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状元之乡 大别山有个状元乡 - 之乡 -

遂川状元之乡 大别山有个状元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遂川状元之乡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别山有个状元乡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称是怎么来得
  2. 江南鱼米之乡,江西 *** 在哪里
  3. 江南“鱼米之乡”,江西 *** 在哪里

一、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称是怎么来得

科举 *** 以名列之一者为元,乡试之一称解元,会试之一称会元,殿试之一称状元。三个级别全考之一叫“三元及第”。

基称唐代已有,武则天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曰状头,亦曰状元。后亦称殿元、鼎元。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世称进士廷试之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三元》:“正统十年乙丑,商公辂由解元、会元捷状元。终明世三元,公及黄观而已。先是文运独盛于江西,故有‘状元多吉水,朝内半江西,’之谣。”参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状元,榜眼,探花,解元,这些名词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科举 *** !!!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 ***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 *** 选拔官吏的一种 ***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 *** 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 *** 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 *** 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 *** 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 *** 阶级参与 *** 的要求,加强 *** 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 *** ,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 *** 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 *** 生活方面的 *** *** ,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 *** ,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 *** 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 *** 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 隋朝的 *** 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 *** ,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 *** 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 *** 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 *** 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 *** ,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 *** 称为解试,尚书省的 *** 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 *** 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 *** 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 *** 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 *** 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之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 *** ,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 *** 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 *** 。

唐代取士,不仅看 *** 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 *** 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 *** 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 *** 。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 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 *** 的 *** 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 *** 。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 *** *** ***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 *** *** 。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 *** 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 *** 的更高一级的 *** ,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 *** 科举 *** *** 。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 *** ,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 *** 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 *** ,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 ***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 *** 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 ***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 *** 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 *** 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 *** 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 *** 另行誉录。考官评阅 *** 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 *** ,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 *** 日趋 *** ,此项 *** 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 *** 形式上的 *** ,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 *** 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 ***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 *** 的内容着手进行 *** ,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 *** 内容的 *** ,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 *** 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 *** ,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 *** 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 *** 的鼎盛时期

元 *** 始,蒙古人 *** 中原,科举 *** 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遂川状元之乡 大别山有个状元乡-第1张图片-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 *** 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 *** 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 *** 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 *** 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 *** 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 *** 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 *** 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 *** 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 *** ,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之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 *** 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 ***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 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 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之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之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 *** ,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 *** ,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之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之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之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之一名叫解元,会试之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之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 *** 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 *** 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 *** ,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 *** 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 *** *** 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

*** *** jacq.net 2006-3-19下午 08:00:04作者:来源:

宋代:何昌言新干绍圣四年(1097年)

清代刘绎永丰道光十五年(1836年)

明代:练子宁新干洪武 *** (l385年)

清代姚颐泰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宋代:胡幼黄永新咸淳十年(1274年)

清代:王龙文吉安光绪二十一年( *** 5年)

明宋琮泰和明太祖洪武三十年丁丑(公元1397年)

明杨相(1397-1412)泰和明成祖永乐二年甲申(公元1404年)

明朱缙永丰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公元1406年)

明刘哲万安明宣宗宣德八年癸丑(公元1433年)

明刘定之(1409-1469)永新明英宗正统元年丙辰(公元1436年)

明彭华(1432-1496)安福明代宗景泰五年甲戌(公元1454年)

明夏积吉水明英宗天顺元年丁丑(公元1475年)

明邹守益(1491-1562)安福明武宗正德六年辛未(公元1511年)

清张贞生(1623-1675)庐陵(今吉安县)清世祖顺治十五年戊戌(公元1658年)

自唐至清未,全市历代科试文武进士共2855名,各县进士数如下:

清代的科举 *** 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 *** 同试,但参加 *** 的仍以 *** 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 *** 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二、江南鱼米之乡,江西 *** 在哪里

风水学说中。经常会说“ *** ”这个词,那么什么是 *** 呢?在风水学中, *** 就是风水好的地方,能让你出人头地,显富贵的地方。在中国就有很多的 *** ,江西也不例外,本期的 *** 带你去了解江西好风水的地方是在哪里。

*** 通俗的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

这个县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多达134人,有历代“临川才子”的光荣称号,如宋代的宰相兼大文豪王安石、曾巩,明代戏曲 *** 汤显祖等均出于此县。1982年以来,该县先后有80多名未满15岁少年才子,先后分别被高等学府破格录取为少年大 *** 。所以笔者认为临川县之所以有这样的人才,这和风水地理脱不了关系的。

