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饺子的歌曲的一些知识点,和卖饺子老歌简谱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
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闲话民歌
民歌是民间的流行歌曲,很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与民族的风格特色。历史悠久,通俗 *** 强。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随时信手拈来随口编唱,约定俗成,水到渠来,不必遵守什么创作的条条框框, *** 发挥,灵活应答,或者慷慨激昂,或悠扬顿挫,或娓娓道来,不拘形式,不拘泥意境,朴实无华,用词多生活现实的比喻等等。
民歌是雅乐发展的基础,高雅艺术如不从民间小曲俚语民歌中吸取营养,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不少成功的艺术家便深入民间采风,把民歌从深山老林,乡村荒野,田间果园里采集、加工、整理出来,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
当年的王洛宾深入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采集了大量的新疆少数民族曲调,像热瓦甫、木卡姆曲调等。创作了大量的新疆民歌为人们喜爱传唱,成为一代歌王。他创作的新疆民歌,具有强烈的当地民族风格,曲调欢快,明亮,活泼,歌词亲切,简明清新,率真、诚恳、直率用的都是当地普通人的口语。当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格开朗豁达,说话单刀直入,善于比喻,幽默。这与当地流行的口头传诵的阿凡提人物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让人觉得亲切可爱,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那样难舍难分,令人难忘.....。如他创作的《马车夫之歌》、《美丽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 *** 木汗》等等脍炙人口的民歌。 *** 《冰山上的来客》中的 *** 曲就是吸取了当地民歌的特点所创作出来的。
*** 民歌表现为深沉粗犷,悠远豪放的风格。这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 的草原景色相一致。这马背上的民族曾显露出多少英雄豪杰,像一代 *** 成吉思汗那样的雄才大略人物。吃 *** 乳肉的大草原上的人们在马头琴声韵的熏陶下,哺育出多少个出色的民歌手。像胡松华,德德玛,和如今的腾格尔等。无论个人的唱法不同,但在唱腔上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深沉、粗犷、悠远、豪放的这一草原上马背民族的风格特色。像 *** 《草原上的人们》中所唱的民歌《十五的月亮》也是那么深沉优美。
当年 *** 乐曲的创作者雷振邦深入到西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创作出 *** 《阿诗玛》、《五朵金花》 *** 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这无不运用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民歌俚曲,使得 *** 更加深动受人喜爱。 *** 曲和 *** 配合的相得益彰,处处体现着民歌的地域 *** 和民族风俗的艺术风格特色。
地处东北边疆的 *** 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 族的民族风格特色则以喜庆欢乐为特点,歌舞悠扬色彩明亮,给人以欢欣鼓舞快乐喜庆的景象。像《桔梗谣》,《阿里郎》等。
各地的民歌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习俗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内涵的差异,因此给人以色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感觉。江苏民歌俚曲,就具有江南水乡的清丽淡香秀美的特点。如《 *** 》,《太湖美》,《拔根芦材花》等。还有清丽悠扬动听的西 *** 歌,反映出雪域高山民族的注重情感的流露的清馨感来。翻身农奴对解放他们的人们,真情实感的流露,表达在民歌的唱腔和字列间。培育而出像才旦卓玛,等一批优秀的民族歌手来。
当然港澳台粤的民歌则以地方方言,有着丝竹般的清丽雅韵,曲调婉转,流畅水淋,富于拖韵脚的特色。这和当地方言有关。港粤台在海边和热带受海风椰韵的影响,所以语言带有热带的风韵语句尾部带着很浓的拖韵。比如饭很好吃的啦.....啦字就拖得很长,语句热水的和金属韵味很足。这一民歌唱法(闽南语),演义成流行歌曲,培育出不少流行歌手。像邓丽君,徐小凤,高胜美,韩宝仪, *** ,梅艳芳等等真是群星璀璨,耀人眼目。
