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黄土高原马铃薯之乡的问题,以及和马铃薯发源地在哪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八年级地理 黄土高原全部退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西部,总人口52万人。全区共有土地面积39.15万公顷,耕地16.9万公顷,其中坡耕地9.2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4.4%。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旱、风、雹等恶 *** 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原州区生态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2年,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任务2.4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3万公顷,荒山造林1.19万公顷。退耕实施3年来,农民生活及地方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调查访问,旨在研究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据初步统计,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20261户农户约1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9.6亩,平均每户每年补助粮食 *** 6公斤、补助现金1 *** 元。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农户收入提高,根据原州区 *** 资料,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退耕前1999年为1042元,到2002年达到1349元,平均每年增长了9.8%,其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2.4%。退耕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退耕补偿大于继续耕作的机会成本。国家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这一补偿政策在固原得到了绝大多数退耕户的拥护,农民普遍认为由国家获得的补偿要比自己种地划算。原州区实施的大多为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前这类坡耕地一般以种植小麦、马铃薯、胡麻、糜子等为主,土壤瘠薄,产量极低。据原州区退耕办资料统计,2000年—2002年退耕地在退耕前种植小麦的平均粮食产量为67公斤/亩。按市场价l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为67元;根据1997年—1999年统计资料,原州区种植业生产支出占种植业收入的37%,则每亩地种植成本为25元,投入产出之差为42元。该土地退耕后,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每亩可得原粮100公斤,现金补助20元,同样以1元/公斤计算,则退耕地收入为120元,比种植小麦增收78元。按每个农户平均退耕还林还草1. *** 亩计算,则每人每年增收150元。
2、通过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增加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户家庭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而且让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原州区退耕3年来共退耕地19.5万亩,按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8亩计算,则可节省2.4万农村劳动力。据笔者对原州区4个乡15个行政村的调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较少的农产,绝大部分退耕户家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力都出去列工或经营其他副业,女 *** 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向其他副业转移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3年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已初见端倪。2001年、2002年原州区 *** 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和10.66亿元(当年价),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3.6%和37.7%(1990年不变价)。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合理投资与经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原州区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牲畜,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 *** 种植业、畜 *** 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1、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原来坡度大、路程远、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种草,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如灌溉用水、化肥、劳动力等)向未退耕耕地转移,带来粮食单产的增长。如下表所示,虽然原州区耕地面积 3年来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却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均比退耕前有所增加。②退耕后原州区 *** 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油料、枸杞总产量分别比退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枸杞产量变化最为显著,2000年、2001年、2002年枸杞产量增长率分别为29.6%、49.2%和140%。
2、促进了畜 *** 的快速发展。退耕地还林还草增加的牧草和饲料,为后续产业——畜 *** 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农户在有效的空间里发展家畜,增加家庭收入。固原市立足南部山区宜草宜牧的实际,抓住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 *** 的契机,把种草养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点,有力地促进了畜 *** 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34.5万羊单位,其中羊只饲养量达40.6万只(存栏22.45万只,出栏18.15万只), *** 产值达到l.3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5%;农民人均 *** 纯收入24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3、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劳动力结构调整。由于耕地的减少,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重新就业,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原州区农民增收及地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工程结束后,这种经济效益能否持续呢?通过农民增收机制的研究,退耕后农民增收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国家财力毕竟有限,只对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补偿3年。补偿政策结束后,农民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需要用来购买粮食,农民纯收入下降,退耕成果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否长期稳得住,关键要看能不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吃饭和增收问题。地方各级 *** 不能因而满足于短期内因国家补偿政策造成的农民收入及地方经济的增长,应尽快培育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1、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提高保留耕地的粮食产量水平。保证人均0.2公顷基本农田,对坡耕地进行坡改梯,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增加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喷灌、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 *** ,推广地膜穴播小麦、集流自然降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等旱作农业技术,培育抗旱、耐盐碱等 *** 状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应用高效、低残留或无残留的新型 *** 和肥料,从而全面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解决农民长久的吃饭问题。
