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陇酒之乡的一些知识点,和国酒之乡是哪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天府之乡话成县散文
成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古成州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南部的陇南山区,陇南市北部偏东。东北与徽县接壤,西与西和相邻,南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省略阳县毗邻。成县素有“陇上江南”、“陇右粮仓”之称。2007年被 *** 非物质遗产保护组织中国分部确定为全国三十三个“ *** 古县”之一、2011年被国家 *** 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成县上古为《禹贡》雍州之域。周文王为南国化疆,后孝王封非子于秦,养马汧渭,地属秦地。春秋时期为白马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天下为三十六郡,成县属陇西郡,称下辨道。始置武都郡,以县改属之,仍称下辨道。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武都郡隶属益州刺史部。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县入宋,隶南秦州之武都郡。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446年),初置仇池镇,以县隶镇。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秦州为成州,初置同谷县。
成县的历史文化遗产《西狭颂》闻名世界。《西狭颂》全名《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这里青山对峙,一泓中流,群潭如珠,悬崖绝壁上,古栈道痕迹犹存。《西狭颂》摩崖碑高220厘米,宽340厘米,碑额为“惠安西表”四个篆刻字,正文阴刻20行、385字。碑刻字为汉隶,每字约4厘米见方,笔画舒展平稳、笔锋遒劲有力。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的生平及其任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的德政。
《西狭颂》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一度在国内及日本等国掀起了《西狭颂》研究热。碑上阳刻小字题名12行、142字,与正文书法风格相同,都是当时的陇南成县人仇靖所刻。当代著名国画 *** 李可染题字“西狭颂”于崖碑右侧。正文右侧刻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的图像,被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其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
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有关专家及部门综合考评,于2015年8月正式确定将成县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也是中国书协开展此项活动以来,授予的甘肃省的之一座书法名碑。
随着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不仅使陇南成县多了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更为陇南成县与甘肃 *** 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已经签署的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亿元打造“中国成县西狭颂文化养生小镇”的项目实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陇南成县落实“一区两域”的全省文化大县建设布局,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必将为把“西狭颂”书法大展,打造成甘肃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展会,为把陇南成县创建为“中国书法之乡”和“中书协创作写生基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成县县城西南15公里,鸡峰山处于西秦岭余脉的徽成盆地中部,海拔1917米。绵延20多公里。鸡峰山面积 *** 3.5亩,有以松、竹为主的乔灌木55科、100余属、200余种。水果、油料、香料、蜜源、 *** 用和观赏植物102科、446属、1296种。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鸡峰山古来以"鸡峰耸翠"列成县八景之一,素有"陇右小峨嵋"之称。鸡峰山是以教佛为主的 *** 文化建筑群。鸡峰山古来就是甘、陕、川三边 *** 名山。1999年5月国家 *** 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
