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君子之乡在哪(长垣什么之乡) - 之乡 -

长垣君子之乡在哪(长垣什么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4

今天给各位分享长垣君子之乡在哪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长垣什么之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去了哪些地方
  2. 颜回的事迹有哪些
  3. 春秋战国的强人有哪些

一、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去了哪些地方

1、孔子周游列国是以鲁国为 *** ,分别向鲁国的周边国家游历。分别是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和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还有东方的杞国。

2、孔子周游列国的途中也在各个地方发生了很有趣的事情。

3、临淄,《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说:“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湿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雷动 *** ,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配得上孔子如此夸赞,我也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能让孔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

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孟子尽心上》里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知道,看万物都要超越自我.要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万物,想要实现理想抱负得有好的体魄,有知识,有 *** 思考的能力。

5、孔子周游归来,总结了他一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把他立己立人原则原原本本地体现在了《论语·述而》的这十二个字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短短十二个字,却是他周游列国历尽千帆后的总结,确立生命的目标,找准做事的依据,理顺待人的态度,寻求内心的丰盈,你也会成功的。

二、颜回的事迹有哪些

简介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一作颜渊,又称颜子,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称复圣,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 *** ,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门 *** 中德行修为更高者,所以得到特别的尊重。《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应该严以待人。但是孔子门下的 *** 中,最有聪明才智的却不是颜渊,而当以子贡等人为 *** ,所以颜渊不是以智慧才华而出众,而是以德行修为取胜。他在与孔子谈论志向时,曾说我无伐善,无施劳(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长处,有功劳,也不夸耀)。《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 *** 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编辑本段]陋巷简居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陪臣”即臣之臣。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对天子则自称“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春秋时鲁国为“三桓”执政(即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把持国政),至鲁昭公、定公、哀公时,家臣势力兴起,家臣叛乱屡有发生。鲁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年),叔孙氏家臣竖牛软禁并饿死了叔孙豹,设计杀害了叔孙豹的两个嫡子,拥立庶子叔孙诺。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年)季平子立,对家臣南蒯未加礼遇,南蒯便密谋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归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费为公臣。”(《左传·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费叛归齐。鲁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年至前 501年),季氏家臣阳虎 *** ,并把持了鲁国国政。阳虎之乱是鲁国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更大的一次叛乱。阳虎的权势凌驾于“三桓”之上长达三、四年。阳虎原本为孟孙氏庶支,后为季孙氏家臣,季平子时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孙斯(桓子)立,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臣仲梁怀发生争执。阳虎要求以鲁国之宝玉“玙璠”为季平子敛 *** ,仲梁怀却认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逊国时,代国君行祭时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阳虎便勾结费宰公山不狃,想联合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初时并不以为意,后因仲梁怀对其不敬重,才对阳虎说:“子行之乎!”阳虎起事,并囚季桓子与公父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驱逐了仲梁怀。冬十月,阳虎杀公何藐(季孙氏族人),与季桓子在稷门内设立盟誓,举行大规模诅咒,驱逐公父文伯与秦遄(季平子姑婿),彻底清除异己势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年),阳虎想灭掉“三桓”,让季寤代替季氏,让叔孙辄代替叔孙氏,自己代替孟孙氏。阳虎借冬祭的机会起事,事败,逃灌(今山东宁阳县北稍西)、阳关,据两地反叛。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 *** 开支,简居于陋巷。 [编辑本段]师从孔子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 *** 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颜回刚入孔门时,在 *** 中年龄最小, *** 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日:‘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 *** 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 *** 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 ***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 *** 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 *** 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颜回求学期间,曾于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年),娶宋国女子戴氏为妻。次年生子颜歆。鲁定公七年(公元前 503年)时,颜回 *** 至卫,由卫至宋。《说苑·敬慎》载:“颜回将 *** ,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孔子家语》、《庄子》两书对颜回将 *** 也有记载,只是文字略有不同。