着西装。建国后,二人转专业团的服饰很讲究,县以上民间艺术团的服饰化妆不亚于歌舞团,乡镇散在的二人转团队稍差一些,但也都是行头服饰俱全。很多半农半艺剧团,舞美化妆与旧社会相比,大大发展,由原来的简单粗俗,变得更加细腻讲究。同时也应该看到,业余剧团的舞美与时代相比,远远不够,仍显得粗糙,土气。其美感特征有待提高。
建国后的服饰化妆潜在一个问题:过于靠近角色,当然这个有所得,但所失是不便于转进转出,有碍于一人多角的转换,有待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建国后,在 *** 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二人转多姿多彩,其舞台美术,发展为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各种样式。
1.土色土香的二人转。仍是传统的演出方式,传统的舞台美术。人物造型,手持道具,演出场所,都是传统样式,农民化。为广大农民喜爱。尤其是老一代观众,他们有传统的欣赏习惯,看惯了固有的丑扮,滑稽相和扭逗表演。广大乡间的滚地包艺人多演这种样式。城市职业二人转剧团也有演出,但又不同程度地有所 *** 出新。
2.现代清新的二人转。以反映现实题材生活为主。语言、思想、主题、服饰、表演、音乐都与时代同步。大胆 *** 创新,给人一种清新 *** 。注重戏 *** 表演和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综合发展。建国后的二人转创作及参加汇演,以这种样式为主。专业剧团在大舞台演出,也以这种样式为主。
3.典雅脱俗的二人转。唱词典雅如诗,音乐抒情,舞姿优美,宛若轻音乐轻歌舞。服装华丽,景饰多彩。如丹东的《江上情歌》、铁岭的《理解之歌》,阜新的《画中人》。这类作品不多,在大型汇演中时有所见,不便推广普及,但多为知识分子和干部阶层所乐道。
4.时髦 *** 的二人装。八十年代中期,随着 *** *** ,东西方文化交流,很多文艺追求现代意识,二人转也有很大反映。为适应现代青年的欣赏情趣,很多剧团在二人转中加进现代流行歌曲,电子琴音乐,迪斯科舞蹈。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建国后的二人转舞台,也有所变化。首先是零散艺人,五七搭班,走村串屯演出,被称为滚地包。这种演出散在乡间,为数众多,其舞台美术仍与传统二人转相仿。其次是专业团大篷车下乡。一台大卡车,打开车箱板,下边一支,就是舞台,十分便利。这种演出供不应求。一是专业团少,农村地面广。二是有些剧团捧着铁饭碗,长期附在上面,下去时间有限。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体制 *** 有所好转。一些专业剧团经济承包,深入乡间,但偏远地区仍是常年无人问津。第三种是城市小剧场、茶社演出。东北三省很多城镇常年开设二人转小剧场。二十世纪后,赵本山绿色二人转崛起,打入大城市大剧场大舞台,火爆异常。本山二人转还打入电 *** 道,二人转舞台通过荧屏,送入千家万户。甚至远涉重洋,把二人转舞台搬到海外。
2009年,对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与辽宁省赵本山绿色二人转,孰是孰非,发生一场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歌唱扮演,舞台美术,均是遵循二人转传统,是地道的二人转。而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不唱传统曲牌,只唱流行歌曲,扮相丑怪,表演低俗,不是二人转。
就舞台美术而论,二者各有千秋,又各有不足,应互相取长补短,百花齐放,在保护二人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二人转的多种样式并存。
吉林省民艺团的舞台美术在传统基础上精益求精,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在服饰化妆上刻意求美,俗中见雅;辽宁刘老根大舞台的舞台美术,也是在传统基础上,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在服饰化妆上刻意突出丑角艺术。但这个丑缺少传统丑的“丑中见美,笨中求巧,傻中见乖,呆中求俏”的美学原则。
在舞台美术人物造型上,如果辽吉两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定会培育出一朵既闪耀传统光辉,又闪烁新时代异彩的二人转新花。愿二人转百花齐放, *** 满园。
二、四大米市之首芜湖
1、近代的芜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更大的米粮集散地,与无锡、长沙、九江并称为中国“四大米市”,并且驰名之首。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芜湖,境内河网密布,土地肥沃,被誉为“鱼米之乡”,是主要的产粮区。每年盛产的稻米除自给自足外,仍有大量剩余外销,于是便形成了与米粮相关的产业。芜湖的老地名,如米市街、大砻坊、笆斗街都是与米业相关。其次,芜湖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南有青弋江、水 *** 、清水河在此汇集入江,北有裕溪河联结巢湖,成为水上交通的枢纽。而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为便捷也是更便宜的运输方式,芜湖优越的水运条件就自然地成为最理想的米粮集散地。
2、当然,芜湖能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四大米市”之一,除了地理优势之外,还有人为的因素推动。这个人就是清朝末年重量级人物李鸿章,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氏,为官一世造福安徽家乡。