*** 民歌则独辟蹊径,民歌也有特色如《天黑黑》《那鲁湾》等歌曲。受民歌影响下产生的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等等,亲切可爱,也深受 *** 民众的喜爱。还有广西的民歌俚曲,歌手《刘三姐》很受人们的喜爱。还有陕北的民歌信 *** ,风格高亢悠扬等,民歌有着天生的与人的亲和力。
我们翻开世界音乐史都可以看到民歌在其间闪耀着灼灼的光辉。难怪有人说,音乐是陶冶人类灵魂的精灵。不管国界与地域的不同,音乐民歌都可以把不同的民族和不同肤色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做到心心相映。民歌经过艺术家的收集,加工,凝练后就有了新的生命力。民歌的好听就在于他的地域 *** 的差异和来自于民间生活,富有民族特色的缘故。如苏格兰民歌《苏格兰蓝铃花》,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意大利民歌《桑塔露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民歌《宝贝》,《哎哟,妈妈》, *** 的民歌《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等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民间文化生活特色。
后来的好莱坞 *** 也引进了不少民间歌曲,如《魂断蓝桥》中的《友谊天久地长》和《红河谷》 *** 曲就是苏格兰民歌。还有南斯拉夫影片《桥》中的 *** 曲《游击队员之歌》“啊,朋友再见.....”等等都被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所喜爱。
综上所述民歌的创作离不开本民族的生活土壤,当艺术家们把各民族的民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无不惊叹,这五彩缤纷的民歌艺术的美丽,优美动听。让民歌来陶冶我们的情感与心灵。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愉悦,欢快!把生活中的忧愁烦恼一扫而光,沉浸在民歌艺术的美感中沉醉而忘却自我......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喜欢上民歌
八零后的人应该喜欢的是流行歌曲,我想我应该算是个异类,我很喜欢民歌,我觉得民歌的魅力,在于它来自乡土,乡土气息的民歌,有泥土的芳香,带着家乡的味道,像一杯香醇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之一次接触民歌,是在家乡教书的时候,那时候学校要培训一名音乐老师,当时我年龄最小,特别钟爱那台老式的风琴,经常在放暑假的时候,我一个人越脊,跳到办公室弹风琴玩,后来校长知道了这事,就圆了我的梦,把那台无人问津的风琴,抬到我的小办公室,并委派我去学习音乐知识,当时我乐坏了。
之一次上音乐课,主讲老师是位退休的老音乐教师,他风趣幽默,一曲《走西口》让我大跌 *** 。这之前,我片面的认为,民歌是老头,老太太唱的玩意,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它的独特魅力。原来民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抒情,那种直白,淳朴的心灵呼唤,一下子唤醒了人 *** 内心沉睡的情感,那种原始的,纯粹的情感哗啦啦倾泻一地,于是,你有一种想要表达内心的的冲动感:
哥哥你走西口,小 *** 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 *** 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 *** 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老师唱完这首歌的时候,开玩笑问我,这首歌怎么样,要不要唱给离别的男友。我回答,这首歌比周杰伦的《双节棍》强多了。当时我的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想起了离别的男友,想起了那个月亮的晚上,我含泪的目光,没有挽回他决绝的脚步,在离别的那天,不记得说了多少情话,在他坐上开往南方的大巴车后,我追着大巴车摇酸了手,最终的结局也如歌中所唱,一去不回头。
更想起,那一年,我堂哥新婚不到一个月,就要出去打工了,堂嫂几天前就看着堂哥掉眼泪,临走的那晚,她家亮了 *** 灯,鸡还没叫五更天的时候,厨房里就燃起了熊熊灶火,她给堂哥煮了二三十个鸡蛋,烙了大饼,她生怕堂哥路上不舍得买吃的,所以尽可能给堂哥多准备路上的口粮。
那个早上,堂嫂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拉着堂哥的胳膊,在冬霜满地的清晨,眼泪汪汪地把堂哥送到村口,眼看着大巴车来了,堂嫂紧紧抱住堂哥放声大哭,鼻涕一把泪两行,眼泪顺着堂哥的脸颊,流进脖子里·····村上一起去打工的哥们儿看了哈哈大笑,冲着堂哥挤眉弄眼地说:“华子,你这新婚蜜月还没过完,你舍得走吗,到外面想小 *** 了咋个办呀!”堂哥听了脸红了,咧着嘴巴一个劲地傻笑,笑着笑着眼睛红了,笑着笑着低下了头,他轻轻地拍着堂嫂的背,小声叫着堂嫂的小名儿,泪珠儿滚落……
随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打工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了封闭的乡村,在大都市里过上了游鱼一般的生活,不知道在灯红酒绿·霓虹闪烁之处,吼一声:哥哥你走西口!心底是否如我一般,唤起那最初,最淳朴的情感?喜欢上民歌。也真正明白了,民歌来自民间,口口相传,情感朴素真实,不做作不浮华。在唱民歌的歌星里,我最喜欢歌手阿宝,他的演唱动心动情,之一次听他唱那首陕北民歌
《想亲亲》我一边听一边笑,歌词的大意如下:
这首歌唱出了小伙子想女孩子想的吃不下饭,拿不起碗,在农村老家人们比较封建,那时男孩女孩即使订了婚,也不能随便见面,不然会被别人讲闲话,农村人很要面子,有伤风化的事,是做不得的,哪怕只是见个面。我记得,大姐订了婚后,妈晚上就再不让她出门,有一次 *** 晚上来找姐,就在我家房后,用砖头敲我家墙,我妈听到有动静,跑到房后虽然没给 *** 俩锅盖,却翻了他几记白眼,事后对大姐说,告诉他,再跑来打断他的腿!