颜回 *** 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颜子的同宗颜浊邹在卫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卫国贤大夫,而且家资丰厚,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初到卫国时,就住在他家中。颜子到卫国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地。按《家语》说,应是经卫而到宋国去。若颜子直接由鲁国到宋国去,便不能说“颜子将 *** ”,因为宋国在鲁国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颜子到宋国去的目的,很可能与其婚姻有关。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看来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颜回在其人生的之一阶段,十三岁人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关于颜回婚配的年龄,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三十岁娶戴氏。但据《周礼·地官》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说,媒人掌管天下万民男女结合为夫妇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满三个月之后就登记在册。如果男满三十岁,女满二十岁还没婚配,则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个人与家长便失去了选择的 ***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为争霸天下,各诸侯国大都把《周礼》规定的更高嫁娶年龄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颜回所处的春秋末期,越国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岁娶亓官氏的,颜回晚一年,应是二十岁婚配,而不是三十岁。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 [编辑本段]随师周游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年),孔子“隳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 *** 主张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颜回与子路随孔子进入卫国后,二人先至卫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颜回与子路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 *** )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傣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不料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女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 *** 。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 *** 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经孔门 *** 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 *** 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孔子重返帝丘,卫灵公仍给其丰厚的待遇,但不给孔子具体的事做。颜回等人有了较多的时间向孔子请教学问,有时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迹名胜,研究卫国文化,或登山临水,饱览卫国风光。但在卫国没有实践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的机会,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卫国,寻找能用其道的君主。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年)春,颜回随孔子离开卫国,向东南行数百里到达曹国,在曹国稍作逗留,于夏天到达宋国。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国人,颜回的夫 *** 是宋国人,且宋国又是孔子祖籍,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些,所以到达宋国后便去求见宋君。宋君向孔子讨教治国之策,孔子借机向宋君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宋君听后却表示:你的主张是对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见《说苑·政理》)。宋君的态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离开宋国赴郑国。颜回随孔子在郑国考察了大夫子产的政绩,考察了乡校,拜祭了子产。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离开郑国赴陈国。陈是南方妫姓小国,相传是舜的后裔,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不久,颜回又随孔子赴晋国。晋是春秋时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孔子的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及远非他国所比。行至黄河东岸,听说赵鞍杀害了贤臣窦鸣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卫国,不久由卫国再次人陈。此时颜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礼,颜回应 *** 讲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只是他在孔门中处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愿仕”放弃了出仕做官的机会。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 491一前 4 *** )这段时间里,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对己不利,便派兵 *** 。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不料陷人了绝粮的境地。“孔子知 *** 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兄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人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为了坚定 *** 们的信念,孔子把 *** 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饿死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 *** 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 *** 吗?孔子说:改变节 *** 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 *** 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你等等,我将问他。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 *** 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是这样,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 *** 边的 *** 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年),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回到卫国帝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三、春秋战国的强人有哪些