杜少陵祠,又称杜公祠,杜甫草堂,时修筑于成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凤凰山麓、青泥河两岸的一处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祠堂式建筑。杜甫在成县创作了《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工山》,《凤凰台》,《万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发同谷县》等十几首诗篇。
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因直言谏诤触怒了肃宗皇帝,被强令离开朝廷。他携带一家老小,同逃难的饥民一道,向西流落到秦州。当时,距秦州一百多里处的同谷县(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有个被杜甫称为“佳主人”的县令,听说杜甫到了秦州,便盛情邀请杜甫前来定居。这位“佳主人”并不是崇拜杜甫的诗才,或者是出于怜悯而收留接济杜甫。他错误地认为,杜甫做过皇帝身边的拾遗,是可以通达圣听的人,结交杜甫是想让他日后举荐自己。然而,当他见到了杜甫,知道了杜甫不但不能举荐他,反而有可能连累于他的时候,便以一顿饭打发了杜甫,从此不再理他。致使杜甫不得不在同谷县城的飞龙峡边,搭起简易茅棚,以橡栗为食,艰难度日。
杜甫在陇南生活的一个多月中,以经行前后为序,将他所到之处的山川风貌逐一记人诗中,写下了《法镜寺》《龙门镇》《凤凰台》《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等二十多首诗,这些沉郁顿挫、忧愤深远的杰作中,犹以《同谷七歌》最为著名,为我们展示了盛唐巨变、由盛而衰的缩影。由于他对社会生活许多层 *** 有特殊的敏感,寄以沉重的感慨,体物甚是工致,抒情颇为深刻,因而其作品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唏嘘不已,铭心刻骨。在这些诗里,他感慨人民的惨遇,伤感山河的破碎,怨恨官府过重的赋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突破儒家忠君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极度苦闷中去寻找一种支持自己的.精神力量。
这首七言组诗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诗人一家困居同谷时艰苦卓绝的生活。描写了一家人惨不忍睹的遭遇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哀痛。诗人描写的生活是:其食不果腹,“岁拾橡栗随狙公,黄独无苗山雪盛”;其衣不蔽体,“短衣数挽不掩胫,手脚冻皴皮肉死”;其住荒凉破败,“荒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其貌衰老不堪,“百头乱发垂过耳”;其体态羸弱不堪,“身不成名身已老,三人各瘦何人强”;其情绪悲观绝望,“男呻女吟四壁静,西风为我从天来”;其行踪飘忽无定,“三年饥走荒山道”。作者在诗中不仅强调了自己的客居身份,悲苦生活,并由家及国,揭露了当时朝堂上龙蛰蛇游的反常 *** 现象,对于自己有志难酬的不平也发出了感叹与呐喊。
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使得陇南人念念不忘杜甫,成县将杜甫住过的地方扩建为杜甫祠堂,后改名杜甫草堂,成了陇南现在的旅游重点项目和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其实,杜甫在这里仅仅借住过一多个月,并未筑室,何以言“堂”?不过是对诗圣的一种纪念方式吧。杜甫的100多首陇右诗,是继杜甫的“三吏”“三别”之后,又一组思想 *** 和艺术 *** 达到新高度,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研究评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作品。
成县的历史文化名人很多,主要有有:仇靖,字汉德,下辨人。善文工书,汉灵帝建宁中为武都郡从史。建宁四年太守李翕开西狭道,靖作颂刻石。翌年,沮(今陕西略阳)之析里桥成,复为颂以记其始末。《西狭颂》摩崖石刻,靖撰文,书丹,文、书皆高古有致,而靖之名不见于史籍,惜哉。仇绋,字子长,下辨人。灵帝建宁中为武都郡吏,公元172年(熹平元年),沮之析里桥成,绋为之书颂。绋书法工绝。同谷子,不知其居里姓氏。公元901——904年(唐昭宗天复年间),帝以朱温之乱,播迁至岐,皇后何氏畎猎无度全,两舍之外,百里飞埃。同谷子乃跨青牛诣行在,上书论事,并吟《五子之歌》。后虑之,潜令秦王相机诛之,事未行而同谷子已逸去。帝还长安,遣使召之,又逸去。于是,隐 *** 名,为汉阳某之灌园叟。张威,字德远,宋成州人、号“张红眼”,又号“张鹘眼”。初为策选锋军骑兵,与金人作战屡胜,后擢充利州副都统制,迁沔州都统制,屡立战功。后攻秦州无功而还,罢兵柄,卒于利州,终扬州观察使。张恕,字可亭,清成县张旗寨人,嘉庆辛酉科贡生,官至钦点一等刑部主事,被嘉庆皇帝尊称为"恩师",被里人誉为"夜雨清灯",是嘉庆年间名重一时的京官。