3、据史料载,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1877年,李鸿章奏请清 *** ,将江苏镇江七浩口的米市迁至安徽芜湖,这对芜湖米市的形成具有决定 *** 作用。李鸿章还授意当时驻芜湖道员张荫恒去镇江劝说米商迁芜。在张荫恒的劝说下,广潮帮米商率先迁来芜湖。烟台、宁波两帮米商也紧步后尘,接踵而至。《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碑记》中曾记载: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请准将米粮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植于此。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促成“芜湖米市”正式形成。
4、据记载,芜湖米市兴盛后,江面上几乎每天都是运米的帆船,首尾相接。大清银行、安徽地方银行、美孚洋行和数不清的钱庄银楼在芜湖展开米金融;世界航运巨头如英国太古、怡和,日本日清等都到芜湖运米。 *** 8年,安徽在芜湖设立米捐局,规定所有运输米粮的船只,出安徽境内必须停靠于芜湖缴纳米捐,这就成为一种强制手段,迫使安徽米粮必须在芜湖集散。
5、但让人费解的是,芜湖除了有安徽米捐局外,江苏米捐局也设在了这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光绪二 *** (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要在江苏境内设置米厘卡,立即遭到芜湖米商的强烈反对,因米船过江苏境内还需要重复缴税,必将导致米商设法逃避芜湖而直接运销江苏,分散芜湖粮源。后经两省协议,决定在芜湖另附设江苏米捐局,预征米船过大胜关等应缴之捐银。并规定从芜湖出口一石米,需要缴纳捐银一钱一分七厘二毫,江苏捐银七分。通过这种强制手段,从而保证了芜湖米市充裕、稳定的粮食来源。
6、据档案记载,自 *** 8年芜湖设立米捐局,芜湖米市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芜湖成为了当时我国长江中下游更大的米粮集散地,有米号124家、米行48家、小市行218家、砻槐蚂坊和碾米厂134家。 *** 《芜湖县志》中记载:米粮输出量多时达500多万石,少时也有三四百万石。直至1919年连续两年大丰收,经芜湖输出的米粮更是突破1000万石。当时曾有“堆则如山,出则如江”的说法,来形容当时芜湖米市的盛况。
7、当年的米捐局设立在芜湖中二街,此巷就是米捐局巷,它南起芜湖的中二街,北至镜湖路,全长约100米,宽2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米捐局巷已难觅旧貌了。上图为芜湖米捐局巷
8、米捐局巷虽然不长也不宽,但却“卧虎藏龙”,这里发生了不少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大事。例如这里曾是安徽省 *** *** 人组织的大本营——安徽公学的旧址。
9、安徽公学,是清朝末期由著名教育家李光炯和卢仲农共同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公学聘请的教师大多是当时安徽省和全国著名的 *** 活动家,一些有名的人物也曾先后来到公学任教。而米捐局巷内右侧大半条巷子的房屋都是安徽公学用房,一色徽式平房,共有房屋三四十间。1912年7月,李光炯和卢仲农鉴轿行于安徽职业教育落后的情况,将安徽公学改为私立甲种实业学堂,并将校址由米捐局巷迁到芜湖东门外校场街,分设农、商两科,卢仲农任校长。后来学校规模逐渐扩大,1914年改为公办的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
10、而另一件发生在此的历史大事件,则是 *** 曾在米捐局巷逗留休息。
11、1912年10月30日上午8时许, *** 先生乘坐“联鲸”号兵舰到达芜湖市弋矶山附近的江面。当天上午,芜湖各界人士 *** 在大舞台(今中山路步行街大众影都旧址)欢迎中山先生,场面十分隆重。 *** 先生的演讲受到在场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掌声和口号声接连不断。欢迎大会后, *** 一行乘马车到米捐局稍事休息,后又到广东会馆参加了广东同乡会举办的欢迎宴会。下午3时许乘坐“联鲸”舰回到了上海。
12、虽然芜湖米捐局巷早已不复存在,但这是芜湖人的记忆,同时这条巷承载着的这段历史,促进了芜湖米市的形成与繁荣,带动了芜湖经济的全面发展,如金融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方面。同时,米粮大批量、长距离的运销,促进了芜湖 *** 业和埠际贸易的发展,芜湖的早期工业也随着米市的兴起逐步形成。本文资料源于[芜湖档案]。
三、戏曲大舞台 作文 800字
1、俗话说得好:"人有爱好,百事不烦。"人的一生谁没有几项业余爱好呢?有的喜欢种花养鸟,有的喜欢琴棋书画,有的喜欢吟诗颂词,有的喜欢体育竞技,而对我来说,读书与听戏是我的更爱。
2、从小到大,书本和戏曲就始终伴我成长至今。读书养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倒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说起爱听戏,就令人有些费解了,因为祖上既不是优伶戏子,出身也非什么梨园世家,自己怎么回喜欢上那节奏缓慢,咿咿呀呀的戏曲呢?这也许就是天生的一份情缘吧。
3、记得小时侯,家乡那个小镇有个规模不大的 *** 院,经常上映 *** ,对于当时文化生活极端贫乏的我们来说,每逢放一场 *** 就像是过节一样兴奋。邀上两三个小伙伴,只需花上五分钱,便可进得场来,占上一个靠前排的好座位,嘴里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包五香瓜子,或是妈妈事先给烤熟的一捧香喷喷的玉 *** ,一边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上的一举一动、一花一树。小伙伴们大都喜欢看《红孩子》、《小兵张嘎》、《小花》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儿童片或武打片,而我呢?却独独偏爱那唱腔优雅、风韵独具的戏曲影片,什么《卷席筒》啦,《铁弓缘》啦,《花为媒》啦,《窦娥冤》啦……小伙伴多受不了那缓慢咿呀的唱腔,而我则看得如痴如醉,有时还难免为剧中人物悲惨的遭遇而撒上一掬同情的眼泪呢!偶尔赶上省京剧团到我们小镇来演几场戏,我更是心花怒放,激动不已。现在想起那情景来,还是历历在目。有时想想,到底是戏剧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我儿时的视线呢?哦!原来是舞台上那优美熟稔的水袖功夫,那魅力独具的说唱道白,那五彩缤纷的油彩以及那精彩纷呈的舞蹈及武打场面令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虽然当时的我并不真正懂得戏曲的内涵,但那出色的表演却令我如沐春风,如饮甘泉,那种美妙的滋味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恐怕我今生今世也难以忘怀了。