临川县位江西省抚州市西南,名为“上顿渡”,是众水所汇之处,地理风水的气场十分优越,南面的赣江、崇江、抚河如扇形十弯九曲流向临川,在临川北汇合流入长江和鄱阳湖,成为地理风水难得的“聚水格”局。临川西北有环形的山脉挡住西北风,形成“山环水抱必有气”(即气聚),符合“山环水抱必有大发者”的风水定律。临川的北方又有九岭山、连云山、幕阜山铸成层层包围,使北风不能入侵吹散气场。

吉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地。吉安历史上人才之多,可谓灿若星河。从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近3000名,状元20位,榜眼、探花32位,曾出现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历史盛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豪杨 *** 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先后诞生在这里。近、现代的名人有龙文彬、刘峙、康克清、 *** 、 *** 。

先论山,吉安地势西高东低,城区更高点在阳明西路与新村粮站附近,更低点位于白鹭洲。西北部有真君山、石虎岭,北部有螺子山,东南有青原山,东部有旗岭,东北有天玉山;城中有后河;南部为平原地貌,城南有禾泸水,禾泸水与赣江交汇处有神岗山。市区以赣江为界,西为吉州区,东为青原区,赣江中靠西侧有白鹭洲;东北有吉水县。仅吉水县自唐至清,进士552人,包括六名状元,榜眼3人,探花三人。

再论水,吉安市水力资源丰富,发展水电事业有着良好的前景。境内河流众多,以赣江为中轴,有28条大小支流汇入,各河上游植被茂密,山高水陡,水量充盈,水力资源充沛。各河水流域总面积约2900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96.75亿立方米。理论蕴藏量为 *** 3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为157万千瓦。赣江从万安良口经泰和、吉安、吉水、峡江流至新干三湖,过境河长2 *** 公里,占赣江总长的35.2%。其中集中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赣江一级支流有遂川、蜀水、孤江、禾水、泸水、乌江、洲湖河及牛吼江共8条。

三、江南“鱼米之乡”,江西 *** 在哪里

*** 通俗的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

这个县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多达134人,有历代“临川才子”的光荣称号,如宋代的宰相兼大文豪王安石、曾巩,明代戏曲 *** 汤显祖等均出于此县。1982年以来,该县先后有80多名未满15岁少年才子,先后分别被高等学府破格录取为少年大 *** 。所以笔者认为临川县之所以有这样的人才,这和风水地理脱不了关系的。

临川县位江西省抚州市西南,名为“上顿渡”,是众水所汇之处,地理风水的气场十分优越,南面的赣江、崇江、抚河如扇形十弯九曲流向临川,在临川北汇合流入长江和鄱阳湖,成为地理风水难得的“聚水格”局。临川西北有环形的山脉挡住西北风,形成“山环水抱必有气”(即气聚),符合“山环水抱必有大发者”的风水定律。临川的北方又有九岭山、连云山、幕阜山铸成层层包围,使北风不能入侵吹散气场。

吉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地。吉安历史上人才之多,可谓灿若星河。从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近3000名,状元20位,榜眼、探花32位,曾出现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历史盛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豪杨 *** 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先后诞生在这里。近、现代的名人有龙文彬、刘峙、康克清、 *** 、 *** 。

先论山,吉安地势西高东低,城区更高点在阳明西路与新村粮站附近,更低点位于白鹭洲。西北部有真君山、石虎岭,北部有螺子山,东南有青原山,东部有旗岭,东北有天玉山;城中有后河;南部为平原地貌,城南有禾泸水,禾泸水与赣江交汇处有神岗山。市区以赣江为界,西为吉州区,东为青原区,赣江中靠西侧有白鹭洲;东北有吉水县。仅吉水县自唐至清,进士552人,包括六名状元,榜眼3人,探花三人。

再论水,吉安市水力资源丰富,发展水电事业有着良好的前景。境内河流众多,以赣江为中轴,有28条大小支流汇入,各河上游植被茂密,山高水陡,水量充盈,水力资源充沛。各河水流域总面积约2900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96.75亿立方米。理论蕴藏量为 *** 3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为157万千瓦。赣江从万安良口经泰和、吉安、吉水、峡江流至新干三湖,过境河长2 *** 公里,占赣江总长的35.2%。其中集中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赣江一级支流有遂川、蜀水、孤江、禾水、泸水、乌江、洲湖河及牛吼江共8条。

遂川状元之乡和大别山有个状元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遂川 大别山 状元 元之乡

上一篇鱼米之乡隆昌(隆昌市美食推荐)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