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老腔之乡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老腔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 ***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作文800字(有点评)
导语;“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感觉的“老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与寄托。下面是 ***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作文800字(有点评),欢迎参考。
猴年的春晚,我听到一声之前从没有听过的曲子“老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
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不适合浅斟吟唱。很简单,在大西北粗砺的风沙中,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浅斟吟唱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底层草根心里的呐喊,它体现的是生民发展的原生态艰难岁月。
“老腔”牵系着那么多,承载着那么多——俗称之为民俗,雅称之为文化!它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因为它的真实,它的 *** ,它的温情,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它荣,他们荣;它辱,他们辱;它兴,他们兴;它衰,他们衰!
陈道明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发飙,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满堂喝彩,却被几位评委贬低得一无是处。陈道明怒斥:你们对传统文化毫无理解,居然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节目。你们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却知之甚少、理解不了……
震撼,真的不在于文化程度有多高,无所谓见识有多广,而在于能不能放弃那种矫揉造作的势态,以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冲动与虔诚。老腔、秦腔、花鼓的传承者们,骨子里就是一种这样动人的虔诚。只是我们误解了这种虔诚,甚至蔑视地称它为“愚昧”。
于是我们看到令人落泪的一幕——
义务宣发方负责人方励现身某直播平台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百鸟朝凤》仅仅是吹唢呐吗?错,它坚守的是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中,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它表达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对现实中普通人的细致关怀……
*** ,沉默无言,山重水复,莽莽苍苍,它的 *** ,只为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人而奔泻,而我们的文化便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吞吐 *** ,涵纳古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期待如“老腔”般的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老腔变红腔!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本文以立论深刻、流畅自然、层层深入而被阅卷组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文思泉涌,立意高卓。作者的思维与情感应问而笔尖舞动,直击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在于“接地气”。深刻地揭示出老腔粗犷个 *** 的根源在于大西北这一片粗犷的热土。
2.底蕴深厚,自成一格。作者的笔触并不停滞于对老腔的感悟,而是把老腔扩展到“秦腔、花鼓”等传统的接地气的艺术唱腔形式;作者又对以“老腔”为 *** 的'中华民间传统艺术演唱形式所遭遇的逼仄与尴尬处境给予揭示与评价,体现作者对老腔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忧思和赞美。
3.层层深入,引人思考。全文层层深入,思绪纵横,开阖自如,力透纸背, *** 磅礴,在感人肺腑的同时,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华阴老腔,在几年前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曲目。然而,这样一个小众甚至是默默无闻的老腔,却让 *** 实先生情难自禁,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不禁很好奇,“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
也许是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直击人心的嘶吼,也许是那一段段百转千回、悠扬婉转的曲调,也许是台上台下演员的倾力演唱、人们的 *** 感染,或者,是藕断丝连的缕缕乡愁,是深结于心的归属与认同。前三者自不消说,确实打动了很多人,却难以让人有更深层次的、发自心灵的震颤和共鸣——这种共鸣,是需要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的。 *** 实生于关中,长于关中,他了解并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着它;而在老腔中,在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表演中,他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故乡的面目,听到了自己引以为豪的土地的神灵之歌。
这才是老腔之所以让人震撼的原因。这种深刻而广阔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让我们在与西方文明接轨、渐渐西洋化、渐渐遗忘了民间小调的时候,可以被一曲乡音震得泪流满面。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又可悲的事情。喜的是,像老腔一样的民间文化依旧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起我们的感动和震撼;悲的是,像老腔一样的民间文化居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起我们的感动和震撼。难能方为可贵,都是越不容易得到,才越发觉得珍贵,觉得眼前一亮。本应深植于日常生活的风土民俗,什么时候竟到了能涤荡神魂的地步?
现在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看不见回家的路了呢?