4、就这样,伴着悠扬的戏曲声,我慢慢地长大。19岁那年离家上了大学。学校倒是有影院,规模也不算小,可是从未演过戏。所幸的是,学校开设了"戏曲理论"这门课程,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这门课。给我们授课的王文彬教授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课上,只见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每每讲到动情处,还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来上几段,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也受益匪浅,更加迷上了戏曲。受王老师影响,在异彩纷呈的戏曲种类中,尤其喜爱京剧。因为老师告诉我们:京剧无论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还是到审美价值和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确如此,我听过歌剧,光唱不说更没有舞,话剧是光说不唱,舞剧则不说不唱,而京剧却是集诗歌、音乐、舞蹈、武打、美术等多种艺术样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世界艺术殿堂内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因为,只有我们这个古老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灿烂夺目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正如一首歌唱到的:"四击头一亮相,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连外国人都赞叹不已,何况我们中国人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喜爱自己的"国粹",不去欣赏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呢?
5、闲暇时,经常和同寝好友从老师那里借来道具,在脸上勾勾画画,涂涂抹抹,披衣甩袖,模拟戏曲里人物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摇曳着一头的凤冠,飘荡着两腮的笑靥,挥洒着满腔的柔情,那一举手一投足还真有模有样,满像那么回事。这时候的寝室,满溢着甜脆的笑声,萦绕着莺啼燕语,那种欢乐呵,是今生也难以抹去的记忆。
6、哦!我黄金般珍贵、清露般美好的大学时光……
7、如今的我,已步入中年,外界的很多事物已经不再能吸引我了,年轻时的许多爱好也已荡然无存,变得平静深沉了许多,然而对于戏曲的喜爱却丝毫未减,反而与日俱增。在人世繁杂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奔走、忙碌的我,闲暇时听上一段京剧,那便是难得的享受了。戏剧中那缓慢从容的旋律,曼妙典雅的舞姿,悲欢离合的演绎使我那颗常常被周围所充斥的狂歌劲舞、泡沫文化所包围的心灵重新归于淡泊平静。中年看戏,不仅读懂了京剧那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也更深刻地参悟了京剧那具有高层次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京剧行腔之完美,是无与伦 *** :有的柔美,有的高亢,有的清丽,有的苍劲,有的飘逸洒脱,英姿勃发,有的似行云流水,一泻千里:京剧那极具程式化的舞蹈和动作,是玄妙多姿的,你看那演员在台上:圆场、走边、起霸、亮相、两军交战、跃马摇船,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程式俱备,极为讲究,令人赞叹不已;再加上那魅力独具的念白,精彩纷呈的水袖,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场面无不散发着中华戏曲特有的魅力,让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我敢说,京剧即使和汉文、晋书、唐诗、宋词、元曲、明画相提并论,也毫无逊色之处。怪不得国际友人将京剧称为我国的"国粹",实不为过也。
8、最喜欢程派 *** --张火丁的演唱,最难忘那次在天津大剧院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了张火丁声情并茂的演出,真是令人叫绝,让我过足了戏瘾。记得她唱的那出戏是著名古典剧目《玉堂春》,那唱腔,那动作,那身段,声起处如雨燕凌空,珍珠落盘;声落时如瀑布飞流,一泻千丈;那眼神,那表情,那神态,将苏三那含冤负屈的怨愤,惊悸、痛苦的思绪以及对前途渺茫的无奈表演得淋漓尽致,听起来令人回肠荡气,看起来让人为之动容,真是一种灵魂的荡涤,思想的洗礼,艺术的享受。听罢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真有古人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之感。
9、人到中年,历历回首,戏韵情浓,余味悠悠。
10、有道是"戏曲大舞台,人生小天地",我看戏剧多妩媚,料戏剧看我应如是!
1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