成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陇南的天府之乡,已知植物种类达1958种,粮食作物主要为冬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荞麦等,历史上一直是陇南的粮仓;经济作物以冬油菜、大蒜和多种四季蔬菜为主;经济 *** 主要有核桃、柿子、樱桃、板栗等,有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贵 *** 材及千余种 *** 用植物。
动物种类54种,有野生动物有梅花鹿、豹、熊、画眉、红腹锦鸡等十余种珍稀动物。
境内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铅、锌、黄金、白银、铁、锰等17种,尤以铅锌储量较大,居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其地质储量约1100万金属吨。成县已建成了以铅锌为主导,建筑建材、酒类酿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五大工业体系。
成县民俗文化丰富,形式多样,表现独特。
流行于成县各地的龙舞,造型独特,气势非凡。除舞法别具一格外,龙灯的 *** 技艺上也有着不同一般龙灯的奥秘、诀窍。其舞法则基于继承古代传统龙舞的技艺,汲取、应用、发挥了我 *** 间传统舞蹈、古典戏曲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长,适宜于山区地形、地势的特殊,在广泛流传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艺术风格上,尤以上城的龙舞独树一帜,以其表演形式的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矫健活泼而遐迩闻名。他们的龙舞,有十二节、九节和七节之分,多以丝绸或彩纸扎糊龙头,龙身以布彩画金鳞、两边垂以红布剪制之“火焰”,龙尾以竹枝破细扎成。每截之下,有用红纸或红绫糊成的桶形灯笼,入夜点燃蜡烛,谓之龙灯。舞龙时,一人手持一截,由掌头者为首领,在紧锣密鼓中翩翩起舞,或穿街而过,或兜转圆场,或婆娑掠地……龙头耸起,各截紧跟,众人同时舞动,用锣鼓钹打击乐做伴奏,走“二龙戏珠”、“龙盘玉柱”、“白菜卷心”等图案。尤其是舞龙到 *** 时,舞龙者要使出浑身解数,跳跃、翻滚,或卧地打转,把一条龙的腾挪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远远望去,一条巨龙翻腾着,跳跃着,透着一股子 *** ,透着一种豪爽。舞龙的“把式”们,似乎把自己的理想、期望全寄托在了这条巨龙身上,龙似乎让人们给舞活了。此刻,人们已不再把龙作为一种远古时代吉祥图腾的象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和一种信念!
在犀牛江北岸的成县大川一带,自古以来流传着一种高雅欢快的民俗——“踩福字”,这一独具特色的民俗在陇南传统的春节喜庆活动中,可称得上一枝独秀,艺压群芳。“踩福字”活动一般都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五这段时间举行。到了春节期间,犀牛江北岸大川、王窑、寨子等村庄和江对岸河湾、 *** 、巩山等毗邻村庄的民间艺人早就忙碌开了。每个村庄都要筹办社火,这种社火一般是先踩“福”字,后演唱戏曲小段。村与村之间相互交流演出,其含意一是互祝吉祥,二是藉此密切村际关系,实际上是为正月十五日的大型“踩福字”活动各自进行彩排。踩福字”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踩字;其次是唱戏,通常演出的是《龙凤呈祥》、《全家福》、《拜寿》、《彩楼配》、《文广征西》等折子戏;最后是“叫锵”(叫响)。所谓“叫锵”,就是由总领棍人说一些讨人喜爱的吉语,参加踩字的演员齐声应合,高喊“有”字!寓意应有尽有之意。吉语一般都是押韵顺口的诗句,领棍人声调高昂,应合者声如春雷,众人皆大欢喜。
二、流落他乡的诗句有哪些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静夜思》
释义: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浊酒一杯家 *** ,燕然未勒归无计。——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释义: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 *** 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代:张籍《秋思》