2、把实施退耕还林同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林草基地、培育区域 *** 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在退耕地上种树、种草,还可搞一些间作套种,发展经济作物,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积极发展优质 *** 、草产业、畜 *** 和中 *** 材,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销一体化,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退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项目实施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3、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的安置转移是退耕成果能否稳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级 ***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 *** ,及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 *** 和风险 *** 。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需求,各级 *** 要重点在农业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农民智力支持。使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增强农 *** 入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 ***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退耕后管护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追求目标,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更大化,这是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退耕还林既要抓林草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草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退耕还林草的成败。要转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倾向,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加强管护力度,切实做到管护到位。
二、中国三大土豆之乡是什么
甘肃省定西市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在定西有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和制造业,设有全国 *** 的交易、 *** 市场,大批定西马铃薯被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有马铃薯专业镇4个、专业村285个,马铃薯春秋两季种植面积65万亩左右,总产200多万吨,年产值40多亿元,约占山东省种植面积的1/4、产量的1/3、出口量的1/2。
是我国马铃薯二季作区种植面积更大、单产更高、效益更好的县(市)。2000年,山东滕州被 *** 命名“中国马铃薯之乡”。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 *** 苗族自治县盛产马铃薯,特色突出。2008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 *** 会下文授予威宁“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
是我国更大的马铃薯产区,被誉为“中国薯都”。2008年 *** 认证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乌兰察布市为“中国马铃薯之都”,2011年12月在国家 *** *** 注册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04年, *** 武川县被“中国·新西部高层论坛”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武川县地处 *** 自治区中部,纬度较高,气候凉爽,日照充足,土质疏松且富含各种矿物质,故而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
2004年,宁夏西吉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西吉马铃薯产自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这里工业欠发达,环境天然。因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马铃薯个大、皮薄、肉嫩,品质优良。
三、中国有哪些马铃薯之都马铃薯之乡
滕州马铃薯在长期的栽培和自然选择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特征,其品种上费乌瑞它系列为主,生产出的马铃薯长椭圆形,薯块芽眼较浅,表皮光滑,黄皮黄肉,适宜鲜食菜用。
定西市马铃薯是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定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和中温带半干旱区,东南暖湿气流受阻, *** *** 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5.7℃~7.7℃,年降水量400毫米~600毫米,无霜期142天,日照充足,适宜种植马铃薯。
乌兰察布市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在马铃薯生长季节,雨热同季,土壤为沙 *** 土,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规模大,产量高,质量优,淀粉含量高,口感较好,品质极佳。200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乌兰察布市“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
滕州市属淮河流域,为温暖带季风型 *** *** 气候,四季分明,光热降水比较丰富,雨热同季,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日照2383小时,滕州境内的河流属淮河流域、京杭大运河水系,适宜种植马铃薯。
定西种植马铃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定西马铃薯是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 *** 批准对“定西马铃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乌兰察布马铃薯, *** 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乌市深居内地,远离海洋,属中温带半干旱 *** *** 季风气候。乌兰察布马铃薯块茎大、表皮光滑、皮色好、整齐度高、薯形好、干物质含量高、无污染、退化轻、病虫害少。
四、中国马铃薯之乡
甘肃省定西市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在定西有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和制造业,设有全国 *** 的交易、 *** 市场,大批定西马铃薯被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有马铃薯专业镇4个、专业村285个,马铃薯春秋两季种植面积65万亩左右,总产200多万吨,年产值40多亿元,约占山东省种植面积的1/4、产量的1/3、出口量的1/2。
是我国马铃薯二季作区种植面积更大、单产更高、效益更好的县(市)。2000年,山东滕州被 *** 命名“中国马铃薯之乡”。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 *** 苗族自治县盛产马铃薯,特色突出。2008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 *** 会下文授予威宁“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
是我国更大的马铃薯产区,被誉为“中国薯都”。2008年 *** 认证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乌兰察布市为“中国马铃薯之都”,2011年12月在国家 *** *** 注册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04年, *** 武川县被“中国·新西部高层论坛”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武川县地处 *** 自治区中部,纬度较高,气候凉爽,日照充足,土质疏松且富含各种矿物质,故而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
2004年,宁夏西吉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西吉马铃薯产自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这里工业欠发达,环境天然。因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马铃薯个大、皮薄、肉嫩,品质优良。
关于黄土高原马铃薯之乡,马铃薯发源地在哪里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