1、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 *** 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和韩非师从荀子习帝王之术,后都成为法家学说的 *** 人物。

2、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3、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很高,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

4、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断定,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 *** 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5、白起(?-前257年),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秦国名将,中 *** 事家、统帅。为将三十多年,拔七十余城,共歼过百万敌军,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等国皆畏忌三分,有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白起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6、曹刿,中国春秋时代鲁国人。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长勺之战爆发前,曹刿进见鲁庄公,询问鲁庄公决定迎战的根据。在同意了鲁庄公提出的部份理据后,他获批准随行督战,并带领鲁 *** 队击败来犯的齐 *** 队。

7、 *** 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原名王诩,自号 *** 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 *** 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 *** 」、「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 *** 」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 *** 谷」。

8、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 *** 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地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去世后葬於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他和赵国上卿蔺相如之间曾发生过「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美谈;史 *** 载廉颇食量惊人,年老时每顿饭还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因此宋朝大词人辛弃疾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助秦 *** 消灭六国。为汉飞将军李广的五世始祖

10、庞涓,战国时魏将,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庞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 *** 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於己,因而设计砍断他双腿的膝盖骨。后魏、齐交战,孙膑困庞涓於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史称马陵之战。

11、庄蹻,一作庄豪,战国时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12、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

13、司马穰苴(生卒年代不清),本姓田。春秋时代齐国的将军,大夫。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14、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 *** 家,著名法家 *** 人物。衞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於商,后人称之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15、孙膑(?-前316年),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本名不传,(另有一说:其本名孙宾)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生於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曾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人,但后来此说已被 *** 。战国时期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16、孙武(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

17、苏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相传为 *** 谷子的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

18、田单,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

19、伍子胥(前526年-前484年)(胥,Xū,粤音:须)名员(员,yún,粤音:云),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

20、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古代军事家和 *** 家。

21、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燕将。魏国名将乐羊后代,事燕昭王。本为赵人,有贤才,好兵法,甚为赵人器重

22、张仪(-前310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连横,即秦国联合其他诸侯国中的几个,然后对抗其他的诸侯国。这比公孙衍的合纵更加有效。

23、赵括(?-前260年9月),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24、李牧(?~公元前22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25、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26、田婴,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号靖郭君,孟尝君田文之父,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弟弟。

27、田忌(?-?),中国战国战国时期人物,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田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在一次 *** 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 *** 田忌 *** 法。

28、白公胜(?—前479年)春秋末期楚国大夫,楚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嫡孙。楚太子建携家出逃至郑国。不久,其父为郑人所杀,又由郑国逃奔到吴国。楚惠王二年(前487年),楚令尹子西召胜回国。封在白地(今河南息县东),号白公。欲伐郑 *** 而未能,遂恨楚之君臣,暗中积极争取民众,凖备 *** 。

29、秦开燕国将领,早年在东胡做 *** ,很受东胡的信任,通晓民情风俗。燕昭王即位后,秦开逃归燕国。后於前300年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度过辽水进攻萁氏 *** ,直达满番汗(今鸭绿江)为界,据有辽宁全境。并开辟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燕长城。《史记.匈奴传》有其事迹。其孙为秦舞阳。

30、赵奢,生殁年不明。中国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

31、魏悼子,名口,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氏领袖,魏国先祖,魏武子之子,魏昭子之父(生卒年不详)《史记》曰: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

32、魏犨(生卒年不详)春秋晋国大夫以勇力闻世

33、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相传为中国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34、董狐,春秋时期晋国沃曲(今山西闻喜县)人。周大夫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之职,亦称「史狐」。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董狐以秉笔直书闻名。孔子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人将写文章能依照事实陈述、公正不偏的人称为「董狐之笔」,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但是他写「赵盾弑其君」却不是事实,有违以事实为根据的述史原则。

35、春申君(?-前238年),名黄歇,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楚考烈王时期官至楚国令尹(楚国官制,相当於战国时代其他诸侯国的丞相),是战国时代著名的 *** 家,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36、曹沫(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代鲁国人,为当时的力士。

37、管仲(约前725-前 *** 5年),名夷吾,字仲,諡号敬,史称管子,出生於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 *** 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38、荆轲(?-前227年)中国古代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

39、吕不韦(前2 *** 年-前235年),中国战国时代衞国著名商人,战国后期著名 *** 家,后位及秦相。衞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40、孟尝君,名田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么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於齐威王时担任要职,於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权倾一时,諡为靖郭君。田婴死后,田文继位於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41、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赵惠文王的弟弟,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著名的 *** 家之一,以善於养士而闻名。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

42、秦舞阳(前240年-前227年),燕国贤将秦开之孙。十三岁时犯下 *** 案[1],燕太子丹找到了他,后随荆轲赴咸阳刺秦王,「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连忙解释,「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后来事败,荆轲被杀,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交待秦舞阳的下场。

43、叔向,羊舌氏,名肸,叔向是他的字,春秋时期晋国的 *** 家。叔向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前546年,叔向 *** 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44、信陵君(?-前243年),名魏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 *** 家、军事家,魏安厘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45、僖负羁,又名厘负羁(生卒年不明),中国春秋时代曹国大夫。

46、西门豹,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 *** 家及水利专家。魏文侯在位期间,受翟璜推荐担任邺令,任内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习俗,又发动民众开凿了十二条运河,引河水灌溉民田。