两年前,坐在课桌前的考生们面对着“北京老规矩”的茫然无措依旧历历在目。家家户户四合院、七折八拐胡同湾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似乎连带着那些陈旧又充满温情的习惯也跟着一同去了。听得别人提起,才会恍然大悟,惊喜非常:就应该是这样的啊!老腔是如此,老规矩是如此,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国粹京剧,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孩子有过完完整整听一出戏的经历。这片土地记忆的格调,就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被更改;这片土地文化的精粹,就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被 *** 。偶然听到、看到、感受到,所带来的震撼终究是短暂的,短暂之后又是长久的遗忘;而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遗忘。
在追逐更加多样的未来的时候,有时也需要停下来,多看看来时的路。即使登上顶峰,一个没有自己独有回忆的 *** 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即使快速发展,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领略到和老腔类似的民间艺术时,不会再如此“肤浅”地被震撼。
思辨 *** 强,语言清新。开篇由材料导入,引出“‘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的疑问,声音、曲调、 *** 、乡愁四者一一呈现,“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成为认知的核心点。悲喜交织的思辨意识浸透其间,考生由“北京老规矩”升华出“老腔是如此”的情怀,国粹京剧的形态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象征着老腔震撼的写作思维在思辨的文字里自然流淌,语言清新,是一篇考场佳作。
“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感觉的“老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与寄托。
在我看来,“老腔”象征与寄托的是人们的乡愁。所谓“乡愁”,是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与牵挂。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
盛唐之时,浪漫主义诗人李甶挥毫写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就让人们见识了“折柳曲”在游子内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了吗?如今的“老腔”想必也会让每一个熟悉它的人闻之而动容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十多年没有回过 *** 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 ,我在这头, *** 在那头。”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恐怕没有人能统计出,这首《乡愁》曾拨动过多少人思乡的心弦了。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是拨动了观赏者的心弦,才有了“撼人胸腑”的艺术魅力吧。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先是有南京的“梧桐保卫战”,留住南京的乡愁;后有陕西为方言建档,用声音留住乡愁……层出不穷的关于“留住乡愁”的报道,让人们懂得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传说、一段历史都记录着文化,承载着乡愁。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也变得立体而鲜明。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唱词以方言为基础,更接近原始和传统,它诱发的乡愁,想必无人能够抵御得了。
时代变迁,推陈出新,老腔却依然富含魅力,它就像崔颢笔下的黄鹤楼那般让人心生点点愁绪:“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是,它们都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溅出美丽的浪花。
此文作者提出新见:“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是其“留住了乡愁”。提出这个中心论点以后,作者就将笔墨伸向了历史,伸向了我国的传统文学、文化,去浸泡、挖掘,联络绵延不绝的、厚重缱绻的乡愁。文中大量诗词名句的引用、化用,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展现了民族文化蕴含“乡愁”而让人们难以割舍的一面,真可谓“底蕴深厚而又情意绵绵也”。文章发乎内心,情真意切,不失为一篇抒写“精神灵 *** ”的考场佳作。
二、“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 满分作文
1、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 满分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本文以开头完美、思维深刻而取胜。
3、文章开头引用老艺术家的话语,并能结合文本分析 *** 实先生的“酣畅淋漓”四字。紧接着用 *** 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提出华阴老腔之魅力在于那种底蕴和厚重,兼用比喻论证,类似饱含黄土的苍劲,说理 *** 独到。文章身体准确,挖掘深刻;从老腔魅力出发,上溯传统技艺,并对其进行分析,引用 *** 与黑格尔的名言,并进行分析,鞭辟入里。行文善用反问,引人警醒:排比反问,平稳过渡。既总结了上文的现状,又引出下文议论。文章思想深刻,贯穿于全篇的是考生对于老腔的思考,是对当世的现象进行的剖析。
4、“中指咬破当墨水,龙袍扯破当纸张。”当奏着月琴,老艺术家喊出这一句时,裂帛之感透彻心扉,苍凉入耳。 *** 实先生怕是想出了无尽的词语也难形容,才无奈地写下了“酣畅淋漓”四字吧。木凳与木砖,普通到极致的器物,却足有澄净寰宇之能,实发人深省。
5、 *** 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民族的”,我想绝不是像象牙塔中的雕逐,而是在苍莽壮阔的历史民间浮沉中产生的魂宝。华阴老腔之魅力也许就在于此,不同于些许流行歌手所唱出的“老腔”,那些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一开口,大四处的不是圆润,而是饱含黄土的苍劲。也恐怕不知在黄土中埋藏了多少时日,才能沾染黄土的浩渺。
6、老腔超越了其自身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符号 *** 的不仅是老腔本身,更 *** 的是那些在民间艺术家中口耳相传的文化与技艺。前段时间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给我们指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那些口耳相传的文化与技艺已鲜有继承者。曾听“泥人张”的传人说过:“以前六七岁都是在泥房里培养兴趣的时候,而现在我的孩子哪有这样的时间。” *** 实先生也在文中坦率地承认自己这个人先前未曾听说过老腔,这是否给我们以警醒?当今之时,是否对外来文化太过注重,而对本民族之继承有所欠缺?是否未能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否古贤的教诲已被人们默默淡忘?
