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曲艺之乡现状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曲艺之乡现状以及中国戏曲之乡有几个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回复:戏曲艺术为什么不景气
*** 提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从而陷入一蹑不振的境地。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日益冷落。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负担沉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后继无人;剧种锐减,失传严重;获奖剧目备受冷落等困境。通过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戏曲才会发展,就有出路。
具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形成了极其优美的艺术形式与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而且拥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然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从而陷入一蹑不振的境地。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 *** 和创新,但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致使观众大量流失,戏曲艺术日益冷落。昔日戏曲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那么,戏曲艺术如何能赢得观众、占有观众,在异彩纷呈的众多艺术形式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以达到与时代同步发展?本文试想通过分析戏曲的困境、原因,来提出对策。
各地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主要困境:一是负担沉重,生存艰难。戏曲院团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 *** 后,原先的 *** 财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许多院团经费紧张,难以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生活条件,创排新戏更是力不从心。于是,经营差的院团纷纷解散,能维持下去的也是困难重重。曾主持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刘文峰说:“在我们的调查中,地市级和县一级是重点对象。调查的全国200多个剧团,县级剧团约占了一半,所有剧团80%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要么被私人承包,将剧团原有剧种抛弃,进行各种走穴商业演出;要么因无经费创新,举步维艰,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⑵。淮安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每个县都有剧团,仅涟水一个县就有4个剧种:淮剧、淮海剧、京剧、越剧,目前仅存一个表演团体——涟水县淮剧团。⑶二是人才流失,后继无人。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培养一名戏曲人才比培养一位歌手要难得多,一般必须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练功,唱、做、念、打样样都得练,没有十几年的勤学苦练很难成才。好演员一般要到二十多岁才能崭露头角,真正成为艺术家,最起码也要到三十几岁。当前,剧团又拿不出钱支付培训费,艺术院校培养地方曲艺人才的积极 *** 受到影响。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支撑局面的主要是靠40岁以上的老演员。特别是从事地方戏曲工作辛苦劳累,工作环境差,生活待遇差,不少演职人员难安其业,很多人另谋出路,造成了人才流失十分严重,艺术队伍日益萎缩。戏剧梅花奖得主、莆仙戏优秀旦角演员王少媛不久前辞职,离团时字字哽咽:“为了生存,我常年奔波草台。如今年龄愈增,身体愈差,后半辈子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另谋生路。”⑷艺术学校的状况也不景气。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指出,地方剧种在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严重断层。“招生困难。戏曲演员待遇差,家长普遍不愿让孩子学戏”。⑸盐城市戏剧学校戏表专业招生时,有一次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招生只有3个人报名,因成不了一个班,校方只好让 *** 转择其他专业。三是剧种锐减,失传严重。我国戏曲剧种从50年代统计的368个,到80年代初编撰《中国戏曲志》时的317个,再到2005年的267个,已有101个剧种在50年间变成历史!仅在戏曲大省山西,戏曲剧种竟由1983年的49种滑跌至目前的28种。这意味着,过去的20多年,仅一个山西,平均一年就消失了一个剧种。很多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退出城市文艺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⑹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相当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中,或流散在外,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四是获奖剧目备受冷落。许多投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在大城市受到专家好评,但在基层演出市场却备受冷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剧种自身而言,之一、剧种的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每一个时代都有顺应时代要求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方式,剧种在其形成之初,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们的文化欣赏娱乐需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在变,文化在变,欣赏需求在变,娱乐方式在变,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几百年的时间中,戏曲剧种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为适应人们的欣赏需求而变,音乐、唱腔、念白、服装、舞台、灯光等等点点滴滴都在发生着改变,可以说没有变化就没有剧种的今天。但是近20年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形态逐步由农耕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时代迈进。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千古未有之变局面前,戏曲艺术显得有些慌乱与无措,各个地方剧种虽然也在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变化,在向市场化的转型中寻找着新的存在方式。但它的变化进程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各个剧种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传承方式落后于时代变化的需要。第二,剧种宣传不够。现代社会中的很多行业都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合理完善的营销理念,戏曲也是一种商品,需要宣传,需要包装,但我们的戏曲剧种在这方面还处于模糊阶段,我们利用传媒传播自身的理念很薄弱,在我们的周围基本上看不到戏曲的传播,我们缺乏畅通的、快速的演出信息渠道,由于缺少资金,宣传手段简单乏力,我们的各个地方剧种艺术和大众之间缺少一种联系的桥梁。第三、剧团体制不完善。我国的很多剧团都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家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而 *** *** 以后,我们国家的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很多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过渡,在市场经济中走得比较好,而戏曲行业由于它的独特 *** ,在今天仍然较多地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沉淀,很多思路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路,机制市场化不完善不健全,缺乏主动出击。