47、豫让(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代晋国人,为当时著名刺客。

48、专诸(?-前515年),又作鱄诸,春秋时代吴国堂邑人,为当时著名刺客。

49、子都(?-?),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为郑国公族(姬姓),名阏(拼音:è,中古拼音:qat),又称公孙阏,是著名 *** 。《诗经·郑风》有:「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孟子·告子》有:「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50、邹忌,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田齐桓公时以为重臣,齐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齐宣王。

51、伍奢,楚平王时太子太傅。由於费无忌对太子的陷害,牵连伍奢被补。费无忌担心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要 *** ,於是召他们来,表示来了就放过伍奢,不来就马上杀了他。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 *** 独自受死,又怕自已报不了仇,被人耻笑,於是前往。伍子胥则逃走,准备 *** ,辗转去到吴国,最终成功 *** 。

52、公子纠(?—前685年),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人,姜姓,齐襄公及齐桓公之弟。襄公时,各公子(主要是其兄弟)各自 *** 他国以避祸。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故他在管仲及召忽的辅佐及陪同下逃到鲁国。公孙无知被杀后,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却被公子小白用计争先。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

53、公孙强(?—前487年),中国春秋时代曹国人。原为平民,后获曹伯阳委任为司城。他向曹伯阳提议建立霸业,与晋国绝交及入侵宋国,结果宋国於前487年出兵灭亡曹国。公孙强和曹伯阳皆被宋景公处死。

54、宰孔,相传是周公的后代子孙,人称周公孔,为宰姓的始祖。东周周襄王朝时任王室太宰,辅佐周襄王理政,人称之为宰孔。周襄王元年(前651年)齐桓公称霸中原,召集鲁、卫、宋、许、郑、曹各国诸侯在(今河南兰考县东)会盟,宰孔 *** 周襄王出席,见证了之一位春秋五霸,他也预言了齐桓公骄傲,「不务德而务远略」的下场。

55、申生,春秋时代人物,晋献公之嫡长子,齐姜所生,本是晋国太子(世子)。

56、祭足(?—前682年),字仲,又称祭仲,中国春秋时代郑国的 *** 家及谋略家。

57、秦夷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亦即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58、秦静公又作竫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为秦文公之长子,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他在文公四 *** 时去逝,赐諡号为竫公,并改立竫公之长子赢立(秦宪公)为秦公爵位继承人。

59、聂政(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也是史记中提到的五名刺客之一。

长垣君子之乡在哪(长垣什么之乡)-第1张图片-

60、范雎(-前255年),据汉文献作范且,字叔,中国战国时魏国人,秦昭王宰相。

61、费无忌,楚平王时太子少傅,伍奢为太子太傅。楚平王派费无忌替太子建到秦国去迎接秦女孟赢来和太子结婚,孟赢甚美,费无忌便劝平王自已娶她,平王十分宠信秦女,费无忌也转为侍奉平王,由於担心平王逝世后太子对自己不利,於是不断离间平王和太子建。太子建后来 *** 逃亡未国,伍奢 *** 害而死,儿子伍子胥逃走,辗转逃至吴国。后来费无忌与鄢将师妒忌左尹伯 *** 宛击败吴国,杀其全家,伯却宛之子伯嚭奔吴国。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费无忌并灭其族。

62、靳尚,本名尚,战国时期楚怀王时任上官大夫,与三闾大夫屈原为同僚,受封於靳江,世称靳尚。

63、鲍叔牙(?—前 *** 4年),姒姓,鲍敬叔之子,春秋时代齐国大夫,亦称「鲍叔」、「鲍子」,管仲的 *** 。相传为夏禹姒姓之后,是杞国公子鲍敬叔之子。鲍敬叔曾在齐国当官,采邑於鲍(今山东丙城县、历城鲍山一带),故为鲍氏。早期管仲贫困,鲍叔牙时常接济他。后来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纠的弟弟姜小白。齐国内乱,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小白返国继承君位之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车运送回国。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长垣 子之乡 么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