现在我 *** 提起当年事,就会打趣地说,当初啊,一门心思往你家跑,白天在田里干活,拿着锄头往你家哪个方向望啊望,一亩豆苗,除掉半亩,无心干活啊,盼啊盼啊,没想到盼回家一个母老虎,可叹当初我还神魂颠倒,真不知道你哪里好。哈哈……我姐就说,当初咋不让我妈用锅盖拍死你!
“大姑娘美着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微风轻吹起热浪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这是一首很有风情的东北民歌,给人以热情的想象,乡村女孩子对情郎的想念,与爱情的渴望,当然,这是歌老的掉了牙,但音乐的魅力,不会在时光中搁浅,每次听到这是首歌,在茫茫的大都市里,总会有一种想念故乡一望无际的庄稼,浪漫多情的乡村姑娘,在玉米田里约会的情景,我也会想起,自己也曾和小男友在玉米田里追着跑,踩倒了玉米苗,被二叔骂得狗血喷头,后来我好多天都不敢和二叔说话。
如今,身处大都市,我是一只寂寞的游鱼,总会在午夜里,听一曲老掉牙的: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清凌凌的水,大雁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嘴……思乡的心,像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前尘后世里,尽是乡村时光的记忆,纵然,故乡现在很发达,没有低矮的草房,但思念的心依然是汹涌而至……
所以,民歌与我来讲,是一种来自对乡村的怀念,乡村的记忆,它很老,很土,带着黄土地的色彩,让我在喧嚣的城市,有一份可以寄托的情怀。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歌不同于流行歌曲,它经久传唱,耐得住岁月打磨,而流行歌曲固然好听我亦不排斥,但总觉得它像快餐。一首好的民歌,就是一段时代的缩影,一份充满温馨的情感,那些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民歌与乡村
乡村有魂,萦系着村魂寨胆的就是民歌。民歌是乡村的精神 *** 。
在乡村里,悲欢苦乐,生老病死,都要借用歌声来表达,这样的歌唱,是爱与哀愁的倾诉,有族群传统价值观的述说,也有个体对生命、爱情的憧憬、愉悦、忧伤、失落……
民歌的故事,散落在大树脚,小溪边,山梁上,心坎里,响亮在一个个晴晌的路口,又被一拨又一拨人带去了远方。在陌生的城市里让汗水浸泡的日子,民歌清醒着,寂寞着,也痛苦着。
乡村正在衰落,人群不断地往外走,人气的式微直接带来乡村的空寂和落魄,一些传统的乡村习俗已经在日渐疏离中被生生地崩断。一方面,乡村在城镇化浪潮的波及下,原有的族群内部联系肌理、亲友纽带在被动的流动中,变得日渐疏远、陌生。另一方面,城镇式的生活方式,迅速占领乡村的社交平台,人们越来越适应甚至依赖消费型的生活方式,原有的朴素、节俭为荣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不仅存在生活景象上的凋敝,还有精神上的“瑶琴不复,山水空余”。乡村里最旺盛的精神作物就是思念和回望,在这样的氛围里,民歌的根最是扎得深,扎得稳。
民歌是乡村俗常的鲜活记忆。在时光泛滥后湮没了一座座村庄的乡土上,民歌让乡土在葆有梦想的同时,还生长着淡淡的忧伤,给村庄提醒思念和疼痛。
费孝通先生那一代人,特别是那个时代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乡村最是深情。费先生认为乡村社会的美好,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乡村社会里,唱歌不仅是情感寄托,而且能够消解生命的困惑,如一首民歌唱道:“唱支山歌来解闷,喝口凉水打湿喉。凉水解得心头火,歌声解得忧愁人”。乡村的时光,在这样的歌唱里,变得纯净、舒朗,人们的心里,会从歌声中享受到生活的阳光。
贵州黔东南是民歌盛放的沃土,这里的“道德歌堂”和“民歌法庭”,人气不错,这是民歌主动融入当下的一种时 *** 达,既葆有了民歌的根脉,又找到了民歌契入新时代的创新路径。这也是黔东南各族人民“安其居、乐其俗、甘其食、美其服”的更好体现。
民歌有自己的生存 *** 和自我修复能力,哪怕是微弱的,却未曾停歇,民歌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没有歌唱的日子,乡村的心事是空落和焦灼的,山村的歌喉容易被贫乏的空洞填塞,曾经生动的乡村俚语迅速被抽离,变得干燥、黯哑。这样的日子,山村的心情被寂寞挤压得有些低落,但失声的歌喉依旧保持着歌唱的姿势。
民歌与乡村,曾经是一支嫩芽上的两枚互生叶片,相互映衬而葱茏,当它们只能以寂然的姿势无言相对时,民歌依然对乡村一往情深。
找到民歌,就能寻找到我们的故乡。
看过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的还看过:
二、嫂子卖饺子吴宗宪搞笑歌曲
1、在综艺节目《见见康康》中,吴宗宪展现了他非凡的喜剧天赋,演唱了一首名为《嫂子卖饺子》的歌曲,让人捧腹大笑。歌词充满了趣味,描绘了嫂子饺子的独特魅力:
2、“嫂子卖饺子,实在好吃耶,皮薄馅多滋味好,让人回味无穷。这个汉子吃饺子,不仅口感满足,更是在心中想念着嫂子,那份情感也融入了美味之中。”