释义: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4、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代:纳兰 *** 德《长相思·山一程》
释义: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
释义: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释义: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7、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
释义:黎明起床,车 *** 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8、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唐代:卢纶《长安春望》
释义: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
释义: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 *** 以前就有了。
10、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唐代:韦庄《江外思乡》
释义:我长年在外,每年一到春天的时候,独自在他乡不胜悲伤,坐在树下饮酒,那树上的黄莺也应该了解我思乡的心情吧。
三、中 *** 阳农耕文化节的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1、2002年中 *** 俗学会命名庆阳市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2、从夏朝孔甲年间算起,至商代康丁年间古公亶父南迁岐山,周祖在庆阳共传承12代,达400余年之久。周人在庆阳教民稼穑,开创了先周农耕文化的先河,使庆阳由以 *** 为主的游牧区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对后来庆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庆阳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山、川、原兼有,沟、梁、峁纵横。这种独特的多样 *** 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庆阳农业生产的多样 *** 。即:粮、棉、油、麻、丝、糖、菜、烟、果、 *** 、杂,应有尽有,农、林、牧、副各种生产项目齐全。许多生产项目从先周起,至今已有数 *** 的发展史。
3、《诗经·豳(bīn)风·七月》所提的农作物小麦、高粱、玉米、稻子、谷子、糜子、大豆、葫芦、 *** 、葡萄、韭菜、苋菜等,庆阳市至今仍在种植。合水县太白生产的白瓜籽(葫芦籽)很有名气,远销国内外。太白乡是全市有名的大米之乡,这里生产的大米味道甜香,胜过宁夏粳米。考古工作者考古发现,宁县坳刘、新堡两村有窖藏5000至6000年前已炭化的禾谷,证明这里在 *** 时期就有谷子种植。
4、2.农事活动在季节和生产技术方面的传承
5、今天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比如:《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又比如,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6、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bīn)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产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7、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
8、①桑: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织出的帛比麻布光滑细润,再染上颜色,做成衣裳,光采夺目,人人喜爱。先周时期,植桑养蚕就在庆阳得到大力发展。《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诗句,是说:姑娘手提竹筐,沿着墙边小路,采呀采那柔嫩的桑叶。每年一到三月,就动手修桑树,将高枝砍掉,让人攀着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树是庆阳市的乡土树种。自先周至今,几 *** 来,庆阳人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全市有本地草桑和引进的湖桑、甜桑、辽桑、吴堡桑、荷叶白、柯库索等品种共30多个,栽培面积1万多亩,1千多万株。正宁县最多,达4000多亩。
9、②李子:李子是庆阳的乡土树种。《七月》篇中有“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庆阳市李子树广泛分布,群众称为梅李子。