7、老腔给人以震撼,固然在于其不同于古典之美的表现形式以及饱含生活气息的美感,更在于此时已鲜有如老腔一般完整的民间传统技艺了。中国走向世界,其根基却正是这些正在流失的文明、世界需要的,不是一个模仿的中国,而是一个继承的中国。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余烬,而余烬深处有余温。”余温终究是一堆余烬,只有给予适宜的条件,给予它广阔的空间,他才有望重新燃烧,给心灵以安慰,给人们以支撑,给国家已坚实,给世界以温暖。
8、我们需要为之付出努力,时 *** 行的未必是更好的,我们需要留下的,是足以留给后世的东西,看看五 *** 的中华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魂宝与艺术,想想昆曲、京剧;而我们能给后世留下什么?可能我么更愿意看到的是老腔已不再令人震撼,因为令我们震撼的,不仅只有老腔。
9、华阴老腔,在几年前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曲目。然而,这样一个小众甚至是默默无闻的老腔,却让 *** 实先生情难自禁,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不禁很好奇,“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
10、也许是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直击人心的嘶吼,也许是那一段段百转千回、悠扬婉转的曲调,也许是台上台下演员的倾力演唱、人们的 *** 感染……或者,是藕断丝连的缕缕乡愁,是深结于心的归属与认同。前三者自不消说,确实打动了很多人,却难以让人有更深层次的、发自心灵的震颤和共鸣——这种共鸣,是需要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的。 *** 实生于关中,长于关中,他了解并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着它;而在老腔中,在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表演中,他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故乡的面目,听到了自己引以为豪的土地的神灵之歌。
11、这才是老腔之所以让人震撼的原因。这种深刻而广阔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让我们在与西方文明接轨、渐渐西洋化、渐渐遗忘了民间小调的时候,可以被一曲乡音震得泪流满面。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又可悲的事情。喜的是,像老腔一样的民间文化依旧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起我们的感动和震撼;悲的是,像老腔一样的的民间文化居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起我们的感动和震撼。难能方为可贵,都是越不容易得到,才越发觉得珍贵,觉得眼前一亮。本应深植于日常生活的风土民俗,什么时候竟到了能涤荡神魂的地步?
12、现在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都要看不见回家的路了呢?
13、两年前,坐在课桌前的考生们面对着“北京老规矩”的茫然无措依旧历历在目。家家户户四合院、七折八拐胡同湾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似乎连带着那些陈旧又充满温情的习惯也跟着一同去了。听得别人提起,才会恍然大悟,惊喜非常:就应该是这样的啊!老腔是如此,老规矩是如此,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国粹京剧,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孩子有过完完整整听一出戏的经历。这片土地记忆的格调,就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被更改;这片土地文化的精粹,就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被 *** 。偶然听到、看到、感受到,所带来的震撼终究是短暂的,短暂之后又是长久的遗忘;而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遗忘。
14、在追逐更加多样的未来的时候,有时也需要停下来,多看看来时的路。即使登上顶峰,一个没有自己独有回忆的 *** 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即使快速发展,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领略到和老腔类似的民间艺术时,不会再如此“肤浅”地被震撼。
三、《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阅读 ***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问题问什么,主要要我们回答什么这是答题的诀窍。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阅读理解《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阅读 ***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之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 *** 。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 *** 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 *** ,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 *** 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臵,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 *** 。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更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 *** 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 *** 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 *** 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 *** 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 *** 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臵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阅读题目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5分)
--------------------------------------------------------------------------------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参考 *** ;
【解析】这里只是老乡,而无志同道合之意。
【解析】(A项产生神秘感的原因在于赵季平对演员的态度。B无中生有D不是“一直很流行”。)
21.【 *** 】作者认识的变化:(1)从未了解,反应平淡:从未听过老腔这个剧种,老腔影响小。(2)刮目相看,产生神秘感:从赵季平对老腔演员的反应及再看白眉老汉的感觉,顿生神秘。(3)初听老腔,感到惊讶震撼。(4)沉迷且陷入遐想,生出相见恨晚的懊丧自责:认识到老腔的艺术魅力。(5)保持距离,冷静欣赏:脱离“乡 *** ”身份,感慨老腔的历史艺术传承。(6)放弃距离,融入其中:凸显老腔的感染力。
【解析】按时间顺序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对老腔认识的关键词,结合文本加以解释。
22.【 *** 】(1)写观众反应强烈,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体现老腔的魅力。
(2)写赵季平对老腔表演者的尊重,表现老腔的魅力。(3)写濮存昕加入表演,尽情演绎,写出老腔的魅力。
【解析】除对老腔正面描写之外,从观众的反应和他人的评价入手进行答题即可。
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23.【 *** 】(1)在情节上,老腔在后来的话剧《白鹿原》上得以演绎。(2)在内容上,老腔和《白鹿原》都是反映关中乡土生活的,具有必然联系。(3)在主旨上,二者共同反映关中的文化底蕴。(4)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喜爱和赞美。
关于老腔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