3、节目还穿 *** 了周杰伦早期在《食字路口》中的搞笑改编,他演唱的《干煸四季豆》只有一句:“干煸四季豆,实在好吃耶。”这简单的一句歌词,却带出了十足的喜剧效果,让人记忆深刻。
4、吴宗宪和周杰伦的这两首歌曲,通过幽默的歌词和轻松的旋律,将美食与情感巧妙地结合,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这些节目片段无疑是观众们 *** 的一大娱乐亮点。
三、高分求关于守岁的歌词:蒸罢年糕包饺子 家家户户灯火红
----楼主:我花了几个小时收集整理编写了这篇文章,实为感佩于你的恒心和痴心,置于此,聊慰君怀!--------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春节时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守岁的最初目的,据说是为了驱除“恶兽”,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渐渐淡忘了驱除“恶兽”的含义,除夕守岁被赋予新的意义:一是表示精力充沛,除夕一整夜不睡象征来年身体健康,百病不侵;二是表示珍惜光阴,古籍《宛署杂记》称:“除夕聚坐达旦,有惜阴之意”;三是年轻人守岁表示给长辈添寿。宋代民间就流传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说法。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
守岁源于何时?《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晋代周处《风土纪》中有“馈岁”“别岁”“分岁”和“守岁”的记载。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宋朝孟老元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有趣的是,在日本、 *** 、泰国等,由于受我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就连欧美和非洲,也有类似的习俗。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一例。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 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也就失其意义了。
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习俗进行了描绘。
梁朝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
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
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 *** 不眠的具体描述。
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大文学家苏东坡所写的“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等著名诗章,则表现了孩子们除夕守岁时的喧闹场面。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些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
李世民曾以《守岁》为题写有一诗:
唐朝另一位诗人杜审言也同样写有一首《守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种“击钟分岁”的守岁习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
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而今天,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之时,听着那寒山寺钟声的袅袅余音,思念起自己的亲人和远方的朋友,无不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 *** 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老天爷为了使天下老百姓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每逢大年三十夜里把南天门打开,将仓库里的金银财宝撒向人间。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大年三十夜,天门子时开,金银和财宝,天上滚下来。”到那时遍地皆金,砖头、瓦片、石头蛋都能变成金银。但有一条必须牢记,就是不能贪心,拾到的东西一定得放到屋里,鸡叫后才能开门。
