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黄梅戏之乡称呼这个问题,中国黄梅戏之乡在哪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黄梅戏是哪里的省份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黄梅戏之乡,在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县均有此称呼。一种说法: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另一种说法:安徽安庆是黄梅戏的起源地,被称为中国黄梅戏之乡。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 *** 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06年,黄梅戏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历来有“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个小戏”之称。经不断地走访老艺人、老戏迷,研究发现有文字记录的剧本,整理、勘校后于1990年出版《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其中大戏98本(正本),小戏109个。
《打猪草》又名《偷笋》《扳竹笋》。据传系民间艺人根据发生在宿松县的真事改编而成,村女陶金花打完猪草,到竹园偷笋,被看园的男孩金三矮子逮住。金踏坏了陶的竹篮,引起争执。后金得到陶的谅解,二人言归于好。
《夫妻观灯》原名《闹花灯》。正月十五,大闹花灯,农民王小六夫妇进城看花灯。二人边走边看,高兴地议论着、模仿着。观赏了各式新奇别致的花灯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罗帕记》该剧原为上、下两本,上本名《罗帕宝》,下本名《三鼎甲》。王科举之妻陈赛金,游园时遗失的罗帕,被姜雄拾去。进京赶考时,姜雄因 *** 店主姐而露出罗帕,谎称是陈赛金私赠。
王科举信以为真,休妻,陈赛金流浪途中生下一女二子。多年后二子赴考,父子三人同科应试中第,相认后一家人得以团聚。
《送香茶》传统正本戏《赶子图》之一折。张生和前妻留有一子保童。继室杨氏趁张生和离家之时,将保童赶走。保童流落他乡遭 *** 后,准备自缢,被蚕妇陈氏母女所救,陈女月英喜欢保童,借送茶吐露爱慕之情。张保童中第后迎娶月英。
早期,由于经济尚欠发达,黄梅戏的一些老艺人在演出时通常就地取材,向身边看戏的观众借衣穿,少数名角自置一两套常穿的戏服。而后各种角色行当服装才逐渐齐全完善,服装样式以唐宋为主,也渐趋写实、影视化。
20世纪30年 *** 始黄梅戏的才有了一些色彩清淡的妆容,50年 *** 始慢慢把兄弟剧种中的化妆形式融入到黄梅戏中,色彩开始变浓,并且当时社会的风尚变化也影响到了戏曲化妆,油彩逐渐代替了粉彩。
黄梅戏妆容的规范与京剧基本相同,千人一面的"俊扮",用浓妆淡抹达到对“生”“旦”的美化效果。一人一谱的脸谱化妆,用夸张、浓烈的色彩搭配线条将“净”“丑”演员本来的面目勾勒成程式化的脸谱,可依据不同的人物 *** 格勾勒出或粗犷豪放或滑稽调笑的脸谱。
二、所有古人的称呼
1、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2、��【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3、��【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4、��【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 *** 、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 *** 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 *** )、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 ***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 *** 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5、��【*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6、��【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7、��(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8、��(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9、��(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 *** *** 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10、��(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 *** 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 *** 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 *** ,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 *** o)耋( *** )指 *** 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11、回答者:gdm1209- *** 新秀四级 4-10 13:51
12、回答者:u105u-助理二级 4-10 14:25
13、古人的称呼很多,因各地风俗不同又有不同的叫法,不可能全部介绍。但有的称呼被各地认同,至今沿用。
14、妻父俗称丈人,雅称岳父、泰山。
15、父母死后称呼上要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
16、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
17、夫妻一方死后叫丧偶,夫死后称妻为寡、孀;妻死后称夫为鳏。
18、殿下:原和陛下是同一个意思,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
19、足下:下级对上级的敬称,也可用于同辈间的敬称。
20、先生:原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现在多用于对男士的敬称。
21、 *** :原是对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现在的意思已变味。
22、女士:原指有德行的女子,现多用于妇女的敬称。
23、小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24、内子: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妻子,源于男主外,女主内。
25、拙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朴素的服饰,现作为对妻子的谦称。
26、荆妻、荆室:除了表示自谦外,还含贫寒之意。
27、糟糠之妻:与自己同甘共苦、肝胆相照的妻子。
28、贤内助、中馈:指家庭事务均由妻子 *** 持,带有夫权色彩。
29、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簉室、副妻、 *** 。
三、黄梅戏到底是湖北还是安徽
1、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2、黄梅戏之乡,在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县均有此称呼。一种说法: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另一种说法:安徽安庆是黄梅戏的起源地,被称为中国黄梅戏之乡。
3、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 *** 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4、2006年,黄梅戏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申报内容显示: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自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融合,逐渐发展为一个戏曲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6、据湖北省人民 *** 、黄冈市人民 *** 相关资料显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黄梅戏等。”
7、据人民日报刊登文章显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均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四、关于黄梅戏的表演方式
1、为使形体艺术语汇更好地与心理动作融为一体,在程式表演中引进人物的体验,以丰富程式语汇的表现力。
但黄梅戏以富有生话化的明腔唱调及贴近老白姓的生活,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把握,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中,需委语调不停的变换,才能表现出其滑稽可笑的舞台效果,才能以自然朴实的表演赢得观众的喜爱。
2、程式表演吸纳写实布景,使程式表演贴近生活。
《女附马》中“状元府”一场.镜框式的写实布最是舞台设然是那几十出戏,优秀杰出创作鹏目属指可数;表演形式老计。状元府客厅是特定环境,这个特定环境不同于话剧。它是套.仍然停留在五十年代,即便进行一些 *** 或创新也是局部以演员的虚报表演而随时转换的。
可以根据不同的剧目内容,黄梅戏表演可以选择不同的夫,艺术标准纯粹为摹仿的像:创作手段一成不变。在进行新表演形式。结合多种表演形式,黄梅 *** 台也能更丰富多彩。
黄梅戏歌喝引进了西方美声技巧,既应该强调民族的依字腔调,也应该力求美声中的声情并茂,民歌唱法以完善的解决了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黄梅戏艺术家吴琼和张君秋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做出了贡献。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 *** 、 *** 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分享结束,黄梅戏之乡称呼和中国黄梅戏之乡在哪里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