从社会大环境对戏曲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之快,时代变革之迅猛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世界文化、异国 *** 冲击着人们的视野,震荡着人们的思维。90年代向市场化的转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传媒高度发达,娱乐极其丰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欣赏习惯发生了根本 *** 的转变,对娱乐方式的需求也大不同前。多样化的娱乐、多样化的选择,多样化的欣赏需求,许多新兴的娱乐方式娱乐项目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现象。戏曲过去曾经具有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很快边缘化,在许多新兴文化面前,戏曲只能作为人们多种选择中的一种,而且新生事物有很多优越 *** ,在许多新生事物的挤压下戏曲被冷落的局面不可避免。
1、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地方戏曲的 *** 力度,切实把戏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加以发展。除 *** 的政策资金扶持外,要动员各界力量振兴戏曲。一方面要发动和鼓励热爱戏曲的企业和 *** ,参与院团的 *** ,把院团的经营机制搞活。另一方面要鼓励院团与企业、知名品牌联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和戏曲经纪人的作用,把院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戏曲的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戏曲健康顺利发展。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将戏曲纳入基础教育,组织编写介绍地方戏曲的乡土教材,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地方戏曲的有关内容,从小培养戏曲观众。加强戏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是联合、借助大学的力量,举办戏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戏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一代的戏曲观众。大 *** 的文化素质好,其中一部分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对戏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戏曲院团应该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大学也应该开设有关戏曲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 *** 在校期间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这些大 *** 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戏曲争取更多的观众。
2、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戏曲的发展与振兴,仅靠艺术家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讲,政策是关键。我们必须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和扶持戏曲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抢救政策。当务之急,就是把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舞台艺术通过录像、录音精心记录保存起来。许多地方戏老艺人在世时也未留下影音资料。许多优秀传统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已随他们故去而失传。再过几年,恐怕抢救也来不及了。建议设立地方戏保护发展研究基金,用于启动和推进地方戏剧目挖掘和整理加工,为名老艺人录音录像,编辑出版优秀传统剧目,以及地方戏保护发展工程,并对在地方戏保护、发展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同时,保护和抢救不是把地方戏弄成“博物馆”艺术,而是要把地方戏的优秀剧目和优秀艺术,通过老艺人的传授,让年轻一代学到手,继承下来。二是发展政策。建议各级 *** 委、 *** 建立地方戏曲发展基金,重视资助地方戏曲的剧目生产、演出补贴、人才培养及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励等。加大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 *** 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 *** 每场给予适当补贴,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3、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很多人不了解戏曲,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港台歌星、美国 *** 为什么这么热,票价那么高,大家还抢着看,主要就是媒体大力炒作的结果。许多观众不是不爱欣赏表演艺术,而是不了解表演艺术,苏州市昆剧院作出尝试,他们排演的《牡丹亭》青春版由赞助商出资进各大高校之间巡回演出, *** 只须花上10元钱就可以观看到平时须花200元左右才能够观看到的艺术精品,在清华大学演出期间师生们反映犹为强烈,许多人认为我们国家还有这么好看的表演艺术,目前,该团正在美国演出。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 *** 上开辟戏曲栏目,大力宣传戏曲,大力宣传戏曲的知名艺术家和他们的戏曲人生。要充实地方文化网站中有关地方戏曲的内容,详细介绍各曲种、唱段及演员,提供名段 *** 点播,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二、天津是曲艺之乡,天津的京剧名家都有谁有什么特点
1、天津当代的京剧名家太多了,不管是相声还是京剧,再或是快板,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一直觉得天津人很幽默,而且嘴皮子非常利索。至于说到京剧,天津的名家其实是有很多的。
2、老一辈的有天津京剧院的杨乃鹏,康万生,邓沐玮,李莉,历久弥香,宝刀不老;中生代的有青年团的孟广禄,张克,刘桂娟,赵秀君,正值当打之年,艺术稳固;更年轻的一代中坚力量有实验团的王艳,吕洋等风格初成,游刃有余。
3、其实流派纷呈的京剧艺术很难说哪位名家最有特色,毕竟在当代已经几乎没有京剧 *** 级的人物出现,创造新的流派了,当代的京剧名家更多的在于继承。从继承来看不得不说天津本土的继承的重要一支——张派。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 *** 在学习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额基础上,结合美声发声方式,创造了张派艺术,以至于后来有了无旦不张的说法。张君秋的晚年是在天津度过的,跟在他身边的关门 *** 赵秀君,一直陪伴 *** 左右,学习了 *** 的剧目喝抄完特点。由于是张 *** 时刻亲自把关,自然深得精髓,成为不可多得的张派名家。
4、1983年拜张君秋为师,深得“张派”行腔委婉细腻的真传,嗓音宽亮、音质优美。擅演剧目有《秦香莲》、《西厢记》、《望江亭》、《状元媒》、《刘兰芝》和《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等。跟随老师时间最长,也是 *** 最疼爱的小 *** ,因此学习的规矩完整。
5、再说比较,有人说张派的特色一定要唱得特别高亢嘹亮,其实不然。赵秀君的张派跟其他人比,嗓音并不是更高的,但是占了一个韵味最纯!唱腔韵味完全得到老师真传,也有人说她是最接近张 *** 的传人。她的嗓音自然,宽厚矂音很突出,高音虽然没有像王蓉蓉那般高亢,但是矂音能把韵味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张派嗓音“娇、媚、脆、水”的特点。
6、生于北京京剧演员,工老生。1956年杨宝森于天津京剧团任团长。杨宝森在精研谭、余的基础上,进行一番自我的艺术创造,成就了凭韵味取胜、从细微处体现旋律、耐人寻味、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世人称之为“杨派”。
7、生于1962年,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他擅长演的剧目有《铡美案》《探阴山》等,曾先后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文华表演奖”、“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更佳演员奖”、“梅兰芳金奖”,并被推荐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他的嗓音和韵味颇具方荣翔的神韵。
8、音清脆刚劲,扮相清亮大气,唱念激昂爽利,表演文武兼备,具有学习尚派很好的先天条件,所表演的“尚派”剧目颇具矫健挺拔之风韵。李莉常演的剧目有《铁弓缘》、《樊江关》、《白蛇传》、《乾坤福寿镜》、《四郎探母》、《汉明妃》等.