王家庄有同院住着两兄弟,老大爱财如命欲壑难平, *** 为人忠厚心底善良。三十晚上兄弟俩各坐在自已的屋内等待南天门开。老大生怕自己门前砖头瓦块少,就又搬来了碓头、砖石之类、凡是能变成金银的东西都放在自已的屋前,只要南天门一开就往自己屋内搬,而 *** 却文风不动耐心等待南天门开。
半夜子时,南天门打开了,院里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金银财宝。 *** 忙着往屋里运,觉得差不多够用的了就把门关上。老大看见满院子金灿灿银闪闪,所有的砖头石块都变成了金银,而弟弟只搬了一点点,心里非常高兴。他搬呀搬搬呀搬,总想把院子里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搬进自己屋内,只顾忙着搬金运银却忘了“不到鸡叫不能开门”的信条。公鸡叫了他还在搬,随着公鸡之一声啼叫老大屋里院内所有的金银全又都变成砖头瓦片了。看着 *** 屋里闪闪发光的金银,老大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后来老天爷发现世上贪心的人太多了,一气之下就不再开南天门了。但是,人们都希望过上有吃有穿的富裕日子,仍旧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守岁到天明,说不定会碰上南天门打开的时候。还约定俗成放“封(关)门炮”和“闪(开)门炮”,提醒人们别忘关门和开门。大门外横放一根木棍,防止院内金银外流。这样,形成了大年夜“守岁”的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春节各民族风俗的歌谣
湘潭民俗之团年宴、守岁与压岁。
团年宴一家人从四面八方奔回团聚吃团圆饭,称“团年”,说是叫化子也有个大年三十日。但旧时 *** 躲债,必须深夜以后才能归家团年。团年饭菜的特点是饭要煮得绰绰而有余,叫“腰深的饭,脚背深的皮”,肉要“楼板厚”一块,鱼要吃个留头剩尾,预祝来岁家足年丰,有余有剩。襁褓中的小儿或不能归的亲人都设一象征席位,并摆上杯筷,所有来客,都要留餐,这些都是为了讨个亲热吉利。如年三十死人,是最不吉利的,必须密不发丧。
守岁与压岁“年过三十夜的火,上元节的灯”,除夕守灯,山区人要烧大而干的枫树蔸,取来年喂猪风吹夜长之意。或烧其他树蔸火,越旺越好,切忌绝灭火种。为了让小孩精神抖擞,家长都给小字辈馈赠小量银钱,称“压岁钱”。1980年以来“压岁钱”行情见涨,多则几十元、上百元。
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南京风俗景》(抢救于老人之口)
冬去春来百花开,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初一头一天,上席桌上供的是天竺喝腊梅,大厅上面点着元宝荷花灯。有钱人出门去拜年,头戴缎子红顶小白帽,骑马坐轿有人跟随。咱们 *** 也把年来拜,“恭喜发财”讨吉利,只求平安过一年。正月初八日,评事街有个虾灯会,有一班的年轻人,打的锣鼓家伙是七字长锤,正月十五是灯节,上灯元宵落灯面。正月十六玩城头,一年只得这一回。北京来的钦差张之洞,一门头心思搞洋务,大街小巷的马路上,东洋车子来回追。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口接女儿。三月里是清明,家家门头 *** 杨柳,拿着饭食喝元宝,南门城外祭坟头。雨花台有个风筝会,蜈蚣风筝几丈长,小风筝上天带响头。满山窟窿去找雨花台,石头棺材装的是马 *** 。三月二十八,双桥门有个东岳会,龙舟凤辇奏仙乐,卖甘蔗荸荠谁都会,东关头的花子手上玩着蛇。四月初八,汉西门外放生会,有一般的斋公太太,手拿佛珠,拎着鲫鱼,念的是观音 *** 打慈悲。一进门,和尚道士手拿大铜壶,盖碗泡茶沏上一杯,花样头的素饭端上来。吃过饭,和尚道士来收碗,碗里头放着四角钱, *** 结结缘。五月初五端午节,金河老龙犯下罪,家家户户挂钟馗,门头上菖蒲像宝剑。六月六荷花会,秦淮河花船排长队,荷花灯儿水上漂,南曲北妓声声泪,夫子庙里人挤人,六朝遗风人心碎。七月初七是乞巧,砖头回家变元宝,牛郎织女桥头会,取水投针成女娇。七月十五盂兰会,目连救母度孤 *** 。马路上,打的打来吹的吹,数莲花的朋友,伸着颈子叫的像乌龟。八月十五中秋节,唐明皇月宫犯了罪,天宝之乱离京城,马嵬坡杀了娘娘杨贵妃。九月初九是重阳,北极阁上菊花香,人人登高把远望,菊花美酒入梦乡。
十月里面十月招,家家户户把纸钱烧。冬月十五月儿圆,文德桥去看半边月,左一半来右一半,过了子时三刻就看不见。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一”一过快过年,“二十三四”来送灶,我送灶爷上西天。玉皇来问凡间事,世间百姓真可怜,身靠灰堆头顶着瓢, *** 太多怎过年?二十五,二十六,掸尘扫地磨豆腐。三十晚上鞭炮响,家家户户贴红线,大门外贴下门神对,黑脸是尉迟恭,黄脸的叫秦琼,把门将军就是这二位。除夕晚上过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全家上下来守岁,子子孙孙辞旧年。爷爷奶奶心头乐,掏了一大把压岁钱。冬去春来又复始,万象更新又一年,我唱“南京风俗景”,到此就要收住弦。
文章分享结束,关于饺子的歌曲和卖饺子老歌简谱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