10、③桃、梨、枣:公刘去西王母国访问时,带回了许多桃、梨、枣优良树种。这些树种后来成为古豳地的当家经济林树种,也是今天庆阳市的地方名优产品。宁县九龙川的黄甘桃、马莲河川的金枣、泾川和彬县的梨,都名扬省内外。庆阳全市有桃树1万余亩,年产200多万公斤;有梨树8000余亩,年产梨190万公斤。另外还有杏树50万亩,年产鲜杏500万公斤。总之,庆阳市的经济发展同周先祖在这里的创业打基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我们在建设 *** 社会主义的时候,决不要忘记我们祖先艰辛的创业史。周祖在庆阳数百年的活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价值非常宝贵。
11、1。窑洞文化是庆阳地区最突出的地方民俗文化
12、周先祖到庆阳后,由于窑洞的创建和大量推广,不仅村落遍布黄土高原,而且一些重要城镇和军事据点、关口要寨也被窑洞化。这种住宿格局从远古开始,直到新中国的建立,一直延续了四千多年。我们的先民就是从这些窑洞里出来,走向全国,走向文明的,所以窑洞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摇篮。先周时期,遍及陇东黄土高原的土窑洞,造型朴拙,种类繁多,有崖庄院、地坑院、半明半暗的半地坑庄院等。下沉式地坑庄和半敞式崖庄院(也称明庄子)这两种窑洞,因地形差异而掘之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经济实惠、干燥坚固,冬暖夏凉,清洁卫生。人们自从在这些窖洞同安家以来,农业、畜 *** 、手工纺织业、金属冶炼业等都得到发展,物质增加,生活大有保障,人口逐年增多。斗转星移,随着时间推移,窑洞格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至明清时,黄土窑洞。已成定局。截止1985年,全市乡村住宅建筑面积中,窑洞建筑面积尚占71.47%。几 *** 来,人民修建了窑洞,窑洞养育了人民,至今窑洞的故事、窑洞的传说、窑洞的风俗,遍传全市各地。宁县瓦斜乡水沟原村,有一个 *** 大窑洞,占地200多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百人开会。象这样的窑洞在一些乡镇还有。这些洞府天地,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13、庆阳的窑洞,引起了世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和关注。60年代,有几位日本客人来陇东黄土高原考察访问,他们被这里古老的黄土窑洞所倾倒。他们总结说,这些窑洞除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外,还是养生保健的理想境地。因为土窑中温度适中,湿度宜人,一年四季无大差别;况且空气新鲜净化,无任何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防御放射 *** 元素的侵害,真正是养身长寿的绝佳之地。2002年6月,首届中国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中 *** 俗学会将庆阳市命名为“窑洞民居之乡”。
14、无论食、衣、行、娱、丧葬、嫁娶、节庆、寿诞等,无不独特神奇,韵味无穷。例如,五月端阳节这个节俗,自古以来,庆阳端阳节主要有三项活动:一是做香包和戴香包。做香包这个习俗十分古老。黄帝内经上讲香包为香囊,是用来装 *** 和装香料用的,也用来装货币,戴在胸前,别人偷不走。周代继续称为香囊。由于刺绣工艺技术的发展,香包的形状从荷包开始,干变万化,但乡里人一直称其为“耍活儿”、“荷包”。有些姑娘边绣荷包,边唱小曲,于是出现了以“绣荷包”为题的民歌。陕甘宁边区时期,新正县的农民诗人汪庭有把“绣荷包”改编为《绣金匾》,成为边区和后来流行全国的著名 *** 歌曲。端阳节的早晨,孩子们都把香包戴起来,不少孩子双肩、前后胸都挂满了香包,手腕和脚脖上拴上以五色线拧成的花绳,玩耍戏嘻,甚至走邻串户,既充满了童趣和节日喜庆,又展示妇女们的精巧手艺,民俗味极浓。二是割艾蒿,卖艾蒿,家家门上 *** 艾蒿。因为艾蒿是一种驱虫草,它的叶杆燃烧时,放出的烟雾能驱赶和熏死蚊子。另外它还是一种草 *** ,煮汤后能清热消炎,烧着后用于针灸,可以止疼散寒。端阳节前后,各种害虫如蚊子、咬人的毒虫都活跃起来了,所以民间用香料、 *** 料,如艾蒿这些东西来防病除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喝雄黄酒,雄黄也能驱虫。四是包粽子和吃粽子。后两种习俗是从南方传进来的。喝酒是借《白蛇传》中白蛇喝酒的故事,来说明酒可治毒蛇,喝酒可以防毒蛇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端午节作某种 *** 的庆阳民俗文化源渊流长,魅力非凡,使庆阳大地充满了神奇与活力。
15、周祖陵墓:有位于庆阳城东帽盒山的不密陵、位于庆阳城西60里的周老王鞠陶陵,位于宁县九龙川的周先祖九座陵墓。民间墓群更多,已发掘的先周陵墓有:
16、合水县西华池乡师家庄的兔儿沟墓葬:坐北向南。在西周墓葬区内发现一座先周残墓,墓宽1.3米,深1.5米,长1.7米。在熟土二层台内出土了两件陶器:一件夹砂绳纹红陶鬲,鬲乳状袋三足,单耳,直口;另一件灰陶方折肩罐,有盖,通体打磨光滑,用朱红和 *** 彩绘。
17、西峰区巴家咀墓葬:1984年秋,巴家嘴农场工人挖窑时,在地表2米深处挖出了一座土坑先周墓,发现板灰和人骨架,出土了一些陶器,其中三件陶鬲被地区博物馆收藏。陶鬲质地为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乳状袋足,腹施绳纹和附加堆纹。
18、先周文化遗址:市内发现的先周文化遗址主要是合水县蒿嘴乡九站遗址,它位于合水川北岸台地。1984年省地县博物馆和北京大学专家教授共同对九站遗址进行发掘。在发掘的80座土坑墓穴中,出土了近千件陶器和l件铜刀,1件铜饰。经碳14测定,距今绝对年代为3370年,证明确系先周、商代文化遗址。市内西周文化遗址66处,其中宁县最多,达39处。重点有宁县早胜乡谭腊遇村遗址,面积达18万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环县曲子镇双城遗址中,除陶、石器外,还发掘出瓮棺、瓦棺墓葬各一处,砖墓3处,获铜鼎、铜鬲各一件。在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村庙头嘴遗址中,发掘出铜斗、铜甑各1件,铜斧2件。在西峰区温泉乡韩滩庙嘴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3件。在西峰区董志乡野林村出土的商代白玉大戈,实际是先周器物,因为当时董志原是周人所居之地。这件戈全身呈青白色,有零褐斑,援呈三角形微曲,前锋尖锐,有中脊和边刃,直内近栏处有一孔,内末端有齿状小突起,内上面阴刻“臣”字。眼兽面纹,栏前方中部竖刻“乍册吾”三字,字迹纤细, *** 精致,长38.9厘米。从此玉戈可窥视到先周文化已发展到接近中原文化的程度。
19、不窋城:今庆阳县城,设东南西北四门,城墙为台阶削土而立。
20、公刘邑:位于宁县城西庙嘴坪,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 *** 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1、西姬沟:源出庆阳县高楼原东北,流至梁家坪,南人马莲河,长约10余里,为公刘子姓所居。
22、圣水塘:在庆城县刘八沟口,上有天圣庙遗址。今清水盈塘,底有马蹄印,甚巨。
23、公刘古庙:位于县城西南80里温泉乡高家坳村,俗称公刘殿或 *** 殿。相传公刘治田于此,后人饮水思源,因建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公刘殿庙会,当地群众及陕西长武、旬邑、彬县等地群众远道而来,举行盛大的公刘诞辰纪念活动。
24、周棉行宫:在庆城县城北关,今称北关皇城。兴教寺在此遗址有铜像铸字云:“周谛行宫”遗址,现已不存。
25、周祖花园:即县城南20里之花原村,相传为周祖不窋植花之处。
26、花坡:在县城东10里,相传有牡丹、芍 *** 、茶蓁诸花,香气袭人,为不窋遗园。
27、延庆城:在县城北35里,相传为公刘肇生之处,现遗迹尚存。
28、天子坳:在县城东北70里。地近东岭(即子午岭),西侧深沟, *** 平坦,树木葱茏,宜畜牧造林,相传为鞠陶游牧造林处。
29、公刘庄:在县城东北50里的樊家老庄东,余田数亩,无人敢耕种,名曰天子掌。相传为周祖发祥地。
30、周祖庙:在庆城县城南,祀周祖不。明嘉靖初,知府莆海修。曾有塑像,两壁画文王以下37王像。顺治五年,知府李曰芳建坊,题字“肇周圣祖”及“帝系王风”。
31、周旧邦木坊:在庆阳城南街。木坊三间高10米,木坊以四根明柱通顶,柱之上部五层半拱叠涩镶砌,负托坊顶。顶部瓦有屋脊,脊瓦面莲花。檐下正中镶匾,匾面楷书“周旧邦”三个大字。明代弘治 *** 九月,庆阳知府、前监察御史郝镒建。清光绪辛巳年,知府倭什铿额重修。光绪二 *** 知府庆霖再修。此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2、宋承天观碑:位于正宁县罗川城西门外。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建。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李维奉敕撰文,翰林侍诏朝奉郎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碑额篆书“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碑文内有:“罗川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xí)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 *** 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碑已移至县文化馆院内。
33、后稷台:位于镇原县城西北30公里处,周围数十步,相传为后稷教民稼穑处。
34、另外,尚有后稷墩,后稷庙、斩山湾、狼 *** 、九陵水,等等。
关于本次陇酒之乡和国酒之乡是哪里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