9、另外,她还创排过现代戏《芦花淀》、《华子良》等新编剧目。李莉曾在首届戏剧节以《司马执剑》一剧获得“优秀主角奖”,并在一九九零年全国中青年电视京剧大赛中荣获“更佳表演奖”。在现代京剧《华子良》一剧中担任双枪老太婆角色,为此剧增添了光彩,在第三届京剧艺术节演出中此剧荣获“金奖”,李莉本人获得“表演奖”。
10、京剧鼎盛期是在清末以及 *** 的这段时间,这个阶段里京剧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艺术家,现在京剧所继承的流派,大都出自这个时代,尤其是 *** 初年,由于 *** 格局过于混乱,各地都有军阀割据,这反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京剧鼎盛期的名家有点多,像“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南有周信芳,北有梅兰芳”、“通天教主王瑶卿”、“四小名旦(李世芳、宋德珠、毛世来、张君秋)”等,此外还有杨小楼、叶盛兰、龚云甫等众多名家艺人。
三、中国曲艺之乡的介绍
1.东莞被誉为中国的曲艺之乡,拥有悠久的戏曲文化历史。
2.东莞涌现出众多曲艺人才,其中包括粤剧、粤曲等多种传统曲艺类型。
3.东莞的曲艺作品如《彩菊回生记》、《情暖和宏颂老人心》等获得了省、市创作、演出等多项金奖。
4.这些作品为粤剧曲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使东莞的曲艺文化焕发出无限生机。
5.东莞的曲艺文化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四、曲艺之乡是哪里
1.天津被誉为曲艺之乡,拥有深厚的曲艺文化底蕴。
2.河南省宝丰县马街被誉为曲艺之乡,这里的曲艺文化历史悠久。
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也被誉为曲艺之乡,当地的评弹艺术闻名遐迩。
4.山东省济南市被誉为曲艺之乡,以山东快书和相声著称。
5.湖北省武汉市被誉为曲艺之乡,汉调和其他地方曲种在这里交融发展。
6.浙江省杭州市被誉为曲艺之乡,杭州评话和越剧广受欢迎。
7.辽宁省鞍山市被誉为曲艺之乡,当地的评剧和相声具有独特魅力。
8.陕西省西安市被誉为曲艺之乡,陕西快板和秦腔是当地的文化瑰宝。
以上这些地方都有着丰富的曲艺文化,吸引了大量曲艺爱好者的关注。
五、李国盛现状
1、该相声演员大病初愈捧场晚辈,古稀之年精神矍铄。
2、李国盛,1939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沙洼乡后巩村,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北京分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市曲艺团相声演员。
3、李国盛1939年7月出生在北京,未满周岁即回到原籍,在家乡生活到六岁回北京上学,每年寒暑假期间大都是在家乡度过的。其自幼酷爱相声艺术,勤奋好学,苦心钻研,造诣颇深。李国盛与侯宝林、笑林合作,在全国各地和一些重大节日的演出中,都给广大观(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中国曲艺之乡有哪些
1.曲艺是涵盖多种表演艺术的总称,包括说唱、戏曲、相声等。
2.东北地区特色鲜明,拥有东北大鼓、二人转和西河大鼓等曲艺形式。
3.北京作为曲艺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京韵大鼓、京东大鼓和单弦等艺术。
4.南方地区曲艺种类繁多,包括上海说唱、江苏评弹和苏州弹词等。
5.因此,曲艺并不特指某个具体地区,故不存在特定的“曲艺之乡”。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曲艺之乡现状和中国戏曲之乡有几个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